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主信仰是白族地区最具民族特征的社会文化,是白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建构起来并以某种形式反映白族社会生活内涵的文化形式,有着一套内容独特、约定成俗的崇拜仪式和活动。“接花”习俗是洱源五村本主信仰中有关婚姻观念地域特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五村与其他白族村落本主信仰的重要差别,体现出白族本主信仰的多样性和村落的差异性。它以仪式和活动的方式展现和延承着五村地域内白族群众对勤俭、和善、孝举和忠诚等社会文化的崇尚与奉行,体现了五村地域内婚念文化文化在神性与世俗性之间的互相融通,通过对时代语境的适应性阐释地域婚念文化变迁内涵的同时凸显其独特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白族本主祭祀仪式象征意义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本主祭礼仪式是白族本主崇拜中最活跃并最具符号意义的元素,是白族文化的特殊形态,在文化人类学中有重要研究价值。探讨本主祭礼仪式的象征体系,对准确理解本主崇拜的宗教意义,全面了解白族的民族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白族的本主信仰,是白族社会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宗教;其底层是原始社会的土地神或社神崇拜,在社神的基础上不断叠加而形成;在白族社会实现和谐有序的内在需求之下,众多体现白族社会价值观念的杰出人物被塑造成为本主神;本主信仰的实质或最终目的,是建构白族民众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及其对自己的自信,帮助其实现各种人生福祉,同时实现社会的有序、和谐与永续发展.本主信仰与白族传统社会的发展在总体上是相适应的,并且作用巨大.  相似文献   

4.
湖南白族本主信仰一方面秉承了云南白族本主信仰的传统,具有突出的原始宗教信仰诸表征及本质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历经军事迁徙、辗转落户的特殊历史进程并受到与当地土家族、苗族散杂居的地理人文环境影响,致使湖南白族本主信仰的类型及特征与云南白族相比具有一定差异,打上了鲜明的历史地理及区域文化印记,兼收并蓄巫、释、道、儒诸文化,并与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信仰文化不断交融。  相似文献   

5.
信仰是一个民族对天、人、社会三者互动关系的认知模式,体现该民族的文化特征与思想行为。仪式作为信仰的外显,其始至终为音声所覆盖,音乐反映了仪式在信仰中的运用场合、功能、习惯、曲目、传承和传播方式等。云南白族以本主崇拜为特点,以本主形成和本主祭祀为立足点,反映了白族本主信仰与仪式环境,其音声中大本曲与吹吹腔,对仪式中作用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6.
本主庙:白族文化的博物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主文化是白族最独特和最典型的文化 ,本主庙又是其核心和重要标志 ,它作为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场 ,承载着白族各个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在白族本主庙里 ,白族固有的文化事项 ,均能凝聚和展示 ,本主庙是白族传统文化的保存库和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白族本主崇拜思想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族本主崇拜的调查、研究,始于徐嘉瑞先生,他在《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的相关记述和论证,至今仍不失其指导意义。解放后的历次民族社会历史调查,都对白族本主崇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有关研究文章也不断增多,本主崇拜的调查与研究在日益深化。 本主崇拜几乎是白族全民信仰的特有宗教,在一百多万白族中,除云南怒江地区一万多人外,其余云、贵、川、湘的广大白族,全部崇拜本主。白族群众对本主的虔诚信仰和始终不逾的信念表现得最为突出、也是白族本主崇拜的思想基础。它虽未形成一整套信条,却以形象化的方式表现于庞杂而  相似文献   

8.
白族地区,特有民族宗教“本主”信仰,它的基本内容概括起历朝历代白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所有习俗。白族人民向“本主”祈求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形成庞大的信俗思想体系来支撑人们思想精神,提高整个民族自强、自尊的凝聚力量。所以本文从白族人民“本主”信仰的普遍性、现实性、权威性三方面,来反映白族人民的本主文化。  相似文献   

9.
白族本主神话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白族地区广为流传.它与中国古代神话相比,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本主神祗的多元化;二是本主神祗的人性化.深入探析这两个特色的丰富内涵、具体表现及其产生发展的特殊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对于我们探寻白族人民精神生活的发展历程,认识和继承白族本主神话中所体现的爱国、献身、宽容、进取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一种民间宗教信仰,对白族社会影响巨大.通过祭本主这项活动满足了白族民众对道德教育、愉悦身心、族群认同、人际交往等的需求,也发挥了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净化社会风气、增进社会和谐等社会治理功能.文章从民俗学的角度,立足田野调查资料,分析本主文化的祭祀过程,探究这种民间信仰的社会治理功用.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是一个以蒙古族人口为主体,汉族人口占多数的建制镇。生活在巴彦浩特的汉族人口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迁徙而来的移民。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的宗教信仰呈多元化态势,但汉族移民对宗教文化的价值认同度总体较低。宗教信仰对于大多数汉族移民而言,不是因为其神圣性,而是由于其灵活性与功利性。  相似文献   

12.
大理白族甲马的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征和乡土气息,同时又与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积淀密切相关,因此具有特殊的关学价值。考察人们制作、使用和收藏甲马的过程,也就是发现、创造、感受、欣赏美的过程。考察甲马中所体现出的审美情感、审美观念,以及与甲马相关的审美活动,有助于完善白族人民审美模式的建构,从而达到深入研究白族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武云 《东方论坛》2014,(6):71-74
从历史经验看,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文化存在"信仰缺乏症",带有宗教特征的巫文化与主流文化结合,部分地满足了人们的宗教信仰需求,表现出对传统主流文化的占位效应。在当下中国,由于大量具有宗教情结人口的存在,宗教信仰作为一项次好的选择,能够发挥对邪教的文化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人口老龄化快速推进是中国21世纪的重要人口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努力实现老有所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最基本问题。在老年负担日益加大、养老资源面临诸多困境、老年照护能力严重不足的背景下,如何根据积极老龄化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探索和构建多元化智慧养老模式,引导和鼓励智慧养老产业健康发展,研发和推广老年智能产品,加强和推进老年环境适老化、智能化建设,拓展和深化智慧养老服务领域,加强和提高智慧养老队伍素质建设,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消除老年人“数字鸿沟”,必将成为满足老年多样化需求、推进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汉族人信仰伊斯兰教是一种历史现象,具有持续性、宗教性、社会性和约束性。汉族信仰伊斯兰教者又具有文化、节点依附、行为模仿和区别性等特征。汉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在当下社会还会继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的进展,农村地域间、阶层间的差距急速扩大,致使农村老年人的家庭构成差异极其显著。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和社会意识,特别是贫困村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削弱甚至崩溃,建立“空巢”老人的农村社区生活支持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发展过程,临终关怀又被称为安宁医护,或善终服务。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维持作为人的尊严是临终关怀的根本意义所在,全球癌症发病率的持续升高和世界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促使了现代临终关怀的产生。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年人群多元临终关怀需求大量增加,部分老人选择借助对宗教的信仰解除对死亡的恐惧,达到自己及亲属精神上的宁静与平和。通过对宗教临终关怀的解读,可以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多元精神需求,是对我国构建和完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的有机补充。  相似文献   

18.
体验与信仰——当代中国汉民族宗教体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汉民族宗教体验调查"为基础,就当代中国汉民族的宗教体验与宗教信仰、宗教体验与宗教行为、宗教仪式与宗教信念等关系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宗教体验可以作为宗教信仰的依据"、"宗教体验传统被颠覆"、"宗教仪式不能完全证明宗教信念"等命题的论证,揭示了当代中国汉民族的宗教体验现状.  相似文献   

19.
关帝信仰的形成、东传日本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帝信仰形成于唐,至宋广为流播,历经元明清各代,备受推崇,深受民众信奉.宋元之际,大量的中国僧人和商人往返于中日之间,关帝信仰遂东传日本.伴随着长崎中日贸易的发展和移民的东渡迁徙,关帝信仰迅速流入长崎并传播各地,不仅在当地华人中极为繁盛,而且还对日本的民间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关帝信仰的东传来探讨中日两国神灵信仰之神韵,实为研讨两国社会心理和信仰文化交流的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20.
彝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勤劳勇敢的一个民族,作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彝族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一样形成了以伦理精神为中心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不仅表现在卷帙浩繁的彝文典籍中,而且深深积淀在彝族人民的心灵里。在彝族文化的整个伦理道德谱系中,平等正义成为人民的重要追求,无论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法律传统、典籍文献,还是传说故事、起义斗争,处处都刻印着平等正义的痕迹,以其独有的民族特色丰富着中华民族平等正义思想的宝库。彝族文化中这些丰富的平等正义思想,运用黑格尔意识发展理论分析,可以分为这样三个递进发展的阶段:即自然的平等正义思想、朴素的平等正义思想和实在的平等正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