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海洋民俗作为一种合法性话语在规范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的同时,也为女性提供了表达情感、进入社会的途径.在以海洋民俗为代表的海洋文化影响下,当代海洋小说塑造了两类典型女性形象:一类是传统观念中的"好女人"与"坏女人"形象.她们或在"守候"与"出发"的循环中延续着女性亘古的命运,或在"古老"与"现代"的对立中消解海洋乌托邦的幻想;另一类是打破民俗禁忌与性别期待、主动走进海洋的女人.在集体海洋、商业海洋、文化海洋等场域下,她们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向度,找到了重建女性主体、释放自我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9,(12):68-75
"女乡贤"是指有德行、有声望,热爱乡村并奉献乡村的乡村女性。在历经乡村女性叙事嬗变以及艰难的跨越后,新世纪以来小说中涌现出一批区别于传统乡村女性的"女乡贤"形象,显示出乡村女性叙事的新维度。整体上看,"女乡贤"叙事表现出三种转向:从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性,从注意私德到注重公德,从家庭空间到乡村公共空间。无论是在文学还是乡村文化层面,"女乡贤"叙事的出现,都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与萧红是20世纪初中外文坛上两位杰出的女性小说家。前者被誉为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现代英语小说的先驱,在世界近代文学史上享有"短篇小说大师"①的称号。后者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艺术表现上最具现代化的作家"。虽然二者处于不同的时空,她们的艺术人生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都是家庭、社会的"叛逆者";作为女性作家,她们的创作几乎都指向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她们都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童年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女性阅读小说是不被认可的行为,这在官方法令、社会舆论、家规家训中均有体现。自晚清小说界革命起,小说地位由文学边缘移向中心,在知识分子、教育体制、民间舆论、社会风尚乃至官方意志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古代"女性"与"小说"相对绝缘的状态被打破,女性取得了阅读小说的"合法权",完成近代中国"女性"与"小说"关系新陈代谢的关键一步。从清末民初和"新文学"第一代女作家的创作实践来看,她们都经历了一条阅读、摹仿、创作的渐进路线。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妇女解放思潮经历过"五四"高涨期、20年代反思期、30年代转型期等不同阶段."五四"高涨期涌现的女作家致力于探求社会公共问题,进入反思期转向女性自我的意义追问,争取个体的自由和自主.但她们发现女性问题不仅仅是女性与男性的问题,而且还是女性与社会的问题,要想真正获得女性解放,必须要使社会解放,她们不约而同地与革命进行了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6.
陈映真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们大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只是构成陈映真小说写作模式或主人公的生活背景。在陈映真小说中,对立中的男女双方定位不同。男性常常扮演着一种理性的社会角色,女性扮演的则是一种感性的社会角色。她们善良、真诚、忍耐但有依赖性。作者对有独立倾向的女性不怎样喜欢。如此,女性永远受动于男性话语的支配,变成了男性世界的边缘人。  相似文献   

7.
刘文 《学术论坛》2006,(2):155-160
《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呼啸山庄》这两部来自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的小说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对疾病的描写这一独特手法来深刻揭示小说的主题,控制小说情节的展开,并进而界定小说女主人公莎菲和凯瑟琳的内心世界及其个人身份认同。无论是丁玲的莎菲还是勃朗特的凯瑟琳,当她们试图遵守传统社会行为规范,在传统社会结构中生活时,她们就抛弃了女性自我,面临着自我崩溃;而当她们违反传统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时,她们就陷入病态。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市镇小说中,作家通过对市镇女性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生存问题的反映,揭示了底层女性和知识女性在中国现代市镇这一特定时空里的生存现实与生命意义。市镇女性在传统与现代的拉锯和抗衡中,既要承受历史传统对其的规约,又要遭遇来自现实社会的箝制。中国现代市镇小说里的女性形象描写,是作家诠释历史成规与传统文学的一种叙述路径。对女性存在的关注与思考,是作家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探求,是直抵女性生存真相和历史深度的叙述。中国现代市镇小说里的市镇女性书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9.
吕晓洁 《齐鲁学刊》2012,(5):157-160
1990年代以来河南籍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这是一种新的女性文学,它与当下女性写作中的私人经验泛滥无关,也与所谓女性叙事的身体自渎无关,而是呈现出了文学本身的美感和力量。她们以朴素而坦率的文字,描绘着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的生存状况与情感心态,把一种真实的当代生活现场带到了我们面前。她们的创作拓宽了女性文学的表达空间,给当代河南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庐隐在“五四”时期所写的婚恋小说中,塑造了一批具有西方现代婚姻思想的女性。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她们沉浮在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中,痛苦而迷茫,对婚姻产生了深深的疑问。庐隐深刻地揭示出:有着现代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同样浸润着传统伦理的温情,她们的心灵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两种价值观念的撕裂。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为沦陷区女性文学营造了特殊的政治氛围,恶劣的社会环境导致了女性作家特殊创作心态的形成,"言"与"不言"之间的尴尬徘徊以及对人生"安稳"的向往与追求让她们重新发现了日常生活的"诗意".于是她们的书写游离于主流的宏大叙事之外,只是涉笔于相对狭窄的女性问题、遥远的人性问题、细微的日常生活问题.然而,女性作家还是将这些主题写出一派泼辣景象--对"日常""人性"的流连填补了男权传统话语中女性日常生活经验的空白,又通过剖析女性自身从更深层面控诉了封建文化对她们的压迫和奴役,在与社会主流背道而驰的同时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40年代女性文学也因为有沦陷区这一翼而更显丰富与多元.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6,(3):132-136
20世纪80年代,中美两国的女性剧作家大多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进行创作,她们以女性问题为载体,以家庭作为剧本的基本框架,聚焦现代女性的生活,表达女性的欲望和诉求。中美女性话剧中所表现的女性问题,折射了当今社会在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当代女性正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她们在事业和家庭、伦理与情感矛盾冲突时的痛苦和选择。  相似文献   

13.
耿传明 《江汉论坛》2007,2(1):114-119
晚清时期大量出现的"新小说"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标志,文学担负起了一个时代先行者的角色.政治小说是这个时期人们宣传政治主张、表达政治诉求的重要载体,它与时代政治有密切的联系或者说它本身就是时代政治的一种突出表现形式.政治的文学化与文学的政治化成为中国文学由传统步入现代的一个突出表征,浪漫主义政治和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一种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地位的提高,一部分女性在社会赋予的机遇面前表现出充分的自主意识,由此,"女强人"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通过阐述"女强人"的由来、类型以及她们在择偶、婚姻、就业、生育等方面的情况,从社会原因和女性自身的原因分析了现代"女强人"目前的生存状况,进一步说明女性在追求自身解放道路上的"漫漫修远".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21,(5)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历经现代社会剧变和文学变革,中国文学传统始终在赓续革新。从古典时代到现代,可以梳理出两个基本传统:其一是"抒情传统";其二是"史传传统"。从古典时代的四大名著起,小说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进入现代,小说更是构成了文学的主导形式,"史传传统"也以现实主义之名占据美学规范地位。20世纪中国的文学和文化变革始终为激进现代性所支配,直至1990年代,传统文化才获得正面肯定,而文学充当了先知先觉的角色。1990年代以后,乡土中国叙事以其内隐的"史传传统"为中国文学创建出一批重要作品,也有一批作家走向成熟,中国文学做出了非同凡响的伟业。在这一意义上来说,传统延续至今,富有活力的当代文学证明了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传统与当代以隐显的两种方式推动中国文学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学历女性"失婚"现象正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对此,传统社会学分析框架多将其根本原因归咎于高学历女性比例偏高和女性自身的另类性,如择偶的过高标准、心理上的自我隔离抑或恋往怀旧等。而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看,在一个依然处于男权强势的文化社会中,一种在诸多社会行动者合谋基础上产生,并以某种符号象征施加其上的"符号暴力",才是导致高学历女性"失婚"的主要原因。借助各种文化平台(如媒体),对大龄高学历女性进行各种"污名化",给予她们丑化与妖魔化的特征定型,正是符号暴力的具体表征。因此,为高学历女性去污正名,张扬其多样性与异质性的高贵品质,才是解决其"失婚"困境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是一个政治大变局和文化大变局的时期,某些受过传统教育的女性在社会大动荡中及时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变迁。刘墭、祝宗梁是近代传统才女创办现代女学的代表,是黑龙江女学的先驱。她们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宣传女学思想和办学成就,女校和报刊杂志成为她们呼吁的新场域。由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她们提倡传统道德和实用主义,在她们的话语中保存礼教和启发新知两不相妨。她们通过兴办教育、发表论说重构了传统女性的社会角色,开辟了女性新的生存空间和表现空间,同时又将新思想植根于传统道德之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发展安身立命的自我认知与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18.
王秀田 《兰州学刊》2008,(12):145-148
清末民初是一个政治大变局和文化大变局的时期,某些受过传统教育的女性在社会大动荡中及时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变迁。刘墭、祝宗梁是近代传统才女创办现代女学的代表,是黑龙江女学的先驱。她们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宣传女学思想和办学成就,女校和报刊杂志成为她们呼吁的新场域。由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她们提倡传统道德和实用主义,在她们的话语中保存礼教和启发新知两不相妨。她们通过兴办教育、发表论说重构了传统女性的社会角色,开辟了女性新的生存空间和表现空间,同时又将新思想植根于传统道德之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发展安身立命的自我认知与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19.
新女性的先锋性在晚清小说中以一种被扭曲的状态呈现,清末小说中指称的新女性,多数含有贬义,内含的评价是一种道德批判,并有着明显的男性视角特征.但这些"新女性"是近代最早争取个人自由和解放的女性.虽然她们的行动未必适当合度,但却用肉身冲击着陈腐的礼教,为女性走向个人解放做了最初的尝试.此后鸳蝴小说是以对"新女性"的否定,重拾旧女德,开始新一轮的言情.而五四文学又通过对鸳蝴小说的清算,去除了清末"新女性"的狭邪和颓废气息,重塑进步的知识女性的理想形象,重新为新女性正名,从而树立起更为成熟的现代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0.
王冬梅 《宁夏社会科学》2010,(4):162-164,169
种族、性别和文化寻根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小说一贯的激进主题。其代表作《紫色》从政治和女性主义的视角深刻展现了了美国和非洲黑人女性所承受的种族和性别压迫以及她们在这两种压迫下对于自我身份的不懈寻求。小说中黑人女性通过对于其文化本源和女性传统的追寻和求索,构建了自我身份和完整的生存,体现了身处美国白人文化主流社会中的艾丽斯.沃克对于其黑人传统的热爱之情和文化寻根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