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我国一些女作家经受了双重启蒙,获得了个人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双重觉醒.她们比当时的男作家更深切地感受到女性觉醒的痛苦历程.这突出地反映在女作家创作的知识女性的流浪叙事作品中.冯沅君、庐隐和丁玲三位女作家,从女性的形体、心灵和精神三个层面,对女性的自我追寻进行了观熙和审视,丰富了我国女性文学在现代性发生期的文学形态和人物形象,大大拓展现代文学女性叙事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毕淑敏是弃医从文作家中做医生时间最长的一位,其作品深深镌刻上了来自她职业医生身份的医学痕迹。医学视景的文学表达——知识启蒙、精神讴歌、医学叙事是其作品表现出来的最大个性和特色。文学和医学的双重视界使她的文本同时具有文学和医学的双重社会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瑄 《社会科学研究》2003,9(6):139-144
魏晋时期 ,中国古典叙事在子史文体中发生了从“纯粹”到“模糊”的转变 :子书中充斥“谰言”“琐语” ,史部大量出现“杂史杂传” ,由此为叙事突破子史走向文学提供了契机 ,有一部分叙事渐渐脱离了实用———纪传褒贬 (历史 )、说理工具 (子书 )———而走向审美娱乐 ,文学性叙事作品由此产生 ;而《世说新语》在对以往叙事作品的分辨中认同了文学性叙事 ,因此决定了其基本叙事特征 :超越功利目的、以审美态度进行、以意象塑造为主体 ;但由于其材料来源和体制均脱胎于子史 ,因而又和它们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 ,如“实录”精神、“全景”意识、“写意化”叙述等。  相似文献   

4.
杨春 《学术探索》2015,(2):120-126
张爱玲对叙事时间以及叙事时间与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掌控能力,张爱玲叙事时能充分地利用叙事时间中的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之间的差异和对比,来达到表达自己对时间和人生的叙事主题。同时叙事时间呈现出几组张力:现实时间和心理时间之间的张力;个体时间和集体时间之间的张力;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之间的张力。这几组张力使得张爱玲的作品展现了无穷的魅力。张爱玲的小说能够在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转化和穿梭。而叙事时间的四个维度——世界时间、作品时间、作者时间和读者时间对张爱玲作品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纳博科夫在小说《洛丽塔》中运用了复杂的叙事策略创造出惊人的叙事效果。叙事时间的含混,将梦幻与事实、虚构与现实相交织,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叙事聚焦的杂糅,使小说成为读者狂欢的审美盛宴。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作为纪实性的文字叙事 ,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删略、结构、加工 ,以形成既符合传播者意图 ,又能满足受众需求的作品。这当中有一个角度选择的问题 ,即叙事人处于何种位置 ,其立场、态度、情绪如何。试图归纳新闻报道的主要叙事角度 ,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文本阅读效果 ,从而有助于新闻从业人员根据特定的素材、特定的体裁、特定的报道要求挑选最适合、最有效的叙事角度。  相似文献   

7.
栗峥 《理论界》2007,(1):80-81
在再现事实的过程中,叙事的冲动会很自然地产生,对任何事实如何发生的任何言论都需要一个清晰的叙事形式。叙事观并非看不出虚假与错误,而是宽容了虚假与错误,它意识到如果不宽容它们,真实完整的事实就不可能得以真正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百年孤独》的叙事过程蕴含着一个三维立体空间:神话叙事在文化维度赋予作品神秘而浪漫的美学特质;民族志叙事在历史维度赋予作品目的一致、清楚的民族意识和种族历史感;自传叙事则在现实生活层面为拉丁美洲民族觉醒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这三种叙事策略的运用打通了神话、历史和现实这个三维空间沟通的渠道,使读者获得了一种亦幻亦真的阅读体验。在这个三维立体的叙事空间里,神话叙事、民族志叙事和自传叙事互相建构和解构,并呈现出一种强烈的"互文性"特征,最终,文化的力量使作者在这个多维叙事空间完成了对拉美民族"身份重塑"和"认祖归宗"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智能媒体时代,数据、场景、游戏等新的叙事话语形式得到广泛应用,这大大丰富了智能媒体新闻的产出样态。较之传统新闻生产,智能媒体新闻的叙事手段更加多样、叙事手法更为多元、叙事视角更加多维,其叙事的融合趋势也愈发明显。究其根底,当前应用不同媒介技术的智能媒体新闻在叙事表现形式上的多样化不能遮蔽新闻生产的本质目的。由此,研究基于事实生产的广义上的智能媒体新闻作品,从叙事主体融合、叙事话语融合、叙事结构融合三个维度出发,结合直播新闻、数据新闻、机器新闻、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新闻、新闻游戏等智能媒体新闻的叙事新形式,分析指出智能媒体新闻在生产领域的叙事融合形态已经初步显现,并探讨融合叙事的实践逻辑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拜伦的叙事诗作品,尤其是其代表作<唐璜>,显示出诗人极强的叙事节奏感.无论是叙事主线的跌宕起伏,还是叙事辅线--各类非叙述性插入文本的错落有致,抑或是诗歌文本中场景与停顿等技巧的穿插运用,都可见出拜伦对叙事节奏的驾驭能力.拜伦这一能力的发挥与其对时间的敏感与重视息息相关,作为诗人的经验和智慧告诉他:时间为诗歌叙事提供了素材;佳作不仅是应时的产物,同时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11.
李渔的叙事美学中体现者强烈的市民意识,建构了以接受者为核心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叙事的选材上提倡“人情物理”;叙事风格上崇尚“机趣”;结构上重视故事情节的线性叙述。李渔的叙事美学注重接受者对作品的审美认同,强调接受者的审美参与,对叙事文学的发展既有理论的指导作用,又有实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叙事反讽     
叙事与反讽的关系十分密切,但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因此,本文提出"叙事反讽"概念。叙事反讽是叙事层面的反讽,主要涉及叙事策略和叙事技巧的运用;同时,这类反讽也是叙事手段,与叙事作品意义的实现密不可分。反讽的本质在于否定性,由矛盾因素的对照实现。在叙事反讽中,水平轴与垂直轴的多层次叙事对照和"否定"实现了反讽的意义。叙事学的许多范畴具有反讽意义,可被视为叙事反讽。叙事反讽具有丰富的意义:既凸显作者的主体性,又召唤读者的多重判断;既言说难以言说之意,又隐含价值诉求;既涉及意识形态,又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说“多重叙事”是应“泛叙事”浪潮中文学叙事的机遇与挑战而提出的。小说以“多元化统一”的语言表意方式与“以小见大”的叙事审美特点,在建构方式上形成了以叙事主体与“个体—群体—国家”相关联的“多重叙事”结构。小说“多重叙事”理论的提出,在理论层面,推动了文学领域“双重叙事动力”的深入与细化;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小说文本内外真实性的多重解构与再建构。  相似文献   

14.
王万森 《齐鲁学刊》2005,(6):107-109
长篇小说《大江流日夜》在小说叙事和人生反思两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作品采用了充满张力的双重叙事结构,蕴涵着故事主题、情境主题、意象主题三重主题。小说通过展示一群1950年代大学生的不同命运,对生命、社会、历史、文化等命题做出了独特思索。  相似文献   

15.
梳理桑塔格的全部作品发现,她在虚构类小说的创作中发展了"旅行"作为"自我风景发现"这一西方浪漫主义写作传统,将自我发现与理想乌托邦的寻找加以联系;在批评性散文的写作中,将对自我的关注置于历史意义的语境,对文学的功能及思想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桑塔格的旅行观和其作品具有同构关系,文本的情感格调发生于流散的乡愁和文学召唤的双重情结;叙事赋格则源自对主体及族群创伤记忆的再现和重构。  相似文献   

16.
叙事倾向是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处理新闻的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关系是新闻叙事的重要方面,也是报道事实引导舆论的重要方法.唐湘岳的人物通讯将其叙事倾向从选择事实、设置框架、运用语言等方面“流露”出来,既真实地再现了事实,又艺术地体现了传播目的.  相似文献   

17.
报告文学是共和国文学重要构成部分。观照当代报告文学文体的流变,从叙事模式变化的视角看取,可见报告文学大致经过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激情书写、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启蒙解说和90年代以来的中和叙事这三个阶段。这三种叙事的样态,可分别指称为主流意识形态叙事、知识分子启蒙叙事和文体本位的中和叙事。本文以典型作品例说报告文学叙事变化的因由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川端康成在文学作品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充满东方美学的优美画卷,其通过对自然和人文的优美描写,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川端康成小说东方美学集中体现在其作品的多元叙事上,下面文章将重点从基于神秘叙事的东方生命观、基于符号叙事的东方传统美学呈现、基于忧郁叙事的东方物哀审美思想三个方面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余华的中篇小说《活着》是当代文学史上一篇非常优秀的作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种与过去那种“冷漠”的叙事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 ,向我们讲述了主人公福贵长达 5 0年的人生历程。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叙事学分析 ,揭示了《活着》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认为《活着》虽然展示了一种人生境界 ,表现了人的一种命运 ,但总体上还没有使人灵魂震颤的力量。其在艺术上却有独特的魅力。它的叙事情境、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都有精巧迷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英国当代著名女小说家詹妮特·温特森的元小说《守望灯塔》(2004)袪除了同类小说标榜晦涩的小说理论、文学性减势的通病,而以其故事游戏性和诗性品格成就了一部心灵成长史和原创性的故事理论学说。小说担当着演绎虚构故事和言说故事新技法理论的双重使命: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巧妙地回答了何为故事、如何讲故事等重大的诗学问题;由是把在现代化进程中失落的说故事传统召唤回来,从体验故事中洞烛生活的本相、理解生命的真义。一系列元叙事观念展示了小说家批判性的叙事立场,同时为叙事理论增加了富有活力的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