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具体的“物”是具体历史文化背景之物,“物”因此在某一特定文化模塑下呈现出不同的存在样态.在传统的游猎文化中,鄂伦春人对于自然物、制造物、共享物、私有物以及神圣物,对于物与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物与社会建构等,都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分类和阐释,以理解自我以及周围的世界,并由此投射出对自然界或生活环境的看法,形成人类族群共同体独特的价值体系、认知体系和解释体系.  相似文献   

2.
平等和效益,作为人与人和人与物关系的体观,两者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由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所决定,平等原则与效率原则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舍弃平等,固然不可能是社会主义,但如果片面奉行平等至上原则,甚至不惜牺牲效率以换取平等,也决不能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是为了建立起一种社会主义平等和效率得以相互促进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对隋代诗歌文化渊源的追溯实际上直接开启了对初唐文学以至整个唐代文学文化渊源的追溯。这也就构成了对隋代诗歌传统评价的反拨。这一反拨的意义就在于使我们以更加冷静入微的眼光去观照处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获得对文学史观的重新把握。隋代诗人的来源有三:一者乃西魏、北周入隋之关陇统治集团成员,如场广、杨素、牛弘等;二者乃东魏、北齐人周隋之人,如李德林、卢思道、薛道衡等;三者乃架陈入周隋之人,如虞世基、许善心、王胄等。请先观自东魏、北齐入周隋之诗人。据建钦立辑校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相似文献   

4.
张聪 《探求》2009,(2):73-77
在鲍德里亚看来,当代人所遭遇的物化事实集中地反映在生活世界的消费本质中,消费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对物品的购买、拥有和消耗,其本质是在物中并通过物而建立的人和人之间的象征关系。从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的角度出发,透过“时尚”与“身体”等当下文化现象,鲍德里亚对大量繁衍的物所带来的现代人的当下生存状态进行了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从个人活动出发和从社会总体出发是社会历史研究中的两种不同思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如果把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来理解,它就会从参与者视角来考察社会历史;如果仅从宏观上把握社会历史活动,它就会采取观察者的视角来考察社会历史.马克思的历史现明确地意识到了社会历史行动的参与者和观察者的不同视角,并且明确主张要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被决定关系进行合理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山水诗:诗人审美移情的多重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淑芳 《学术交流》2003,(2):132-135
人与自然山水具有的一体性 ,使人与自然山水具有天然的亲和感。山水诗在诉诸人们的直觉与情感的同时还诉诸人们的悟性 ,使读者产生一种仔细思考后豁然贯通的喜悦。山水诗创造了诗人的巨大心灵空间 ,诗人通过描绘世界万象自由地展现生命活动 ,在俯仰观物中 ,把握最幽深最远阔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伊利亚特》还是《奥德赛》,一开篇诗人就呼唤诗歌女神缪斯赐予灵感。这使人不禁联想到柏拉图高唱的“灵感论”——“凡是高明的诗人,……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在柏拉图看来,优美的诗歌不是人的歌唱而是“神的诏语”,诗人由诗神赐予灵感即神灵附体而唱出美妙的诗歌,成为“神的代言人”。如果说,荷马史诗开篇即以片言只语给人提示了诗人秉承的艺术美意识的线索,那么,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开篇里,则以更多的篇幅,或以形象或以理论表述的口吻更显豁地披露了史诗作者的艺术美意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也许是关于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徐宝锋 《阅江学刊》2015,(2):108-113
宇文所安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文学表现中的人性主题予以了审视,他重拾并放大了晚明时期昙花一现于中国诗学中的"情"、"欲"问题,不仅从后现代的角度颠覆了中国诗人的经典形象,而且从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欲望角度出发,解构了作品本身所内蕴着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元宇宙的兴起正在对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提出挑战。从政治理论的角度来看,元宇宙可能威胁到公共性这一基础性政治价值的实践地位。公共性之所以能在现代社会进入政治实践,得益于权力的国家化与国家的公共化两方面的发展。同时,现代社会中的一系列特殊条件也为公共性的持续存在提供了基础。随着元宇宙的兴起,这些条件受到了冲击。首先,元宇宙会造成人的全面零工化,使得人们无法作为一个集体开展行动,无法作为一个集体来寻求公共性所需要的政治平衡;其次,元宇宙会强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存在,从而动摇公共性所需的平等意识形态;再次,元宇宙意味着消费主义的扩张,结果是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从国家转向元宇宙市场,进而引发越来越多资源从国家向元宇宙市场的转移,不断蚕食国家这一公共主体存在的物质基础。要在元宇宙时代维护公共性,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国家的地位与功能。  相似文献   

10.
古村落是历史的屐痕,凝聚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对于古村落多是采用按照所搜集的材料进行分项研究,而我们则是按照内在的精神气脉来研究缙云河阳古村.研究思路是以问题为中心,采用层层追问的方式,来探讨古村落遗存物之间的精神关联;研究方法是"以神驭物",即以河阳朱氏家族的精神气脉来驾驭古村落研究材料.做到"以神驭物",关健是要脚踏实地、全身心地投入,从而洞察古人的内心深处,把握古村落的精神气脉.  相似文献   

11.
哲学是一种具有独特理论规定与性质的思维方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因此哲学把握世界的方式就有异于其他把握世界的方式。然而哲学思考的方式又同其它的把握世界方式有着某种联系,其中之一就是哲学与科学(知识)的联系。这就必然引发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应当如何确定哲学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历史的思想进程考察,基于不同理论框架和采取不同的思考方法的哲学家都以特定的方式去解释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面对着同一的问题,却产生了诸多根本不同的解释。例如,康德与黑格尔的理论意图就在于把哲学“论造”…  相似文献   

1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继承了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关系实在论并加以创新,以现代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倡导后现代科学观和生态世界观,力图实现多元和谐、差异与创新、诗意的存在。这种理论诉求与东方哲学传统中的儒家、道家思想和俄罗斯宇宙无际观非常接近,引起了东方哲学界的强烈共鸣。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既为后发展国家减少现代化代价提供了思路,也会削减这些国家对现代化目标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王蕾 《求是学刊》2008,35(3):89-94
为把握宪法平等规范的动态意义,文章从适用方式的角度界定.原则",借此指出宪法平等规范自身并非一个原则.作为原则的乃是"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与"不同情况不同对待"这两个平等规范的子项.宪法平等规范的确切含义由这两个子原则在具体情形下的权衡而定.从原则的视角出发.平等规范的动态意义能够得到融贯一致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生命及其意义——人的自我寻找与发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探讨并解析了人寻找和发现自己生命及其意义的过程。认为,在今天关注和研究生命及其意义这个论题,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首先,它可以突破哲学人学研究的传统思路和框架,为哲学人学研究开辟一个新天地,深入把握人类个体、群体、族类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只有进行这一研究,才能跟上人类自身发展的步伐并满足人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需要,为解决当代人的“意义危机”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和思路;最后,这一研究还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内部和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树立现代生命观和生态观,从根本上确立敬重天地万物、守护人类家园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世上有许多种不平等。例如种族不平等或性别不平等,这都引起绝大多数人的关注。但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不平等则第一次引起世人的关注。过去老年人经济上被剥夺,特别是那些不能工作的老人比其他年龄的人更加贫困。在北美和西欧,老人的境况有明显改善,由政府资助的增收计划已经大大减少了65岁以上老人和65岁以下人之间的经济不平等,但传统的不平等并未完全消失。如果我们考虑到“老老人”——也就是那些75岁以上的老人,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老老人”与其他年龄组人之间存在着  相似文献   

16.
刁绍华 《求是学刊》2001,28(1):87-92
:瓦列里·彼列列申是旅居哈尔滨的著名俄侨诗人 ,远东俄侨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在侨居国外的几十年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出版了多部诗集 ,在世界诗坛上享有盛誉。彼列列申的诗歌表达了流亡俄侨诗人的思想情绪 ,反映了他们的悲哀和痛苦心态。光明与黑暗、绝望与信仰、自我谴责与祈求神灵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他的诗歌的基本主题。彼列列申在艺术上继承了俄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还受到阿克梅派的一定影响。他在中国的许多诗作都是中俄文化融合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客体应包括主体以各种认识形式(逻辑的与非逻辑的、理性的与非理性的、经验的与超经验的等)加以把握或试图把握的一切事物以及宇宙总体,而不仅仅是现实地进入人的对象性活动范围内的事物。根据这一对客体的界定,文章把客体区分为属人客体和意向客体两类。前者是主体现实认识到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兼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二重性的事物;后者则是主体以猜测、想象、思辨等方式把握的对象,具有自在性、抽象性、推测性和范导性等本质特性。最后文章简要分析了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罗梦琦 《社科纵横》2013,(1):263-264
英国著名作家兼诗人托马斯·哈代的诗歌作品主题包罗万象,内容极为丰富,浸透着浓厚的色彩。他的早期爱情诗《灰色调》以简洁朴实的语言、萧瑟多变的意象以及深厚的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关注,成为英语爱情诗中不朽的佳作。本篇论文通过从艾伦·泰特的"张力说"的角度对诗歌中的语言、意象和情感进行细致解读,旨在挖掘出诗歌内饱满的张力美。  相似文献   

19.
刘芬  杜俊伟 《社科纵横》2011,26(4):172-174
叶芝的《茵尼希福利岛》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以描绘理想中的幸福宁静生活而著称,是现代诗歌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两首诗的作者来自不同国度,但诗人在相同的年龄写下形式相似、主题相仿的诗作,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中西诗人,从时空的此岸与彼岸出发,选择了不同的生活道路,从而得到了不同的幸福生活。诗歌均以对比的方式、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上的彼此辉映,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新诗是在外国诗歌影响下发生、发展的,外国诗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新诗创作的,而是经由翻译这一中介影响中国诗坛。诗歌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误读是其固有特点,以至不少诗人、学者从译诗难以保留原语诗歌情感、意蕴立场出发,坚信诗歌是无法翻译的。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翻译诗歌却大量出现于中国诗坛。因此,积极的态度应该是认真地审视、研究那些大量存在的译诗,挖掘它们与中国新诗之间的复杂关系。事实上,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源远流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哺育,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诗坛的壮丽景象,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现象不够重视,少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期望能为中国现代新诗研究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