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21年是“元宇宙”这个名词成为网络热点的一年,元宇宙概念的实现已成为可能,并且将成为以后数字媒体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元宇宙语境下,影像传播载体将完成二维媒介向三维媒介的转向:结合三维影像的空间叙事特征与元宇宙媒介下的多重可能性,尝试探讨两者结合之下空间叙事的特征迁移与多元化的叙事可能,并尝试构建未来元宇宙概念中的空间叙事部分的叙事逻辑及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
康德对现象界/物自身的区分中隐藏着元宇宙的哲学奥秘。基于兰顿和查尔默斯对康德先验观念论的认知结构实在论(ESR)解读,现象界关乎事物的关系性质,物自身关乎事物的内在性质。这意味着,实在的关系性质或元宇宙的物理学结构是可知的,而其内在性质或元-宇宙的物理学结构是不可知的。“元宇宙→现实世界→元-宇宙→本体世界”的模拟链条连接了元宇宙与物自身。对认知结构实在论的“平原景观”和“山地景观”的区分,为我们理解康德与元宇宙提供了一个实现双向阐释的全新视角:元宇宙的模拟假说契合于认知结构实在论者的口号“一切源于结构,结构源于X”,而这里的“X”正是康德的物自身。最后我们回应了一些重要的批评意见。  相似文献   

3.
元宇宙是基于高速互联网与全新数字化交互技术,是未来融合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一种全新的深度交互和社会体验,有望重塑未来社会关系与经济秩序的技术体系。元宇宙概念快速“破圈”传播并在多个行业前瞻预研中持续走热,也为文化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升级路径。对元宇宙的全真互联与虚实融生的体验革命在文化数字化场景进行前瞻探索,在依靠技术革命释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拓展和变革了社会关系。同时,以理性思维和文化视角审视未来数字社会下文化产业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并做出调控,对文化在虚拟与现实空间的融汇共生具有建设性价值。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美学的人类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人类学作为对人类生存及其超越的反思体系,是当代西方哲学以至美学的基本主题.尼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这些哲学家的美学思想,实质上就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美学观.这种既非自然(物质、宇宙)又非精神(我思、心灵)的人类学,正是美学研究的终极本体.作者还从生命意识的意义上分析了理性与非理性、哲学与诗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在于对可能性世界的追求和探索,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现实性世界的可能性重构和超越。可能性哲学关于现实性和可能性的全新观点,是创造性思维挑战种种现实性和“不可能性”的哲学根据。对创造性思维和可能性哲学的研究,可能促使我们建立全新的元理论意义的科学和技术方法论体系,并进一步认识可能性哲学的潜在价值和内在本质,推动可能性哲学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元宇宙以技术新成就、思维新变革、方法新拓展将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样态,加速思想政治教育驱动变革和要素重构的进程。具体来说,推动教育主体由单一肉身主体转向多元虚拟主体、教育客体由身体在场转向具身体验、教育载体由平面叙事转向立体叙事、教育环体由物理时空转向数字时空,思想政治教育将呈现新的发展模式。元宇宙在创构思想政治教育新图景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价值失序、技术成瘾、虚实混淆的现实挑战和安全风险。因此,要在匡正元宇宙技术应用边界、坚守元宇宙场域育人之道、规避虚拟现实的补偿效应、构建元宇宙良性数字生态中,理性引导元宇宙技术发挥积极作用,有效规避伦理挑战、技术风险和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7.
2021年元宇宙横空出世,成为资本市场的兴奋剂、学界热议的聚焦点。然而对于如何定义元宇宙却是众说纷纭,本研究在厘清元宇宙运作机理与吸收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将元宇宙定义为: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为支撑,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智能设备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耦合一体,依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建构和再造的一个虚实融通的现实镜像世界。相较于传统的网络空间与实体的物理空间,元宇宙拥有技术叠加性、虚实相融性、具身沉浸性与实时交互性等鲜明特征。和三十多年前互联网的诞生一样,元宇宙必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是元宇宙会重构人类生存时空新场域。元宇宙将从单一的自然宇宙扩展到虚实并存的双重宇宙,作为现实世界的孪生形态与延伸部分,元宇宙在萃取与融汇现实世界的演进脉络与表象特征的同时,亦依托强大而厚重的科技力量,变革人类生存的时空场域。元宇宙给予人类以沉浸式地体验与参与历史事件、在有限生命时长内获得多维生命体验、提前搭建与预演未来生活的机会,从而促使人类在主观上感受到时间弹性与韧性的增强;元宇宙给予人类以在虚拟世界中全息复制物理世界、在物理空间紧张的情况下获得虚拟空间作为补充、开辟兑现与外化想...  相似文献   

8.
洛维特将神学视为历史进步意识的前提条件,将马克思历史哲学同基督教末世论进行同质化理解,是对马克思历史哲学叙事前提的神学解读。从维科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历史哲学本质上致力于以哲学反思历史、以历史证明神学,持续发展了孕育于历史神学中的历史进步意识,最终实现了对历史神正论的彻底完成,表现出鲜明的神学性质。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叙事前提并非神学,而是“现实的人”及其目的性实践。历史的意义不在于真理的“彼岸世界”之中,而在于“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即“此岸世界”的真理之中。“此岸世界”的真理性源于其构成“彼岸世界”的历史起点,“彼岸世界”是对“此岸世界”的理想形象的建构性反映。世界从现实状态向理想形态的转变过程是历史进步与历史代价的统一,呈现为“更好的当下历史”向“当下历史的理想形态”转化的非线性过程。这一转变过程得以完成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在于,“现实的人”及其以改造现实世界为目的的革命性实践。  相似文献   

9.
禅宗文化的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宇宙意识是未来哲学、美学、诗学和禅学等等的理论基石,它所涉及的“至大”、“至小”、“大全”与“极限”、“空”、“道”、“真如”、“终因”、“本始”、终极意义、终极关怀、终极本体等,只能在悟性思维中才能解决。知性、理性无法直接面对这些超逻辑的范畴。可以说人类的认识有三种基本形态:知性、理性和悟性。  相似文献   

10.
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一种反对建立体系和宏大叙事的倾向。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体系,而在于是否有思想。思想一定是有体系的,因为思想是一个整体;没有体系的所谓思想只能是胡言乱语。体系仅仅是一种形式的东西,采取怎样的形式,取决于哲学家本人的癖好。因此可以看到,即使那些反对体系的人,其思想也是有体系的。同样,宏大叙事本来是宏大意识的一种表现,即宏大叙述表现的是宏大思想,没有宏大思想的宏大叙述只能是空架子。宏大的宇宙意识本来是哲学的应有之物,而现代哲学丧失了这一意识之后,反而不能够像传统哲学那样给人以心灵的宁静。所以,只要有了思想,形式上是否有体系、是否宏大并不重要;如果没有思想,即便没有体系、没有宏大叙事,依然没有意义,因为这样的文本没有提供值得理解的东西。由于这个原因,传统哲学中那些既有体系又有宏大叙事的文本,在今天依然能够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东西,使我们得到阅读的喜悦,开拓我们的眼界。  相似文献   

11.
元宇宙的形成标志着社会数字化发展进入高级阶段,也势必会引致对当前政府数字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创制。技术叙事中有关未来治理的想象,以及现实中基于商业资本运作下的“游戏”超域效应揭示了元宇宙赋能政府数字治理的可能性以及前景。以顶层设计与底层创新的上下衔接为基础,提出了以“原理-模式-载体-效能”为线索的逻辑理路。其中,元宇宙支撑构建的数字技术—经济混合规律体系作为治理原理为政府数字治理创新提供了原动力,而发展出的新型数字情境治理模式以“置换”和“仿拟”逻辑赋予了主体“在场”能力,并构建“自由人联合体空间”作为载体强化数字治理中人的主体性地位,最终实现以秩序正义为核心的治理效能。从当前政府数字治理的现实困境出发,构筑元宇宙赋能政府数字治理的总体方略:包括锚定真实治理需求、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以及耦合数字平台建设3条赋能路径,并形成以重点项目牵引、多元主体联动、多样智能治理连接、复杂智慧体系融入为特征的行动策略。未来,元宇宙赋能政府数字治理的关键还在于重视“脱域”视界下政府数字治理制度的逻辑转换,强化“游戏”情境下政务平台公共性的保障,以及警惕“超真实”符号世界的内生风险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反思并追问元宇宙如何在可预见的未来延续和复兴技术治理的辉煌。  相似文献   

12.
以NT Live为代表的直播戏剧作为科技时代的全新戏剧传播方式,一方面推动了传统艺术在信息科技时代的商业转型,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戏剧艺术的全球化普及。因直播戏剧目前仍为舞台表演和电影摄制的初级融合形式,其电影化的叙事范式不但影响了戏剧叙事的完整性,也严重削减了舞台艺术的临场魅力。在元宇宙的场景下,这些难题将有望解决。虽然当下元宇宙技术发展水平难以完成“复刻真实世界”的宏大任务,但是已经能为NT Live等直播戏剧率先踏入元宇宙虚拟世界提供基本的技术支撑,在可预见的未来,NT Live将于元宇宙虚拟世界中实现更加真实的临场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关系论是关于人与宇宙自然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天人关系论随着时代的演变有多种形态和基本命题,展现了特殊的哲学问题意识和人与自然的对立调和的文化精神。这样的哲学思维具有现代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问题意识与时代主题──对深化当代文化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邹广文就哲学本质发展而言我们看到,文化哲学在20世纪的勃兴,突破了近代以来理性主义哲学思维的狭隘世界,它面向了多采多姿的人的现实文化生活去探求哲学丰富的价值内涵,将哲学的形而上思考奠基于坚实的现实...  相似文献   

15.
元宇宙以互联网、数字化、仿真模拟等技术为支撑,通过耦合虚拟与现实形成了类现实空间,它的出现引发了众多关注与讨论。相较于传统的虚拟空间,元宇宙具有深度临境体验的沉浸性、共创共治环境的去中心性、即时交互的慢延时性、时空对话的虚实融合性等特征。作为未来之势,元宇宙必然会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如在促进教育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学生学习意志的自觉化、教育效果评价的科学化、人才职业培养的高质化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作为一项新事物,元宇宙所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小觑,如技术风险、政治风险、资本风险、健康风险、文化风险等。教育元宇宙作为新事物,在被大众所接受的过程中必然少不了受到质疑和批判,但这阻挡不了其发展之势,因此,要对其保持乐观的态度,既不能盲目普及,也不能一味冷漠旁观或刻意批判否定。  相似文献   

16.
丘特切夫诗歌的现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特切夫诗歌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它深刻、系统地探索了自然、生命、心灵的奥秘,充分表现了现代人骚动不宁的内心世界,积极参与了当今时代对世界和人的认识,用抒情诗回答了哲学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第一,在永恒自然面前的矛盾与困惑;第二,人在宇宙中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第三,异化的主题;第四,矛盾的两重心理与生命的悲剧意识;第五,拒绝扰攘的现实世界,向往永恒、纯净的天界。此外,丘诗的现代意识在艺术形式方面也有鲜明的表现,体现在非理性、潜意识、直觉、瞬间境界、多层次结构以及通感手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新媒介具有创造性力量,元宇宙文艺可从五个维度拓展新可能性。第一,跨越人类与后人类的边界:“文学是人学”改为“文学是后人学”,创作主体和人物主体可为人类或生化人、赛博格、AI智能人等。第二,跨越时间边界:元宇宙时间可编辑,催生出循环时间、反线性、古今穿越、虫洞时间、多宇宙时间等类型,远比传统文学影视叙事时间复杂。第三,融合空间边界:虚实成为耦合世界,有多重分身裂变。第四,融通创作者与粉丝受众读者的边界:玩家既是受众客体也是创作主体,人人参与传播和创作互动,进行分众化再创造。第五,融通媒介技术的边界:打通文学、影视、游戏、报网平台,无数虚拟媒介叠加,嵌套成超媒介、全媒介、全息世界。  相似文献   

18.
哲学咨询是哲学实践的一种社会应用形式。哲学咨询本质是一种精神治疗,其核心价值在于确认咨询者的信念,探索宇宙的问题,诸如价值、意义、伦理等,从而帮助求询者重建个人价值体系,并最终有勇气面对各种现实困境和未来挑战。哲学咨询还可以应用于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弥补心理咨询或精神医学之不足。作为一个新的领域与行业,哲学咨询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众多批评与驳难,但哲学咨询的前景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9.
从技术与秩序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资本权力运行逻辑的现代变革来看,元宇宙是资本家通过对“天空”意义上的“共同体”的圈占而形成的一个私人“领地”,从中可以发展出一种主导社会运动的交往力量。作为未来人类的生活世界,它是资本家通过垄断“一般智力”而为无所事事的民众创造的一个可以暂时逗留的空间,是一个先验图式,也是一个社会机体。由于技术的匿名性本质,元宇宙并非人类的生活场所和逗留之地;从当下人类所处的真实世界结构来看,元宇宙是资本家为跨越阻碍资本主义事业的鸿沟而为“未来资本主义”提供的一个“框架”,是金融资本的再出发;作为一个概念,元宇宙是一种技术历史观念,它真实再现了我们关于现代世界的基本经验,也再次印证了人类的“共产主义”维度是弥足珍贵且唯一指向未来的维度。  相似文献   

20.
不同学科对“元宇宙”内涵的阐释存在较大差异。在“元宇宙”跨学科话语狂欢的总体背景下,“元宇宙”文论话语存在“形而上学化/去形而上学化”和“中国式理解/去中文语境化”的理解倾向。由于“元宇宙”是一个全新的、指向未来的概念,对“元宇宙”文艺中诸如“交互和沉浸”、“身体-主体”以及“‘元宇宙’叙事”等问题的阐释,只能调用既有理论资源,以“新瓶装旧酒”的“理论组装”方式展开。“元宇宙”文创在各地已进入落地阶段,总体存在数字文化资本暂未被有效运用、镜像生产僵硬、拟像狂欢又遮蔽文化价值传达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