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主持人导语伴随亚洲经济的起飞,东方价值观的被发现,幅员辽阔的亚洲正成为世界影像的新原点。亚洲电影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兴起,开启了多极影像的新时代,其推崇人伦亲情、信守哲学、“主情主义”的风格、大众主义的路线,重视空灵、典雅的东方情致等等,使亚洲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艺术电影的新产地。90年代末涌现出的文化游牧主义新思潮更进一步导引当代亚洲电影逐渐走出后殖民梦魇,更加坦然地呈现当代亚洲生活景观,在多元文化交叉点上重建身份认同,赋予民族性一种当下的阐释和视镜的表述。作为显现东方文化的整一符号,亚洲…  相似文献   

2.
从第一期新儒学 ,即宋明理学 ,到当代新儒学 ,人们都试图整合义利关系。先秦儒家认为义利对立 ,西方的功利主义文化与东方儒学的性理名教不能同日而语 ,但是 ,“亚洲价值论”在新加坡的彰显 ,以及日本的“东方儒家资本主义”的业绩 ,使新儒家又生以东方文化拯救世界的想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东方学》的问世开辟了一个殖民话语和霸权研究领域的东方学视角。萨义德集中阐述了19世纪西方对阿拉伯世界的认识想像,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到在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也存在着一种东方主义观念。亚洲不仅在地理范围内属于东方,也是传统的东方学的研究对象。通过对亚洲的历史文化、民族、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表述,西方以东方主义思维模式、知识结构和话语权力构筑了亚洲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东方和西方不仅是地理概念,而且是文化概念。地理上的东方和西方与文化上的东方和西方的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由此产生地理一文化重合论和地理~文化分离论的分野。地理一文化重合论主张在东方地理上产生的文化就是东方文化,在西方地理上产生的文化就是西方文化,即地理上的东方或西方同文化上的东方或西方是分别相互重合的。地理一文化分离论则相反,即认为地理上的东方或西方同文化上的东方或西方是分别相互分离的。本文主张后者,对李大钊、萨义德、霍布森等人的地理一文化重合论做了全面梳理,并用史实对之做了批评。  相似文献   

5.
周宁 《人文杂志》2006,1(6):1-10
分析现代印度与日本的中国形象,发现他们表述中国的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自我东方化”的,中国形象不过是“去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构筑的文化他者,目的在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确认自己的文明身份。不论日本或印度,都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外表述中国,也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之外认同自身;亚洲不同国家的中国形象,不仅意味着该国与中国的双向文化想象关系,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不同东方国家面对西方现代性进行彼此参照、自我确证的三角关系,其中西方现代性具有覆盖性与宰制力量,东方国家在“彼此东方化”中将自身与对方同时置于西方现代性的他者地位;东方的中国形象成为西方的中国形象话语的再生产形式。“东方”或“亚洲”作为表述中国的主体,缺乏知识与价值的自我奠基。东方或亚洲国家在现代性叙事中构筑中国形象,不管是依附西方现代性还是另辟东方现代性,都无法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基础与前提、方向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东西方服饰文化交融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饰文化是直接服务于人的社会文化,不论东方还是西方,都以其生活在该社会背景下而形成各自独具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形态。东方服饰的核心理念重在体现“天人合一”,其服饰文化为一元文化,具有大一统的观念。西方服饰则以彰显个性的人体美,其服饰文化属于多元文化的范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使西欧人走在时代的前列,东西方服饰文化的交流、碰撞,直接引导了世界服饰的西化性。如何看待21世纪东西方服饰文化的交融,通过交融又如何保持各民族服饰文化的多元性,是当代服饰文化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性观念体系中.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对立的世界现念结构似乎左右着现代不同国家民族自我认同的想象秩序.日本、印度等在历史与地理、制度与文化上与我们有诸多关联的国家的中国形象,其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西方的,是这些国家、地区在现代性自我认同结构中"自我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叙事的一部分.关于亚洲国家自我东方化的讨论,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一、自我东方化;二、去东方化;三、彼此东方化.这三个问题,是解析东方或亚洲国家的中国形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亚洲新电影的时间形式和其光影组合所营造的时间感,浸润着“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的深厚根基,流淌着东方哲学的质感,即在凝固、延宕与循环等时间形态下追求“诗”般浑然一体、绵延隽永、内在循环的“时间”。而近年来,一些亚洲新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对速度的狂热、交错的执迷、断裂的偏爱等,正以多元化的面貌改写着亚洲电影一贯以来静观、凝重、圆润等与古老的农业文明相沟通、与东方的传统美学相对话的时间体验。亚洲新电影中越来越多锋芒毕露的“时间之刃”,携带着鲜明的现代性基因,划破宁静、厚重的东方银幕,在与古老东方性的遭遇中,镌刻下鲜活崭新的时间美学印记,正是在“变”与“不变”的张力之中,亚洲新电影以日益丰富、多元的面貌书写着极具活力的影像文本。  相似文献   

9.
东方学之所以在18世纪晚期的欧洲兴起,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被称为东方学的奠基人.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东方学的组织——亚洲学会,对梵语、波斯语的研究推动了东方语言研究的发展,通过论证梵语与希腊语等东西方语言的亲缘关系拉开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序幕.更为重要的是,他把印度的《沙恭达罗》、波斯哈菲兹的诗歌、阿拉伯的《悬诗》和中国的《诗经》等大量东方文学经典开创性地译介到欧洲,还萌生了先进的东方文学与世界文学观念,对欧洲文学与文化的影响既广且深.琼斯开创了东方学的纯学术传统,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与萨义德所说的“作为帝国主义帮凶的东方学”不可同日而语,却是欧洲历史上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山水诗画作为文学艺术中独立的一种体裁,形成于东晋、刘宋时期。其杰出的代表人物,就是晋、宋之间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和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这个事实证明:世界上最早发现自然美、最早产生独立山水诗画的,不是欧洲的意大利与荷兰,而是亚洲东方的中国。但由于“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也由于西方对东方文化的隔膜,长期以来,这一客观事实始终被西方学者所忽视。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在其名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说:“意大利人是现代人中最早看到和感到外部世界有美丽之处的。”他又说: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逐渐崛起的亚洲电影成为一道令人瞩目的天际线。在好莱坞电影雄视天下的格局中,亚洲电影虽然还没有达到与好莱坞电影分庭抗衡、坐而论道的地步,但已经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成为世界电影版图中的重要一域。在威尼斯、戛纳、柏林等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上,亚洲电影由往昔的看客变成了如今挥动奖杯、高歌狂欢的舞者。亚洲电影的逐渐崛起既表现在与西方电影竞争力的提升上,也表现在亚洲本土影响力的扩大上。因此,亚洲电影不仅面临着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的外部竞争,也面临着亚洲各国电影的内部竞争。探讨亚洲电影的竞争策…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中国身份与文化输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全球化”与后殖民的世界语境中 ,我们必须正视中国的文化身份问题 ,否则中国文化就会被西方思想淹没。“发现东方”和“文化输出”就是基于世界主义并应对这一问题的策略。“发现”的主体是中国自己的知识分子 ,“发现”的内容是经历了近现代的洗礼之后中国文化中仍然具有活力的精华 ;文化输出就是要让世界重新“发现”东方 ,在世界舞台上保留“东方声音” ,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总体性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地域文化为表达核心的地域文化类型电影,成为中国本土导演实现艺术表达转向的关键,电影的地域叙事美学也从“第五代”导演符码化的民族与乡土符号隐喻,发展为“第六代”导演倾向于长镜头纪实风格的微观地域原生态书写。尽管地域文化类型电影在与“好莱坞”等国际大片的票房竞争中尽显劣势,但随着“东方主义”语境在影视领域内的建构,本土电影浓厚的地域符号标志,一度成为西方学者眼中的“东方奇观”,得以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斗争中实现突围,并尝试用地域与民族的话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一一年中国的辛亥革命震撼了整个世界。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它不仅标志着“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已经从酣睡中清醒,走向光明、运动和斗争了。”而且也意味着“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泉源已在亚洲涌现出来了。”正是由于辛亥革命发生在一个为帝国主义列强视为肥脔的四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并且一举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创建起亚洲大国中的第一个共和国。自然不能不在世界各国造成巨大的震动,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探讨辛亥革命在国外的反应和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而且可以进一步把中  相似文献   

15.
在人们的理解和认识当中,通常将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诸国(新、马、泰、菲、印尼等)界定为东亚的范畴,习惯上的东亚并非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地理区域,更多的是指在过去十多年里,经济活力十足的几个经济体的集合,因此,东亚事实上成为了过去十多年来世界经济活...  相似文献   

16.
古典儒家的民本思想及其在东方国家的影响李启欣马占福随着时代的发展,东方国家在世界的地位愈来愈重要。90年代被喻为“亚洲时代”①。“当进入2000年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亚洲将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亚洲在崛起”②。世界银行宣布:“东亚的发展经历是一个经...  相似文献   

17.
杜平 《社会科学》2004,(6):116-121
过去几个世纪以来 ,西方的“东方情结”一直主导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西方何以迷恋东方 ?而东方在西方世界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西方的“东方情结”是迷恋与批判意识的混合 ,无论是出于对东方的浪漫化或是对东方的好奇 ,西方表现出的“东方情结”都是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与超越的内在需要 ,也是西方文化“焦虑”的表现。“东方情结”包含着西方对东方的复杂情感 ,通过对这一复杂情感的理解 ,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西方知识界“东方转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9.
周宁 《人文杂志》2005,(6):86-96
本文讨论西方现代性想象中中国形象的野蛮东方化问题:一、西方现代性在东方与西方、野蛮与文明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念秩序中构筑中国的野蛮的东方帝国形象,使中国形象成为西方现代文明认同的“他者”;二、该形象生成于启蒙运动晚期到帝国主义时代,中国形象被东方主义纳入“野蛮东方”的话语体系,表现出所谓中国的“独一无二的东方性”;三、中华帝国的野蛮东方形象具有明显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特征,其中知识与权力的共谋机制耐人寻味也令人生畏;四、中华帝国的野蛮东方形象富于话语活力,从帝国主义到新帝国主义意识形态,谱系不断,反思与批判这种想象的文化-意识形态,必须追溯到西方现代性与启蒙哲学本源。  相似文献   

20.
从宗教学的角度看,儒教是一种以敬祖为特征的“民族宗教”,它与敬主为特征的“世界宗教”基督教,有许多宗教功能方面的差异。 “敬祖”是人类在幼年时期的一个普遍现象,它是所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类经过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血缘氏族社会的粘合剂。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的不同发展趋势,“祖”的地位可谓“天上人间”。在西方,萌芽状态的“祖”最终被“主”取代,在东方,萌芽状态的“主”则最终让位于“祖”。东西方宗教的一个重要的区别,便是“敬祖”导向了“祖先崇拜”,而“敬主”则导向了“上帝崇拜”。我们不妨把东方宗教(儒教)称为“祖的宗教”,而把西方宗教(基督教)称为“主的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