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正> 我赞成对人的本质的这样一种表述: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但是,我又不满足于这种表述,因为这种表述还仅仅是在某种纯碎抽象的意义上来规定人的本质的。人的本质应当是现实的、具体的,因为人本身只能是一个现实、具体的存在物。现实、具体的人是什么?就是人的自身的活动。人与自然、与他人,只有在人的现实活动中才能发生关系,人只有通过他的现实活动才能表现出自己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社会存在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观点的主要问题是:将人的本质与社会存在的本质问题混同;将商品的社会存在的本质与作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现实基础的社会存在的本质混同;可能把社会存在的本质归结为思想关系、政治关系;无法说明社会存在赖以生存、演进的根源和根据;在思维方法上,抽象地夸大了社会存在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根本的缺陷是忽视了社会存在的实践性本质,从而无法为社会关系本体论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3.
人的本质的问题,是青年马克思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在早期,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有许多规定,这些规定的具体内容不同,借以规定的方法也不同。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命题:1、“人是人的最高本质”;2、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3、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三个命题到底哪一个代表了成熟的科学的观点,它们的关系如何?对此,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并存在着观点分歧的。本文拟对上述三个命题的基本内涵、内在关系及其方法论特点作一分析和比较,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揭示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方法所起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人的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学术界通常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完整含义有两层:一是人的类本质,二是人的社会关系本质。就人的类本质而言,人类是一种具有“动物+文化”结构的物质存在,处在比动物或生物更为高级的物质进化位置上  相似文献   

5.
人的本质及人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一种过程质;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种系统质;人的本质是相对的、多层次的质;人的本质是一种实践质。要正确认识人的价值的问题,必须区分人的价值、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价值的评估这三个范畴。  相似文献   

6.
本质是由实践定位的事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质,这对人的本质、具体人的本质的科学定位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马克思根据实践需要,一是为清除旧哲学对人本质的影响,曾探讨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二是为了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曾探讨过个人或具体人之间相区别的本质,这是基于考察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需要而对人与人相区别作的人本质规定。具体人(每一个体或群体)由实践具体定位后的本质都是由社会关系总和规定的一种彼此区别的系统质,但其所涉及的外延无法一一指明,因此,马克思社会关系总和规定人本质的论断,只是为具体人本质指明了一种方向。此外,马克思又根据无产阶级斗争实践需要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在本质上具体定位了各种阶级属性的人。  相似文献   

7.
哲学最终关注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任何哲学理论都离不开人。马克思从历史和社会关系总体的视阈出发,从异化劳动入手,分析出现实中的人既有合人性成分,又有非人性成分,现实人的人本质被悄然遮蔽。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本质的凸现过程。人类作为整体的人本质只有在人类历史的彼岸——共产主义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8.
人本质上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个体存在物的统一体。因此,人的发展实质上也是这三种存在方式的展开。人的发展具有两方面的特征:现实性与超越性。人一方面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发展具有阶段性;另一方面人也能够对现实条件进行否定和超越,使人的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实质上要妥善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合理发展生产力,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要进一步改善和完善社会关系;三是加强人文社科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的人”,本质上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中所具有的自然性、意识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主体。“人的现实”,在当代社会,人类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也面临着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危机。确立一种新的人类———自然系统发展价值观已成必然。它是一种既能体现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价值观,又能体现人与社会关系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总体性方法是马克思考察人的科学范式,它集中表现在从现实的实践和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把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当作整体来研究。马克思基于对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总体理解,达到对人的本质的总体把握,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统一;从实践过程中的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中揭示了人是自然存在物、实践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从结构总体和过程总体两个方面对人的发展进行考察,指出人的解放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方面或阶段,人的发展过程包含了阶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丰富的内容。在马克思总体性方法视阈下,现实的人不是片面的人或单向度的人,而是完整的人或总体的人。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国内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形式上已有上十种之多,但大多都是从人的对外关系的角度或表现形式的角度去看问题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对这多种表现形式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逐一加以评述,只想择其中主要的观点评述一下。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看法。持这种看法的同志都是以马克思的一段著名论述为依据:“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要作辩证的、全面的理解 ,要防止片面性和简单化。首先 ,要把社会关系和人的能动作用联系起来理解。其次 ,要对这个论断中的“人”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特别要清楚 :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都包括在人的本质的涵义中。而人的“自然性”有两种表现 :一是人本身的自然特性 ,另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在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时 ,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进去 ,必须看到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总之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是一条普遍的基本原则 ,并且是以概括的形式提出来的。这是各个时期关于人的本质的原理和论断中最为普遍和最为高度的抽象和概括 ,也是最全面和最深刻的。  相似文献   

13.
李继武 《齐鲁学刊》2008,4(3):68-74
本质实际上是由实践定位的事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质。为此,马克思根据实践需要对人的本质作过多种规定。对其加以研究可以发现: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在于其是一种创新性动物,这是基于考察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实践需要而作的人的本质规定;而人与人相区别的具体本质在于其是由不同的社会关系综合规定的人,这是基于考察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需要而对人与人相区别所作的具体人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与主体性研究热相一致,各报刊杂志相继发表了不少探讨人的本质问题的文章,对人的本质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摘其要者作一概述。 一、如何理解经典作家的论断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关于人的本质有两个重要的论断,一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看法:“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二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的看法:“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争论主要表现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达两个定义是什么关系,学者们的看法不尽一致。人们普遍认为《手稿》的论述揭示了人的实践括动本性,《提纲》的论述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或社会属性,只有个别人认为《手稿》说的是人的自然本质或天性。朱宝信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两个定义,是针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不同规定而提出的,含有对他们二者的继承、纠正和改造。  相似文献   

15.
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准确的把握教育对象,即是对人要有科学客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人的科学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人的本质的两条主体性规定尺度是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分析认为:从认识人的具体操作层面来看,社会关系的总和应该作为认识和分析人的首要尺度。以此为据,在把握现代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主要特点基础上,进而分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具体地讲就是:第一,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人只有通过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才能改造自己本身,在劳动中获得自身的发展。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有建立起丰富的社会关系,参加多领域、多层次的社会交往,使自己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局限性,才能使自己形成丰富的本质和获得多方面发展。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个性的自由发展,没有个性的人,就不…  相似文献   

17.
人的本质是什么?人是否具有普遍的共同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固有的、不变的,还是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产物、会发生变化的?这些都是在研究人的本质这一课题中应当探讨和弄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的价值是一个社会关系范畴。马克思具体考察了人自身作为类的存在物的社会属性及人的价值关系的形成,他认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①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看,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是在生产过程中,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本质在于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本质与价值关系的产生又是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本质贯穿着价值关系,价值的产生和本质,是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过程相联系的。人的价值关系是客观的、历史地形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时讲过:“人们为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哲学观点的批判似乎存在着某种矛盾性的结论。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费尔巴哈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的的抽象物,”②“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③这种人是“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④因此,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根据马克思的上述观点,费尔巴…  相似文献   

20.
吴越  陈蔚红 《江汉论坛》2007,4(9):115-120
针对"人本法律观",本文指出不能离开社会关系谈人论法,只有"社会关系"才是法律的直接本源.文章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对法本源问题和相关改革的看法:法本源研究应以恩格斯"两种生产"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注重人的"社会关系"这一客观基础;法本源研究应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为指针,深入认识社会关系对人的定向作用;法本源探讨应沿着马恩关于法的产生及法的功能的论断推进,才能得出与之相协调的应有结论;政治法律改革应遵循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想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找到创新理念的真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