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没有投资就不存在经济的增长。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必须进行人力投资和物质投资。人力投资决定人口素质,而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人力投资的多少又取决于投资结构。与其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人口素质水平,不如说是在一定经济水平下投资决策直接造就人口素质水平。本文拟通过以我国宏观投资结构对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分析,来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的投资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人口素质的概念进行讨论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关于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现状,而且使用离散系数法测度我国的人口素质水平,并将其作为一个变量引入生产函数,对我国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定量角度说明了人口素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30多年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可看到一个事实,较发达地区人口在不断流入、人口素质在提高、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年轻且负担小。以人口素质、人口流动聚集、年龄结构等为表征量的人口活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为了准确判定这三个人口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的具体作用和对要素效率的影响,本文从多维度将三个因素综合为一个指标——人口活跃度指数,并将此指标引入生产函数,通过计量分析发现人口活跃因素无论内生作用于资本,还是内生作用于劳动力,对区域经济增长均有较大影响。表明人口活跃因素对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仅总体上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于生产要素的效率有着显著影响。因而在未来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年轻化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区域人口有效流动,提高人口素质尤其劳动力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4.
人口投资与人口素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即将到来的第三次生育高峰使控制人口增长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大家极为关注。同时,对提高人口素质问题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人口素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梁济民 《人口研究》2004,28(1):91-96
人口素质主要是指人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素质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富强。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的进步 ,国家经济的发展 ,以至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从根本上讲 ,都取决于人口素质的提高。1 人口素质与市场经济在我国 ,全面提高和改善人口素质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邓小平指出 :“我们国家 ,国力的强弱 ,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人口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一方面 …  相似文献   

6.
省际城市化进程的定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际城市化进程的定量比较俞德鹏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每个省份的城市化程度是超煎于还是滞后于该省经济发展的状况却很少有人论及。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每一省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人口素质、发展机遇和...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出生人口素质主要是指出生人口的身体和智能素质,它是人口素质的基础。人口素质本身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表明,深圳市0~5岁户籍儿童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23‰;另据深圳市卫生局统计,深圳市每年的新生儿中平均有13.06‰存在出生缺陷,2005年总的出生缺陷率为15‰。  相似文献   

8.
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上海大都市圈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口在短时期内的高速集聚。对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粗放型经济占主导的发展模式下,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程度较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质量总体有了较大提高,但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没有转向良性循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潜能有待进一步转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不同时期人口生命素质指数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育率的不断下降,关于中国人口素质的研究已愈益受到重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30个省、市、自治区之间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差异很大,在这个基础上长期形成的人口素质的状况也很不相同。如何对人口素质给予定量的描述,比较分析各地区的的人口素质差异,认识中国人口素质现状,对提高中国人口素质有重要的意义。人口生命素质指数(PQLI,The Ph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是目前使用较多的衡量人口素质高低的一个综合指标,它是1977年美国的大卫·莫里斯提出来的,适用于考察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素质水平。 PQLI是一个综合反映人口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指标。该指标是由识字率、婴儿死  相似文献   

10.
王赞信  武剑 《西北人口》2011,32(4):115-120
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态脆弱且与邻国之间有着重要经济和文化交流等关系,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该地区的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系统的发展水平较低,但均呈增长趋势。在2004年以前,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都为负值;此后,三者的综合发展水平都为正值,且逐渐提高。从综合协调发展趋势看,三个系统之间的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很大的波动性,经历了一个从此长彼消到逐步趋于同步发展的过程。建议重点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发展生态产业促进这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广东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和经济的发展现状为基础,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对该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总体上讲,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较强,但存在产业结构尚需调整,人力素质有待提高。文章从可持续发展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何玲 《西北人口》2004,(3):36-38,42
人口与自然是否相适应,直接影响人口与经济环境的发展。人口与环境不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制约青海全面推进小康进程的瓶颈。只有制定出符合青海民族地区实际的计生政策,才可能有效地、整体地推动青海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镇,新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能源、环境造成了压力。论文将从FEEEP各子系统内部协调性及总体协调性发展着眼,运用灰色关联法对新疆食物、环境、能源、人口、经济之间的协调性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通过协调度变化趋势找出影响新疆FEEEP协调度的关键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年份新疆FEEEP系统整体处于相对协调状态,进入“十一五”后FEEEP系统的整体协调性在变差;新疆FEEEP子系统协调度平均为0.781,表明新疆FEEEP各子系统多处于一般协调状态;从各子系统的协调性来看,协调性最强的是食物子系统,协调性次之的是能源子系统与人口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协调性最差;要提高新疆FEEEP整体协调性,必须努力提升能源、环境子系统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4.
由于北京人口规模过猛、过快的增长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因此,对北京人口规模调控的讨论从未停止。然而,北京人口规模的过快膨胀仅是一种表象和结果,其根本原因在于北京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匹配导致的居住与就业的错位。为此,在详细探讨北京城市内部人口与经济分布匹配性演变基础上,深入揭示北京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匹配的根源,最后,为北京制定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政策,实现人口与经济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人口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婧 《西北人口》2006,(1):25-28
由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循环经济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经济的实践模式。本文以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基础,对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人口因素进行分析,指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使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人口内部均衡发展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量与质两个方面对人口内部均衡发展概念进行界定——在人口发展过程中,人口内部影响因素在发展数量、质量等方面逐步实现均等或协调,而这种均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且不断的由低级均衡向高级均衡发展演替。在此基础上从人口发展、人口内部均衡度、人口内部均衡发展梯度、人口内部均衡可持续发展度四个视角构建人口内部均衡发展评价模型,并对西部地区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1)2000~2007年间,西部人口发展、人口内部均衡度及人口内部均衡可持续发展度呈增长态势,其增速高于同期全国水平,且西部各省间发展差距较大;(2)西部地区人口发展水平较低,位于0.48~0.59之间,属由启蒙后期进入过渡前期阶段;(3)西部人口内部均衡度低,位于0.35~0.42之间,属由轻度失调进入濒临失调阶段;(4)西部人口内部均衡可持续发展度较低,位于0.455~0.544之间,属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7.
Y Gu 《人口研究》1983,(6):29-31
There i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pulation and the economy. The economy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tion.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patterns will determine population rules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they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society, and they may control the pac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last 30 years, excessive population growth has caused a great many difficulties fo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overburdened agriculture, and created an imbalance in agricultural ecolog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e have to understand to dominant position held by people in an agricultural ecology system. People have to control their own reproduction and match it with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agricultural ecology system. Unrestrained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countryside is the main reason for an imbalance in China's agricultural ecology. Urgent action is needed to control the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rural areas, to fully utilized the available labor force,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to provide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he final goal is to match China's huge agricultural human resources with its rich resources. investment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increase the wisdom and qua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Both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should also match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this way, a normal condi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y may be maintained.  相似文献   

18.
人口老龄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关联性。因为生产和消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而人口老龄化对生产和消费均有影响,也就必然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首先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然后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尝试引入人口老龄化因素从而对该模型进行扩展,分析得到的结论是:①进一步验证了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的存在;②不同的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同,人口再生产所处于的发展阶段不同,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影响程度,即其正效应和负效应之和也就不尽相同,但存在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其负效应就越大,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减速效应也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朝鲜族人口的发展现状有喜有忧 ,因此要注意扬长避短 ,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实现途径是走“三结合”之路 ,适度发展人口规模 ,合理调整人口结构 ,大力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20.
D Xu 《人口研究》1984,(5):1-4
Population is very closely linked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The quantity, quality, structure, distribution, and movement of a population can help or hinder the ra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 developed country with low population density and a low percentage of employable people needs an increase in population in order to keep up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for an underdeveloped country with high population density and a high percentage of employable people, any increase in population will be detrimental to its economy. Man is a producer as well as a consumer, and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rate of production and the rate of consumption, a certain poulation level must be maintained. The status of the economy determines the appropriate level. Population policy must be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guidelines: 1) it must be based on the socie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2) since economy and popul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hey must both be worked on at the same time; and 3) both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opulation must also be worked on at the same time.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properly can bring about rapid improvement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andard of living of that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