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官应修德     
为官应修德□刘福奎所谓“官德”,就是一种与权力相连的特殊的职业道德。一个领导者,“官德”如何,对社会及干部、群众的影响是巨大的,具有特殊的导向作用。古人认为没有道德就没有国家的生存,道德薄弱治理不好国家。而官德尤甚。今天讲官德,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  相似文献   

2.
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群众通过不同的民主方式选举出来的。人民群众把各级领导干部称作“官”。人民群众让他为官,是为了让他们执政,为人民群众办事。为了“官”的领导干部如何执政为民呢?最起码要做三个方面的表率。  相似文献   

3.
官德效应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有些领导干部, 业务很精,能力很强,也非常敬业,但群众就是不认可,工作难以开展;相反,有些领导干部,在能力上、业务上并不是特别优秀,但群众却很拥护,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 主要原因在于官德——为官之德。  相似文献   

4.
常言道:做人要堂堂正正;为官要清清白白;干事要踏踏实实。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究竟怎样才能做好人、当清官、干实事呢?江泽民同志在《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堂堂正正地做人。”自古以来人民皆认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堂堂正正做人是为人的最基本准则,是一切道德之首,是人格品德的核心所在。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在事业追求中,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视为高于一切,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工作中,以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动力,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积…  相似文献   

5.
校园,这个曾被众人诩为读书人的圣地.自其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无疑成为莘莘学子的求学场所.被世人视为出人才的“象牙之塔”.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校园这个往日被众人心向往之的圣洁之地却出现了一种不该有的“风光”,即形形色色的“厌学症”。应当说在中国步入市场经济急需各类人才之时,在中国上空人才大战雷声轰鸣时刻,校园中出现这种不该有的“风光”委实是太不合时宜,也委实不能不令国人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的相马大师伯乐绝对没有预料到,两千多年后他仍然名噪一时。领导干部要向他学习,像他相马一样去发现人才。于是,当代“伯乐”们责无旁贷地相起马来。他们相中的一匹匹“千里马”被委以重任。遗憾的是,某些“千里马”并不争气,有的为多吃多占而马不停蹄,有的因贪污盗窃而马失前蹄,有的目无党纪国法变成“野马”。 其实,隋炀帝大业年间创立的科举制就比“伯乐制”进步得多。科举制在唐朝得到大发展,一直延续到清末,革除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仕族”的历史弊端工。19世纪下半叶  相似文献   

7.
古语云:"为官避事平生耻。"说的是为官之人不可拈轻怕重、逃避责任不去担当。敢于担当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这是历史传承而来的精神品质,更是当前社会主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共产党人必须秉持的性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担当意识,"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明确传达出担当精神之于党的建  相似文献   

8.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古己有之的为官之道。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对这样的古训自然有着更为深刻的体验。正因为如此,我们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把在任期间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创造一番业绩,为百姓谋得一些福利,作为自己从政为官的追求。应当说,作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拥有这样的追求是应该的。但是,为什么而建立政绩,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政绩,又该怎样取得政绩?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并不是每个党员、每个领导干部都清楚的,或者说看法都是正确的。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认  相似文献   

9.
据报载,前不久在北京市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的考试中,出了一道《论“政绩靠炒”》的考题。 政绩本是褒义词,可与“炒”字做了搭配,便一同成了不受人们欢迎的词语。因为“炒”是“炒作、渲染、夸大、拔高、不实”的意思。那么,政绩为啥要靠“炒”呢? 目前,在有的地方一些干部中流行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说法,以为只干不说,等于白干。自己做的事,如何让领导知道呢?于是,在经过  相似文献   

10.
诚信,为政之枢要,政治文明之标志,和谐社会之基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民主意识的逐步普及和不断增强,民不可欺、无信不立的规则更加真切地成为执政之基、为官之本。因此,坚持诚信执政,加强领导干部的诚信建设,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官位”与“官德”■萧德安著名作家萧军说过:“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却必须首先是好人。”萧军的话,道出了广大群众的心声。群体看“官”,不是看其“官位”高低,而是看其“官德”好坏,即看其人品官品如何。达不到群众心中“好人”标准的为官者,在群众眼中是算...  相似文献   

12.
顾万勇 《人才开发》2005,(11):56-56
据史载,宋朝宰相吕蒙正做了宰相没多久,有人揭发蔡州知州张绅贪赃枉法,吕蒙正认真查办,但未找到实据。于是朝中便有人向宋太宗进言:“吕蒙正在贫寒时,曾向张绅要钱没要到,今天做了宰相就报复人家罢了。”宋太宗问及此事,吕蒙正未作辩解。后来,在审其他案子时无意中得到了张绅贪赃枉法的确凿证据,宋太宗即为吕蒙正正言,并赞其清廉,而吕蒙正亦是一笑了之,未见逢迎。面对恶意中伤,不加辩解;面对赞许提点,亦不言谢。此种“不辩不谢”的态度,可以说是为官的一种至高境界——不去为一些莫须有的诽谤之辞枉费口舌,可以更加集中精力专注于工作;不因…  相似文献   

13.
这几年,在人事工作上常见一种情形:哪里空出一尊官位,参与竞争者的背后,就会出现一些“好人”。他们或是决策者的上级、部下、亲朋,或本身就是参与决策、拥有拍板大权的。他们有的通过打电话、递条子、请客送礼等各种途径为竞争者“帮忙”;有的则摇唇鼓舌为竞争者美言,玉成“好事”。 按说,为国荐贤,好事一桩,乃有功之举。当年鲍叔举管仲、徐庶荐诸葛,为国为民功不可没,至今为人称道。笔者所指的“好人”问题在于:明知自己所荐的那位,水平离那尊官位“尚欠些火候”,或根本就不是那块材料,也要帮着通融,甚至拿党性原则送人情,这样的好人,当然就应当加引号了。 凭实而论,一般的“好人”,并不一定坏事。譬如决策者的熟人,只要把条条、杠杠亮将出来,以实情相告,一般不会再去死皮赖脸,就是遇上死皮赖脸的角儿,你不理他的茬儿,能奈你何?充其量背后说你个“不够哥们”,庶几与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无碍;再譬如参与决策者,由于我们的各级干部,一般要经过“集体研究”,他只有一票的权利,明明知道自己所荐者“技不如人”,找点理由说说好话可以做到,但要想以已之票否决他人的意见,也就不那么简单,故离坏事还有一段距离,可怕的是那种拥有拍板权兼资格老又好个人说了  相似文献   

14.
一些地区,有些领导干部离任前,搞突击封赏,堵漏补缺“普结善缘”,群众意见很大,主要有四种现象: 一日拔亲信。为官在此,曾有一批“信得过”的同志,经常为自己穿梭于上  相似文献   

15.
完人     
人生有些痛苦是要受的,有些代价是要付的,有些过失是要犯的。总经理对人事主任说:“调一个优秀可靠的职员来,我有重要的工作交给他做。”人事主任拿了一件卷宗对总经理说:“这是他的资料,他在公司工作20年,没有犯过错。”总经理说:“我不要20年没有犯过错的人。我要一个人,犯过二十次错误,但是每次都立即改  相似文献   

16.
1999年7月21日上海某大报刊出一篇《<非相>之议》的杂文,引用我国楚人荀子写的一篇<非相》出色的文章,举出自古不少正反例证,说明人的相貌丑美与人的祸福、善恶无关。文中举的第一个例子,就是叶公子高,接着逐步上溯至仲尼、周公、皋陶,说他们相貌虽不好看,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杰出的人物”。反之,有的人如夏桀、殷纣长得“高大,姣美”,“天下之杰也”,“强健,超常”,“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后世言恶。苟文逻辑严密,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7.
人生也如同摘果, 做怎样的付出就有怎样的回报。父亲和儿子在自己的果园里摘果。儿子问:“爸爸,我摘一天果, 你赏什么给我?你总要有个奖赏吧!要不,您给我一筐果,我拿去分给同学们吃。”父亲说:“好吧,在你今天所摘的苹果里边,有一筐果是你的。”儿子问:“真的?”父亲点了点头。  相似文献   

18.
蔡文 《人才瞭望》2005,(11):68-69
关于培训的投入产出关系,时髦的调侃是:“如果培训是可以的,那还要老板干什么?”不是说培训一点用没有、一分钱也不该花,培训也无法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症结在于企业是否能够区分“培训的能与不能”:每一阶段、每一层面,哪些事情是培训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培训做不到的。  相似文献   

19.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事业因得人而兴,因失人而衰。这是古今相通的道理。毛泽东同志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纳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而这两件事都与人才密不可分:出主意要使用好人才,用干部必须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既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又是体现领导干部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进步,从政成为一种风险越来越大的职业。因而为官要有忧患意识,做到“有所畏”。一“畏”不干事,二“畏”不干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勤政廉政方面加强自律,不能掉以轻心,不能越雷池一步,只有“有所畏”,才能兢兢业业,清清白白。如今,一些为官者缺乏畏惧意识,不谋正事,爱走邪道。有的工作敷衍塞责, 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有的用权随心所欲,利欲熏心,胆大妄为,目空一切,目无法纪。要说“有所畏”的话,也是畏上不畏下,把公仆变为“老爷”,把百姓当作“臣民”,担心的是丢了帽子、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