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论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问题贾文昭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又区分为两种,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  相似文献   

2.
齐、刘二同志在《哲学研究》一九八○年第五期和第九期分别发表“一评”和“再评”“物质和精神相互起决定作用说”以及在《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年第七期上发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起决定作用’说背离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等文中论证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觉得很受启发。但是,刘齐二同志却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对生产力也起决定作用”的观点说成是“新的观点”,并歪曲为“相互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我们认为,这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首先,我们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也决定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论有两套理论体系:一是生产力决定论。基本观点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衡量生产关系先进与否的唯一标准,是看其是否适合生产力性质,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等,并由此衍生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这套理论可称为  相似文献   

4.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不同的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表现出差别性和特殊性。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同于以往任何私有制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具有与其他任何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一)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男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恩格斯的这一段话,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作为社会存在的“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而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  相似文献   

6.
<正> 人类社会的发展根源于社会内部的矛盾性。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不仅明确地把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为两对,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而且指明了两对基本矛盾的不同地位及其辩证关系;同时,对社会基本矛盾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作了科学的阐发,不仅指出了一般情况下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以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而且进一步指明了在特定条件下,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作用”,从而坚持了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有一段话: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这就是著名的“两种生产”理论。对于这一理论,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原理的精确概括。但更多的是曲解和非难。 在国外颇有影响的观点是苏联经济学家列昂诺夫的观点,他认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放弃马克思恩格斯两人所提的一元论的观点”,“恩格斯这个错误地观点,丝毫没有为他本人在这本著作中所包含的关于原始社会发展的具体分析加以证实过”。  相似文献   

8.
关于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迄今为止,我国理论界仍沿袭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一书中提出的基本观点。斯大林认为:上层建筑同生产力不发生直接联系,不构成一对矛盾,上层建筑“通过基础的中介同生产仅仅有间接的联系”。(着重号是引用者加的)斯大林的基本观点展开来说就是:生产力仅仅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作用同上层批筑发生间接联系,对上层建筑起间接的或者说“归根结底意义上”的决定作用;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不发生直接联系,对上层建筑没有直接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廖盖隆同志在《理论信息报》(1988、3、14)著文认为,恩格斯在其1884年所写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同马克思及自己类似观点相违背的笼统认为‘国家的消失’(或消亡)的著名论断”,认为这是恩格斯在国家问题上的失误。对廖老的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写道:“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以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作为基础的,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  相似文献   

10.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中运行的。凡是所代表的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上层建筑符合经济基础需要的社会制度,就是先进的、必然要胜利的社会制度;反之,则必然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经济基础发展的极大障碍,就是落后的、必然要灭亡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社会化的大生产。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不仅一个企业内部,而且整个社会各行各业一环扣一环,并在数量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就要求在社会范  相似文献   

11.
两种生产理论的问题,我省汕头地区的同志在第一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上已提了出来。在论文中他们引述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写的一段话:“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包含了丰富的两种生产思想。它是两种生产思想发展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到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了解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中的两种生产思想,不仅不能完整地理解两种生产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而且也不能真正把握两种生产理论的内容和实质。  相似文献   

13.
关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迄今为止,我国理论界一直沿用1950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书中的基本观点,即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不发生直接联系,因而不构成一对矛盾,上层建筑只是“通过经济的中介,通过基础的中介同生产仅仅有间接的联系。”①多年来,我国在研究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时,仅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观点认为“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只要打碎旧的生产关系,劳动人民就可以当家做主,改天换地了。但是,中国历史上千百年来一次次农民起义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并未使自己当家作主。由此看来,即使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也不能仅仅说成是生产关系。因此,不论从理论的除弊创新,还是从现实的指导意义上,都应该坚持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1884年的序言中,早已明确地提出了“两种生产”的原理,但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原理长期以来不为人们重视。多年来人们一直单从物质生产的角度出发去探讨教育本质的规定性,或是把教育归属于上层建筑、或是把教育归结为生产力的一个要素,总是局限于教育与人类物质生产的关系这个范畴内,而对教育与人类自身生产的关系却予以忽视。本文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就教育与人类自身生产的关系问题对教育的本质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流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对于社会结构是这样认识的:社会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思想关系(其核心是政治关系)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思想关系(含政治关系)是社会的上层建筑。这三个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被决定者对于决定者又有反作用。根据在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类型,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可分为五种,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而自给经济(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属于社会结构的生产关系部分。根据传统的理论,充分发展的、完备的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个方面,而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又没有商品经济形  相似文献   

17.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指导工人运动,就开始注意研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学说问题。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等早期著作中,已经提出和使用了唯物史观的种种基本概念,比如生产力、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生产方式、基础、上层建筑、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等等。并力图用这些概念去说明社会现象中的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并把社会的精神关系建立在社会的物质关系的基础上,基本上奠定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社会生产包括: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两种生产”。(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第一版序言)既然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生产,客观存在反映在古代人的头脑里,就必然产生古代关于两种生产的观点。韩非子《五蠹篇》说:“古者,丈夫不耕,草木  相似文献   

19.
人们通常认为,关于“两种生产”的原理,是恩格斯1884年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序言”中第一次提出来的。 对这一原理持异议的人们认为,这表明恩格斯在晚年“改变了观点”,意味着唯物史观的“破产”,导致了唯物主义历史学说内部结构的破坏”,“犯了二元论的错误”。 即使在肯定这一原理的人们中间,也不承认它是唯物史观本身固有的组成部分。直到1968年,苏联学者T·A·巴加图利亚还认为:“两种生产”原理是“恩格斯由于利用当时科学的新成果”,对他和马克思原来关于物质资料生产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这一规律的适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我们考察社会经济结构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就需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入手。 众所周知,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返过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这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