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塔兰奇"是对中国新疆伊犁地区和哈萨克斯坦七河地区维吾尔人的旧称。准噶尔统治时期,天山北路的伯德尔格、乌沙克、萨尔特卡尔梅克等小群体,均与塔兰奇人关联,前两者为塔兰奇人的基本构成,后者为准噶尔居民和塔兰奇人通婚后形成的。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相关的第一手资料,采用历史文献学视角,对上述人群的来源和族属进行研究,并提出新颖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宁夏贺兰山西夏时期的"塔图形"岩画,与青藏高原岩画显示出明确的一体性,反映出党项人也曾是青藏岩画的创造群体之一。西藏岩画中也有大量丰富的塔图形岩画,它们体现了高原古老的苯教重祭祀、祭坛的文化特色。西藏岩画揭示了苯教不仅拥有祭坛塔的传统,而且在吐蕃王朝兴起之前,已经形成苯教塔祭坛的建筑特色。苯教塔祭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但这些影响早于吐蕃王朝时期,是藏西地区受到周边佛教国家文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李俊 《中国藏学》2011,(3):87-95
国内遗存的金刚宝座塔为数并不多,其中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因其雕塑形象的精美绝伦而首屈一指。时代的晚期性丝毫无损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的艺术价值,反而因其具有多民族艺术的融合性,成为实物的明证,文献的补证。但金刚宝座塔作为藏传佛教艺术的承载体之一,并未得到过足够的关注。文章从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上的雕像出发,追溯历史,探寻图像之源,力图展现乾隆统治初期以兼收并蓄为主的时代审美特征,体现中西融合的艺术特色,彰显汉、藏、蒙等民族的审美情趣,以期准确把握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的艺术与宗教特征。  相似文献   

4.
塔耳堡镇位于胶东半岛西部,有三千年的历史。1985年3月,塔耳堡镇正式出现在共和国的版图上。几年之后,李尊喜挈妇将雏来到这片令人困惑的土地上,出任塔耳堡镇镇长(现任党委书记)。 记者:关于塔耳堡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尊喜:一个字,穷!请看这张版图,它位于昌邑市最南端,3.4万人口,7万多亩土地,虽然阳光雨露无私地照拂着世间万物,然而塔耳堡昔日的繁荣和富庶笼罩在贫困的阴影里,人均  相似文献   

5.
塔兰奇原系卫拉特语“农民、耕作者”之意,历史上专指准噶尔五国珲台吉时代被强制迁移到准噶利亚、特别是伊犁一带的维吾尔农民。清朝平定准噶尔后,为了巩固对新疆的统治,在伊犁设置了政治、军事基地。作为在当地解决伊犁将军属下官兵的粮食供给问题的措施之一,实行了把维吾尔人迁移到伊犁河谷屯田的计划。这些维吾尔屯田与满洲八旗兵的旗屯、汉人绿营兵的兵屯相提并论,被称为回屯,亦称伊犁屯田回户、伊犁种地回子。此制度沿袭于准噶尔的塔兰奇移民办法,故土著伊犁人将回屯的维吾尔农民称为“塔兰奇”。塔兰  相似文献   

6.
七佛造像在我国早期石窟中多见,在建筑石刻中,全国仅北京北海西天梵境七佛塔为一例。清代乾隆皇帝在大慈真如宝殿后为供奉七世佛像修建藏式塔亭一座,将七佛的种族、姓名、神足、执事弟子、佛子以及父母姓名等分别刻在7块石碑上,并御制《七佛塔碑记》以记之。七佛塔的塔亭设计、线刻佛像、所刻碑文等对研究清代的石刻艺术和民族关系史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森先生所著《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一书第100页言:米拉日巴的大弟子塔波拉结(Dvags-po lha-rje.1071—1153)对1121年(50岁)在塔拉岗波(Dvag-lasgam-po地在塔波地区雅鲁藏布江北岸东经90°线以西不远)建一专,即岗波寺(他因此被称为岗波巴),是为塔波噶举派的祖庙。但该寺位于今日西藏何一县境?塔波拉  相似文献   

8.
王海燕  张学良 《中国藏学》2023,(1):169-177+219
“塔火葬”是甘南地区觉乃藏族最主要的葬礼仪式,仪式包括吊丧送别、诵经度亡、建塔火化和捡骨土葬,在藏传佛教火供仪式基础上融汇苯教的地方神明概念,引入汉族“烧纸盆”仪式。仪式过程和象征物体现觉乃藏族信仰的生死观念和秩序结构类型。由于觉乃藏族的历史源流和文化生态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塔火葬”仪式作为本土文化衍生发展的产物,是藏传佛教信仰意识、苯教文化观念和儒家伦理思想的集聚,是汉藏边界文化变迁、文化交融的具象书写。历经绵长历史时期的层累、异质文化之间的借鉴与多民族风土的习得,“塔火葬”仪式的续写呈现出多元融合发展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房山区现存古塔100余座,居北京地区现存古塔数量之首,且历经唐、辽、金、元、明、清数代,多数保存至今。古塔形制多种多样,主要有密檐式塔、覆钵式塔、楼阁式塔、花塔等。房山区遗存至今的古塔以其发展历史绵长、数量众多、形制繁杂而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宗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在乌鲁木齐城东北25公里的地方,新疆石油化工总厂化肥厂的建筑物群正拔地而起。在罐塔屹立、厂房升起的建设工地上,大吊车此起彼伏,汽车往来奔驰。头戴白色、黄色安全帽的建设者们,有的在安装机器,有的在焊接管线,到处是一派繁忙的建设图景。目前,合成氨工程的近300台主要设备已经各就各位,25层楼高的甲醇洗涤塔和40多米  相似文献   

11.
塔萨代人(Tasaday),是在菲律宾棉兰老岛西南部哥打巴托山中部的塞布湖附近过着石器时代生活的原始部落。这里生长着热带常绿原始森林,由于林木稠密,找不出可走的道路,使这里成了与世隔绝的世外小天地,成为塔萨代人长年隐藏的处所。世界上开始知道塔萨代人是在1971年6月。菲律宾民间少数民族协会(Panamin)建立者埃利撒尔德从这一地带附近的猎人处得知在这丛山密林深处,生活着这样一个原始  相似文献   

12.
西北民族叙事诗的结构模式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笔者有兴对维吾尔族叙事诗《帕塔姆汗》的结构模式进行试探,从中体会到维吾尔族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此诗生动曲折地讲述了善良的库尔班与美丽的奴尔曼相爱而被残暴的国王尤奴斯汗拆散的故事。帕塔姆汗在领导老百姓推翻王权的过程中与库尔班相识、相爱,在举行婚礼的时候,奴尔曼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帕塔姆汗成全了这对离散的夫妻。  相似文献   

13.
清代鄂伦春族总管阿穆勒塔赵复兴阿穆勒塔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众多鄂伦春族披甲(士兵)中的杰出一员。他随同清兵远征台湾、廓尔喀(尼泊尔)和川楚等地,在战斗中英勇杀敌,冲锋陷阵,为祖国的统一、清廷的巩固,做出很大贡献。因此,成为名噪一时的人物。在《大清历...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房山区现存古塔100余座,居北京地区现存古塔数量之首,且历经唐、辽、金、元、明、清数代,多数保存至今。古塔形制多种多样,主要有密檐式塔、覆钵式塔、楼阁式塔、花塔等。房山区遗存至今的古塔以其发展历史绵长、数量众多、形制繁杂而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宗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1971年,生活在菲律宾棉兰老岛南哥打巴托省森林中的塔萨代人,作为刚走出石器时代的人群而闻名世界。之后的三年中,菲律宾政府限制人们接触这26人的集团和他们栖身的洞穴。1974年,到达塔萨代人的通路被截断,以保证他们单独地保留在那个18,737公顷的森林保护区里。十多年来,人们未曾听到他们的任何新情况。马科斯总统被罢黜后,禁止接近塔萨代人的法令便废止了。三月份,瑞士记者奥斯瓦德·伊登和德国《明星》杂志的一支考察  相似文献   

16.
《秃黑鲁帖木儿麻扎志》是一部关于清代后期塔兰奇人的重要文书,对研究东察合台汗国的历史以及伊斯兰教在伊犁地区的传播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内容涉及秃黑鲁帖木儿麻扎舍依赫家族、塔兰奇人的起源、阿力麻里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名人等诸多方面。本文主要介绍收藏在麻扎舍依赫后裔手中的《秃黑鲁帖木儿麻扎志》,对其作汉译,并简要考释了对该文书中出现的一些人名和地名。  相似文献   

17.
塔萨代(Tasaday读作ta-sah-dye)是一个很小的狩猎-采集部落,居住在菲律宾棉兰老岛的深山密林中。1972年,他们迅速引起国际公众的注意,被新闻媒介说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原始的人群,依然过着异常平静的石器时代的生活。然而,在1986年,塔萨代人的原始声望受到了攻击。记者们报告,这个部落只是为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曾经历一段母权制社会时期。这种制度至今已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绝迹。然而细寻起来,妇女支配男人的地区即使是今天也确实存在。这些保留着奇特而原始的制度的民族中还有印度的塔鲁族。在该民族中妇女仍处于支配地位,这就成了社会学家极感兴趣的课题。塔鲁一词的由来据印地语辞海中所  相似文献   

19.
从“民先队长”到中纪委书记(之一)文/朱泽云图/刘增林一、走出湘西大山的爱国青年李昌,原名雷骏随,乳名随三,1914年12月12日出生在湖南省永顺县塔卧乡雷家老屋一户开明士绅家庭。永顺古称溪州,是土家族聚居区。有“塔卧、颗砂的米,龙家寨的女”的传说。...  相似文献   

20.
开罗掠影     
开罗不仅有几千年来潺潺流淌的尼罗河、人所供知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更有庄严宏丽的艾资哈尔清真寺、珍宝荟萃的埃及博物馆、名闻遐迩的萨拉丁古城堡、雄伟的古城墙和宽阔秀美的拉姆西斯广场……所有这一切,都是那样地令人神往、流连忘返。一、千塔之城开罗素有“千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