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是匈牙利哲学家乔治·马尔库什于1965年出版的著作,此书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用"哲学人类学"的范式来解读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合理性。马尔库什认为,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人的本质"这个概念入手。于是,他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基础,分析了"人的本质"这个概念,以此回应用"哲学人类学"这个范式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在此书中,马尔库什从劳动、社会性和意识三个方面重新探讨了人的本质:首先,他探讨了劳动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马尔库什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一书,试图对马克思理论作出人道主义解读.全书围绕“人的本质”概念展开,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概念的内涵.一是以劳动为切入点,说明人是普遍的自然存在.二是通过对社会性和意识以及体现在其中的普遍性的探讨,说明人是社会的、有意识的存在.三是指出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以及人的本质只有在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中才能不断实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崇高理想之一就是追求人类的解放,这一解放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获得自由。马克思年轻时代曾提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概念,后又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中重申这一概念。但其内涵却发生了重要转变。本文历史地分析了马克思在其理论发展不同阶段上对“人的自由”概念的规定,并且对马克思怎样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两个层次来把握“人的自由”,对马克思所指出的获得“人的自由”的条件和途径也作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人的双重本质存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哲学日益呈现出人与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本然关系,重新解读马克思思想,不难发现,马克思早已揭示了人的实践与文化的双重本质存在.马克思把实践视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的最终根源,而实践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化、文化世界的生成才具体体现和确证了人的本质存在及过程.只有从人的实践与文化的双重本质存在中才可说明人的具体特性,并由此警觉人的实践与文化本质存在的当代问题和解决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卢卡奇关于历史的问题触及本质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开启了理解和研究马克思哲学的一种崭新解释方法和路径.虽然卢卡奇的历史概念与和马克思历史观历史地位不在同一水平上,但卢卡奇的历史的观点同马克思历史有着相同的理论渊源,同时也借鉴、吸收、改良了马克思历史观的一些内容.卢卡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的历史观进行了全新的诠释.这种诠释成为了卢卡奇个人独特的历史观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说明.  相似文献   

6.
一古希腊哲人达勒思奋力呼唤:“知道你自己!”德国哲人费希特言词激动:“我应该睁开眼睛,应该认识我自己。”费尔巴哈更是热情洋溢:“观察人吧!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哲学的秘密。”马克思的观点尤为突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以至引起罗素的指责:马克思过分注重地球上的人类。理论漠视人,人也就漠视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对人倾注了极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开始注重了对人的研究,纵观世界历史,人们就会发现,在突破专制主义的缺口处,第一个提出研究的问题便是人,而人的本质又是核心。本文拟就人的本质问题作一探讨。一、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人的本质人与动物的区别我们可以举出许多方面:人在社会中生活具有社会性而动物则没有;人有意识,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而动物则不能;等等。凡此种种都可以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但什么是本质的区别呢?马克思认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  相似文献   

8.
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线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楠明 《学术交流》2001,1(1):12-16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是人类解放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创立过程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密切关联在一起.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从黑格尔的理性的人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再到现实的人的过程,与此相应,他的哲学的创立也经历了从历史理性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过程.所以,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胡宇南 《社科纵横》2014,(10):70-73
在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中,有三个相互联系的界定: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这三个维度,综合体现了人的本质追求和本质属性,是对人的本质的应然规定和实然规定。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基于国情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科技研究范式也发生深刻变革,数据劳动历经多年发展已经从新兴的技术类型,逐渐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战略资源。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马尔库什以马克思“人的本质”与生产理论为起点,提出了解释现代性问题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框架——生产范式理论。以马尔库什生产范式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阐明数据劳动的本质、特征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把握数据劳动在现代社会中扩张与膨胀所产生的后果,对“数据劳动的异化”进行反思和批判,探究摆脱数据劳动异化的正确途径,有助于促进数据劳动的合理发展、校准数据劳动发展理念;有益于调适社会公众对数据劳动的认知;有利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科学的数据劳动观。  相似文献   

11.
孙建茵  王绍文 《学习与探索》2023,(3):154-160+182
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美学始终致力于探讨艺术与人类生存及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例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把艺术理解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和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立场,将文化工业看作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对其展开透彻批判。与之相对,他把自律艺术看作是唤醒的自由个性和创造性本质的超越手段予以坚决维护。然而,阿多诺主张自律艺术与文化工业绝对二元对立的艺术精英主义遭到了布达佩斯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什的反对。马尔库什主张保持自律艺术与文化工业之间的张力,他认为这种两极相联的动态悖论是现代性视域下艺术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古今哲人不懈求索的斯芬克斯之谜。对它的沉思,不仅经历了踟蹰徘徊的漫长过程,而且伴随着血和火的历史。在这荆棘丛生的领域中,马克思独辟新径。他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及研究方法成为人类自我认识的宝贵财富。 黑格尔曾说过:方法,是一切哲学体系的灵魂。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考察,只有从方法论的高度,才能把握其要义,领会其创新,才能将它作为探索的指南。而不是真理的终结;才能把它看成是人类不断自我认识的科学,而不是当作奉若神明的信条,然而,在马克思浩瀚的文海和迅疾的思想进程中,要确切地把握其中所蕴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丰富人的本性,为人们从现实走向未来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理念。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人所特有的"类"的特性,人所特有的"类"的特性是人的本质得以实现的内在要求。当今,市场经济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人的"类本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化困境是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必经阶段。随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形成,人的本质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和丰富,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个性的具有"类本质"的人必然要求能够表达自己相应个性的思想,即人的"类本质"呼唤着哲学的个性化。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既是对以往哲学状况的深刻反思,又是当代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发展问题的现实要求,因此,当代中国哲学应当是个性化的哲学。  相似文献   

14.
冯宪光同志的文章《论马克思对“人”的类概念的使用》(见《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1期),是很彻底的。它认为,无论是在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的著作中,还是其晚期成熟的著作中,关于“人”、“人类”、“人性”、“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等提法,或者表现为对费尔巴哈术语的借用,或者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逻辑起点,而在现实生活里和马克思的思想中,都不是  相似文献   

15.
丁燃 《国外社会科学》2023,(4):229-241+248
与同时代西欧各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有所不同,本雅明既反对以实证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也反对以激进政治和历史进化论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他用了一种独特的“意象化思辨”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辩护。本雅明将“潜存的超验意志”纳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主张以批判性、反思性与非体系性的意象化思辨,激发作为世界历史主体的大众和无产阶级重新认识共产主义,突破历史宿命论,将革命契机置于当下,使共产主义成为新的社会历史聚合形式,完成人类解放之道路。  相似文献   

16.
苏红 《社科纵横》2000,(1):78-79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必须把它放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中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观点 ,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和展开。第一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在《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指出 :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类的特性。人是劳动的产物 ,也是劳动的的主体。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劳动的产生就是人类的产生 ,劳动的解放和发展 ,就是人类的解放和发展。人只有通过劳动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内在地蕴含着人学维度,但又不能把它等同或归结为人本主义.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之所以被遮蔽,是因为传统教科书所奉行的哲学解释框架的固有缺陷.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才能对人的问题求得合理的解答.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述中,分别从实践和社会关系两种视角对人的本质做了规定.这是两个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视角,如果说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或一级本质,那么由实践活动所形成和派生的社会关系就是人的二级本质或次生本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即历史地发展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二是指作为历史运动最高目的的、符合人的自由本性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自由王国”.它们都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学”概念,前者可称为“历史人类学”,后者可称为“哲学人类学”.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涵盖这两种意义的“人类学”概念,否则就难以避免“经济决定论”的指控.而按照“经济决定论”的解释,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将始终处于被遮蔽之中,不可能获得内在肯定和确认.  相似文献   

18.
陈燕霞 《社科纵横》2013,(1):198-200,229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哲史上,是其哲学体系形成的主要理论标志,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真正诞生地和发源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及了"世界历史"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展开了阐述,这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总结,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他的世界历史理论。可以说,不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就不可能真正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对诸如马克思道德概念、共产主义理论等一些核心思想中始终存有“应当”与“是”的涵义之争。解决这一争议需要我们追问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进一步考察实践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观念论转向中的内涵转换、演进的过程。康德划分了现象必然世界(“是”的世界)与道德自由世界(“应当”世界)之间的界限,将人类的道德实践诠释为“应当”按照自我颁布的道德法则去行动。谢林“绝对同一”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由先验向绝对观念论的转向。黑格尔哲学中继续秉承了实践概念“是”的内涵规定,并将其进一步演绎为主观道德外化为客观伦理的人类精神历史运动。马克思以实践辩证地统一了主客体,赋予实践概念以“改造世界”的全新内涵,但其“本质对象化”的生产实践中仍然保留了“是”的内涵范式,并将其融贯于道德意识形态、共产主义联合体等其他核心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20.
论生产力概念嬗变的不同语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焦坤 《求是学刊》2003,30(6):47-53
生产力概念是古典经济学家以"财富"为核心首次提出的,它由经济学语境向哲学语境转换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马克思从社会历史观的高度,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以新的哲学范式结束了人们在黑暗中对历史之谜的求解。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中的展开,体现的是"为我关系"和"为他关系"的统一。生产力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依附论"、"征服论"、"协同论"三个阶段。以可持续发展和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生产力,需要我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建立新的语境,解构附加在马克思名下的"传统"生产力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