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义利之争是先秦以来中国哲学的重要时代命题,儒墨对立的一个基本点是儒者喻义不喻利。作为墨学开创者,墨子明确提出尚利思想,认为利就是义,贵义就是兴天下之利。墨子倡导追求利己与利群相兼顾,不偏颇任意一方。在义利观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探究墨子的义利观,无疑会有益于对墨学义利观的深入研究,同时对于...  相似文献   

2.
墨子的伦理思想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总纲,表现出"贵义"、"尚利"的功利主义特点,符合变动时代人们的利己心态和实际倾向。墨家坚持"志功合一"的道德评价原则,把能否"利天下"作为衡量人类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并且以切实行动坚持贯彻以社会为本位的崇高道德原则。当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必要重新研究和挖掘墨学所倡导的合理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3.
墨子认为传播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逞一时的口舌之利,而是为了有利于国家百姓,但是他对音乐、文学等的教育作用的忽视,却是其传播思想的功利倾向的弊端所在。墨子基于"利"而反对所有没有短期功效的言论和学说,斥儒家的仁爱为虚妄之说,以现实的利害为一切言论的准绳,这就开启了后世法家传播思想的专制色彩。墨子崇尚集权式的传播管理体系,主张天下的舆论要统一于天子的意见,所有的是非都以天子的是非为是非。墨子非常重视实际经验在传播活动中的作用,认为人通过耳、目等获得的各种信息一定是可靠的。墨子还提出了"言必三表"的理论,"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根据历史经验来判断言论;"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以百姓的感官经验为判断言论的标准;"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则是以实践来考察言论。墨子的传播思想还包括了其他方面的内容,例如传播主体的诚信、文与质的关系、发展的传播观、传播活动的实用性、传播主体的自信,等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墨子的思想体系因存有"天鬼观"而独具特色。对于墨子的"天鬼观"是否宗教、墨子本人是否宗教家,20世纪的国内外墨学研究家存有很大分歧。由于在墨子的"天鬼观"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观念,因此"天鬼观"不是宗教,墨子当然也不是宗教家。墨子鼓吹"天鬼观"的主观动机,就是借助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信仰的"天鬼"的神秘权威,宣传和推行其以"兼爱"为中心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因而"天鬼观"是一种神道设教。  相似文献   

5.
研究墨子"非乐"思想,首先应该考察墨子"非乐"的范围。从郭沫若在《孔墨的批判》中所列观点中可以看出,墨子"非乐"的范围是广义的,而非仅仅局限于"音乐",因而不可能得出墨子"非乐"就是反对音乐的结论。从墨子的平民思想家的立场,他的"非乐"思想是积极的;从现代行为科学来认识墨子的"非乐",他的思想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因此,墨子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反对奢靡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并无大错,对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墨家的政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它曾经和儒学一起,一同并为达贵显学,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墨学的繁衍传承没有像其他诸子学说那样的款款绵延,但是,其"墨子精神"依然在不同的时代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无论何时墨学总有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究,也总能发掘出许多新的理论点,其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思想就是一个墨学新探的亮点.  相似文献   

7.
墨子社会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墨子有关政治、经济以及人际关系等三方面的论述出发 ,对墨子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研究和系统分析 ,并就其中的疑点和矛盾提出了新的见解。笔者认为 ,作为先秦时期两大“显学”之一的墨学的衰落 ,不是偶然的 ,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 ,即理论上的先天不足和缺陷。因此 ,尽管墨子对于当时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是无情的 ,他力图改造现实、重塑理想社会的愿望也是美好的 ,但却始终无法实现。墨子社会学说的悲剧性命运是早已注定的  相似文献   

8.
墨子哲学的灵魂不是“兼爱”,而是墨子一以贯之的“择务而从事”思想,这构成墨子哲学的经世核心,也是墨子“非儒”的逻辑起点。墨子哲学成为“显学”的原因与先秦宋文化的特质以及墨学的“择务而从事”哲学精神有着重要的关联,这一根本精神却长期为人们所忽视。理解墨学必先把墨子的各种具体主张用辩证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择务而从事,是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朴素表达。从这一墨子哲学灵魂出发,墨子非儒,反对的是儒学的教条化和庸俗化,坚持的是孔子的正道。  相似文献   

9.
罗伯特·弗洛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有名望,最受人爱戴的诗人.其诗歌或以表达自己的生活及感情经历为"需要",或以揭示社会现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动力".本文既是从"需要"和"动机"两个方面来阐述罗伯特·弗洛斯特诗歌创作的行为动机理论.  相似文献   

10.
"仁"、"义"、"礼"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孔子对殷周"义"的内涵做了充实和发扬,贯通了"义"与"仁"、"礼"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联系,"义"从属于"仁",是"仁"在作用层面上的体现;"义"是"礼"的目的和内容,"礼"是"义"的工具和形式,"义"落实凸现到现实操作层面就是"礼".  相似文献   

11.
人性论是关于人性本质的论题,对墨子人性论思想的研究不能囿于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可从多方面加以观照。墨子的人性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提倡人人平等、反对天命论、主张尚贤举能、崇尚功利主义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墨子>对儒家的"命"观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是这种批判并没有全面把握儒家复杂的"命"观,没有看到儒家的"命正论"因素;同时对儒家"命定论"提出的背景及其积极意义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儒家的"命定论"核心观点是,富贵穷通是由"时"、"命"决定的,面对选择人不应患得患失,而应"行其义"、"知其不可而为之",实现"仁者"、"贤者"、"圣者"的高贵价值,<墨子>指责的俟命殆事并非儒家"命定论"的应有之义.<墨子>的偏颇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的"命定论"具有负面效应,尤其是在普通民众中;儒家后学也有将"命定论"引向消极的弊端;同时墨家自身理论目的是社会实践,而非理论探讨,使之无暇对儒家命观进行细致的整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依冯友兰先生的四境界说,杨朱"重生"、墨家"兼爱"都是功利境界。但透过儒家对二者的批评,二者在实现"为我"目的上路径各异。杨朱"重生"是极端的自利,逻辑幼稚且没有现实性。墨家与儒家有内在逻辑和境界之别,但作为一种社会理论时,都面临相同的治理缺陷,即制度缺位。  相似文献   

14.
戊戌政变之前,康有为的学术重心是考辨中国本土文化的“学术源流”,墨子与其他先秦诸子一样被纳入研究视野.康有为关注墨子是在考辨中国本土文化“学术源流”的名义下进行的,目的是证明“百家皆孔子之学”.由于墨子是春秋时人,康有为不仅要让他成为战国人,而且要像对待其他先秦诸子那样界定墨子与孔子的关系.这使墨子的位次排列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于是,既不让墨子在孔子后学中占据显赫位置,又不让墨子失去与孔子争教的资格,成为康有为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墨子的文化思想是先秦显学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观上 ,墨子反对儒家倡导的繁琐的上层贵族文化 ,提倡简易质朴的平民文化。作为社会下层民众利益及思想的代表 ,墨子强调教化 ,倡言兼爱 ,主张利他主义的价值观 ,显示出与其他学派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此外 ,墨子坚持社会进化的文化史观 ,反对泥古 ,强调述而且作、继承与创新并重 ;并力行实践 ,坚持了科学实证的知识论  相似文献   

16.
软权力理论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软权力"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约瑟夫·奈提出.软权力指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让他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实现预期目标的能力,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塑造国际规则的能力、知识和信息、国民的整体素质与民族凝聚力、政治领导力.其基本特点是非强制性、非垄断性、扩散性、无形性等.尽管存在缺陷和不足,"软权力"理论对于深刻认识和把握国际关系的现状以及推进和实现国家利益都有极大帮助.尤其是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战略下,其地位得到了空前凸显.  相似文献   

17.
《墨子》的节俭消费理论是一个严密的体系,由节俭原因、标准、操作方法以及社会效应四部分组成。支撑着《墨子》消费理论的三大根基是其逻辑思路、人性理论及宗教信仰理论。当代人类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墨子》的节俭消费理论对于身处生态困境的当代人类有着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在墨子所强调的十项思想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中,“兼爱”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一项,而其他九项则是“兼爱”的深化与拓展。墨子所倡导的“兼爱”是指关怀每一个人而不论他是否与自己有血缘亲属关系,也就是指一种不分亲疏、不论贵贱、爱人如己、一视同仁的普遍的爱。这是一种与“交利”、“非攻”、“正义”、“自爱”、“天爱”统一的爱。墨子希望通过“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兼爱”精神来构建爱的秩序,以求达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墨子》的思维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著作的总集。由墨子初创,墨子后学增益。现存53篇,9万余字,包含多种文体类别。本文从《墨子》全书,勾勒其思维语言艺术,认为其文字表达具有3个重要的特征,即是准确性和鲜明性,生动性和简练性,理趣性和功利性的统一。在中国古籍浩瀚的思维语言艺术历史长河中,具有独特的原创性价值和意义,值得仔细品味,借鉴传承。  相似文献   

20.
《墨子》是墨翟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集录。《墨子》一书虽然旨在反映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政治、社会主张,但以今天的小说观念观照《墨子》全书,其中的寓言故事、志怪传说、叙事写人等方面均与后世的小说文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墨子》与小说文体的关系,无疑将进一步推动小说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