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前几天。同事们交谈时又说起一件这样的事:具粗略统计,我班学生的作文中,写“第一次学会游泳、骑自行车”的有过半的人,多数是男生;写“学会了洗衣服、煮菜”的有近一半人,大多是女生。是啊,“班上学生的作文都千篇一律该怎么办?”我要说:“只有努力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才能写出具有个性化的作文。”  相似文献   

2.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的效果不佳,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作文课深感困惑,诸多学生也不时发出“作文、作文,真是难死人”的感叹。学生“奉命作文”、“应试作文”.以至于出现了千篇一律,千人一腔;不真实,说假话;不具体,说空话;缺真情。说套话的现象。一些小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常用的写作方法是“四步曲”——编:编一些不切实际.没有做过的事情:仿:机械模仿,事情一样,只是改变人物;抄:抄袭作文选上的作文;背:背优秀作文,考试时默写在试卷上。这些弊端都不利于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我教了二十多年的初中语文,这期间,在作文教学中一直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轻松自如搞写作。据我了解,大多数学生看待作文好比看待一条毒蛇,既讨厌又害怕。鉴于初中生的这种心态,我探索了“精品作文五步法”。这五步为:第一步,自愿搜集;第二步,比较提炼;第三步,自主创作;第四步,互评互改;第五步,独立完成。稍加留意不难看出,这五步不是简单的“分合分合分”的文字重复,而是一个动静搭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基本尺度。在中考语文试题中,作文占有40%的大比例分数;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作文素质更是语文素质的重要体现。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忧虑。在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一些误区。如只看重作文方法的指导而淡化生活的积累;只专一练“写”而忽视“听”“说”“读”的训练;只偏重谋篇布局的指导而弱化语言训练……诸如此类的做法束缚了学生作文的手脚,从而导致:一写作文学生就叫苦连天,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勉强挤出来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作文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它体现了学生感知、思辨和交流的能力,更展示了学生心灵的成长历程。可是在作文教学中,有的学生兴高采烈,才思敏捷;有的学生却一筹莫展,落笔艰涩,真是“几家炊喜几家忧”!笔者认为,这样的作文教学就出现了“强弱群体”分化的现象,为了不使强弱分化问题日益严重,教师应及时关注“弱势群体”。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生作文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结构的雷同化,二是语言的花俏化,三是厚古而薄今,四是材料的雷同化,五是惧怕创新。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改变现状,回归本性,学生的作文才会有生气。改变现状的方法:端正教师指导写作的态度: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多写身边的人和事;鼓励创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倡质朴自然之文风:少些束缚限制.多让学生自由作文。有“我”存在的作文。才是真性情的作文。  相似文献   

7.
作文,往往是学生生活感悟、情感体验、才智灵性的一种综合体现,要求学生不仅要写得好还要写得快。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写老师就是“三课”——深夜备课、带病上课、为“我”补课;写好事就是“三子”——车上让位子、上坡帮推车子、街上捡皮夹子,这种境况让语文教师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8.
小学作文教学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指向性:学生漠视13常生活和课外活动,缺乏习作热情;教师缺少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作文素质,收到低耗高效的效果,我探索并尝试“明确目标、愉快作文”的方法.将目标教学情境教学的经验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克服盲目性、随意性,明确目标,使教学有序有法;克服学生作文厌倦情绪和恐惧心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愉快作文。  相似文献   

9.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劳动,是多种语文能力的综合应用。综观今日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令人欢喜令人忧。喜的是学生知识面较之以前有所拓宽,热爱写作的新秀也层出不穷。然而这决不能掩饰令人担忧的一面:有些学生在抄作文,这部分学生赖以成文的“后盾”是大本小本的《作文选》、《优秀作文》等,似乎去掉了这“拐杖”便寸步难行,令人汗不敢出;有的把某篇作文当“传家宝”,多次抄用,略加修饰居然从小学用到初中,岂不怪哉!这种“走捷径”、搞“拿来主义”的做法,值得警惕。针对这一严峻现状,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让学生“过五关”的方法,收效颇好。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为作文教学走出“山重水复”之困境,步入“柳暗花明”之胜境指引了方向。近年来,我向着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目标,边学习,学借鉴,边摸索,渐渐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尽管这条路还歪歪扭扭,甚至可能走不到成功的尽头,但我感觉蛮好:我的学生不再怕作文,而我批阅作文也变成了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寻芳”“拾贝”的惬意!  相似文献   

11.
作文该怎样评改,怎样让学生在作文时“得道”,一直困扰着我。以前,每次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我都花大量时间精心批改,眉批、旁批、总批,一丝不苟,总认为这样做肯定对学生大有裨益;作文评讲课上,我一个人唱“独角”——先介绍优秀作文,然后拿写得有毛病的文章与之比照,指出毛病所在,说明该怎样修改。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孩子可以与父母、同学以及其他自己亲近的人,进行长时间的对话交流.具体而又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阐明自己的观点。但到了习作时,却总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大的反差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作文与对话、交谈相比,二者带给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同:前者是“要我说”,后者是“我要说”;前者会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后者则没有太多限制;前者面对的说话对象是极具权威的老师,后者面对的则是一般倾听者:前者要考虑会得到怎样的评价和成绩,后者则没有太多顾虑……众多的因素.导致了孩子们“恐惧作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给孩子们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作文心理环境.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描述生活.抒发真情。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一些学生为应试而作文,被缚住了手脚,写作动机不纯,写作兴趣全无,学生把写作视为畏途,普遍存在写作恐惧心理,作文存在“假、大、空”的毛病。小学阶段大多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较多,有的学生只要是写“乐于助人”这方面的事,总是写“让座”、“捡钱包”等内容,从三年级一直写到小学毕业。如果是写人,有的学生在写《我爱妈妈》这篇作文时,明明妈妈很年轻、健康,但却有同学写妈妈已经去世两三年了。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就应在作文教学中解放思想,冲破旧的观念,淡化各种“清规戒律”,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习作空间,放松心态,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  相似文献   

14.
常听有些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同学们对身边的人、事、物、景注意不够,没有对它们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未能形成鲜明、形象、深刻的印象。学生为什么不留心身边的事物呢?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二是不懂得如何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  相似文献   

15.
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外国老师让中国学生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老师看了交上来的作文以后发火了:“你们的妈妈都是勤劳、无私、贤惠的吗?没有一个是懒惰的、自私的吗?”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使这个外教大为恼火。我想,我们中国的老师是不会发火的,因为早已习惯了这样的作文。一些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拿到高分,鼓励学生编造作文,或者照搬别人的“优秀作文”,  相似文献   

16.
一、作文改评现状的“尴尬”作文改评,是中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c如何提高作文改评的效果,是至今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难题c我们常能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慨叹:最头疼的就是批改作文,最尴尬的就是讲评作文c你花再大的功夫去批去改,学生也只是看一下得分,瞥一眼评语,很少去思考;你费了那么多力气准备了那么多内容去讲评,学生却不置可否,甚至不以为然。而一铺开稿纸,他们又茫然无措,无从下笔c作文改评中何以会出现这种“头疼”与“尴尬”现象?究其原因,恐怕最重要的是学生对此失去了兴趣。为什么失去兴趣?这里自有诸多因素,其中主…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曾对“学生作文老师全批全改”这种传统作文评改方法一针见血地予以批评:“学生作文教师评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而效果呢?叶老亦曾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新课标倡导“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进行改革,学生应该是整个写作活动的主体,既是写作的主体,也是评改的主体。因此,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改是非常重要的。为有效引导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实践活动,我用了近3年的时间,开展了《学生自主评改作文教学模式探究》课题的实践研究,下面是我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然而,现实的作文教学却令人堪忧,不是“享受”,而是受罪,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一种“耗时多,效益低”的难堪局面。如何适应作文课改,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转变教师陈旧的作文教学观念,改变作文教学现状,这是摆在广大教研工作者和一线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而现在,小班化的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我们应结合小班化教学,充分利用其优势,在作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快乐作文的实践因素,以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相似文献   

19.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中作文程度差异明显.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学生的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稍作了解,便会发现,这些学生之所以“会写”,完全缘于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多思了,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学生,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屡屡被拿来当范文的学生,但却苦于不知如何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把好作文教学这一关,也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主干”。因此指导好学生作文,尤为重要。而我们农村的学生作文水平普遍偏低。每当作文时总会出现几种现象:一、没有写作兴趣:二、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三、不知怎么去写。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过多的要求和过于单一的命题束缚了学生,另外过高的要求,低效的评价同样扼杀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二是学生阅读量少,语言贫乏。缺乏积累,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然也是无法下笔。三是学生没有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面对作文,纵有千言万语但不知从何写起,如何去写。针对上述问题,我在作文教学中大胆探究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试行了下列一些相应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