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表现的是革命退潮期知识分子的苦闷。由于这三篇小说进入到时代的心理情绪的深层,描写了彷徨求索中的知识分子的苦闷压抑与躁动不安,由于鲁迅对人物性格情绪化的描写所产生的使人情感共振的效果,因此对这三篇小说的研究也就集中于对作品主人公苦闷的情感价值的评价上。文学作品人物情感价值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肯定人物乐观的情感,面对人物苦闷感伤的情感大都是批判否定  相似文献   

2.
50年代小说《红豆》和《青春之歌》都描写了知识分子的情感生活 ,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 ,写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 ,是对当时“革命 +恋爱”小说模式的反拨。但那个年代的作家无法挣脱政治意识的束缚 ,她们的思想和创作都无法避开“为政治服务”的套路 ,爱情则成了神话 ,而且一旦背离了革命 ,将必然走向崩溃 ;只有依附于革命 ,爱情才有可能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一、鲁迅为何那样热切地关注知识分子命运;二、小说所揭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几种类型的知识分子面貌;三、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前进道路的具体探索;四、鲁迅小说人物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鲁迅热切地关注知识分子,是他在文化战线上执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使命的一个重要侧面。在《呐喊》和《彷徨》里,鲁迅通过对各类知识分子典型的深刻剖析,无情地鞭挞了封建势力,努力地探索着振兴中华民族的道路,积极地寻找着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友。鲁迅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表现出英勇顽强的主动精神,为革命的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革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相似文献   

4.
觉醒的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中着力描写的对象,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撞击,这些觉醒者们都走上了从追寻到幻灭、从希望到绝望的人生道路,形成"圆圈"的生命模式.造成这类知识分子人生历程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鲁迅创作小说形象时的心态因素,更有当时社会心理、文化等现实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它描写的是“五四”时期一对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小说意蕴深厚,形式特别,不仅在鲁迅所有小说中,也在当时众多同类题材小说中独放异彩。因而自1925年诞生以来的大半个世纪里倍受人们关注,研究者甚多,论文叠出。从研究的兴奋点看,《伤逝》的爱情悲剧根源及其思想主题一直是过去人们探究的焦点。但其论者多从“黑暗社会”、“经济压力”、“个性解放思想局限”以及“知识分子缺陷”等社会学层面入手作出解读,这既流于表面,也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复杂意蕴。这一状况随着新时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从鲁迅一生创作的三部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篇》着手,分析这几部小说中流露出的自然人性描写及其变化,从这一角度透视鲁迅作为该时代的一位优秀的启蒙主义人文知识分子对历史和人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7.
觉醒的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中着力塑造描写的形象,这类知识分子也可称之为"孤独者",他们是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贡献的重要形象.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撞击,这些觉醒者们以"救国"、"救我"为己任,成为旧思想、旧秩序的反叛者,但最终又成为"孤独者",又都走上了从追寻到幻灭、从希望到绝望的人生道路,形成"圆圈"的生命模式.造成这类知识分子人生历程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有鲁迅创作这类小说形象时的心态因素,更有当时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等现实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人所共识;但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知识分子,鲁迅的文化心态是极其复杂的。他的《故事新编》全部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是对英雄传说、先哲故事稍加点染而成的“新编”。八篇小说广泛涉及了对现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的各类古代先人,其创作历时13年,可以说,《故事新编》中融入了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知识分子现实姿态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故事新编》的解读,阐释鲁迅复杂的文化心态,展示其独特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讽刺,是鲁迅小说的特色.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一鲁迅运用讽刺手法的显著特点,是密切配合现实斗争.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划时代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爆发了.五四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鲁迅积极参加了这场决定祖国命运的战斗.他在《孔乙己》、《药》、《头发的故事》、《风波》等小说里,把讽刺作为武器,向腐朽、没落的旧世界进击.《孔乙己》是篇脍灸人口的小说.这篇小说塑造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这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孔乙己非常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祖”.《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写成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发表于同年五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后由鲁迅收入《呐喊》小说集.鲁迅将这篇小说的主题概括为“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并说《狂人日记》同《孔乙己》、《药》等一起,因“内容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震动了当时的文坛,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一些评论者认为:《狂人日记》是意识流小说,鲁迅是意识流作家.有的同志甚至提出:“《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标志着“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第一次崛起”.这是笔者不敢苟同的.在此略述浅见,以就教于识者.  相似文献   

12.
《出关》写于1935年12月,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一篇历史小说。这篇小说发表以后,曾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以致鲁迅先生不得不又写了一篇《出关》的“关”》来加以说明。幸亏鲁迅先生有这一篇说明,不然《出关》的意旨是不会象现在这样昭然的。当时,正是国难当头,东北四省早已沦亡,华北岌岌可危,鲸吞之祸已临眼前的时刻,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先生写这样古老的题材,意图是什么呢?这是很耐人寻味的,无怪乎揣测纷纭了。对于这些揣测,鲁迅先生都漠然置之,唯独对于“自况说”,却颇有些忿然,因为这是与《出关》的意旨大相径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这两篇艺术珍品,都以其独创的典型艺术形象,列入了世界文学的画廊;都以其强烈的呼喊和反抗,震动了当时的社会;也以它们的“同名”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深刻的思考。本文仅就这两篇同名小说,在思想艺术上的异同,谈谈鲁迅在创作他的《狂人日记》时,对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借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鲁迅早期小说的现实主义基本上是批判现实主义性质的。但应该指出的是,鲁迅早期小说的现实主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从五四前后到1925年,即《呐喊》到《彷徨》这个时期,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和时局的转化,鲁迅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他的现实主义也在不断地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和分析这种发展。我们知道,在鲁迅创作小说《呐喊》和《彷徨》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五四运动”由高潮转到了低潮。《新青年》时代的狂飚猛进的气氛暂时消歇了。文化界正如鲁迅所说的,先前的勇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文化战线的分裂,资产阶级右翼退出新文化阵营,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逐渐尖锐化是五四低潮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个时期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呐喊》、《仿徨》一向被人们称为”遵命文学”。至于为什么称道命文学和遵的是哪一家的命,鲁迅自己曾作过如下解释:“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驻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愿意遵奉的命令,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①值得探讨的是:到底鲁迅所遵奉的是“那时”的哪个阶级的“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呢?鲁迅的话看起来似乎有些语意含混,往往为读者所误解。有人说当时的鲁迅先生从十月革命的“刀光火色的衰微中”已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曾赞颂过十月  相似文献   

16.
鲁迅写于 1912年的小说《怀旧》,虽是文言文,但它是现代文学的先声。它内容上的反封主题,它的启蒙思想,它描写农民与知识分子精神病苦的题材,都显示出很强的现代性;它形式上对短篇小说“横截面”叙事模式的选择,它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它的寓象征主义于现实主义描写中的创作方法,它的重视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的表达方式,也都具备了现代小说的基质。《怀旧》的现代性证明了“ 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文学史概念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题材———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拓者。他描写的知识分子小说一篇一个境界,尤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达到了他的时代的最高哲学深度。他刻画了三代知识分子:清末下层知识分子、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和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当五四时期的众多作家以感伤和自怜作为基点来描写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时,鲁迅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残缺和人格的分裂,并深邃地画出了“他的血和肉来”,其实这也是思想家的鲁迅的内心矛盾的艺术显现。能否寻找出实现知识分子自我人格的途径?鲁迅似乎并未找到  相似文献   

18.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首篇小说,在鲁迅的小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旧中国劳动妇女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显示了鲁迅炉火纯青的高超才能,标志着鲁迅创作的新发展。鲁迅在谈到《彷徨》的创作时,曾经说过,《彷徨》中的作品,是在“五四”退潮时期写的,那时,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发生了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  相似文献   

19.
鲁迅有一著名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文中,穿着脏兮兮长袍的孔乙己那迂腐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是怎样想起了用“孔乙己”这三个字的呢?或者说“孔乙己”这三个字是从哪里来的呢?《鲁迅全集》中《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注解中和小说中的几句文字,都作了说明:是从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这几个字中而来。这批字很多,往下还有“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诸字。鲁迅在断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是用“三字经”式方法三字一句。这样,“孔乙己”三个字便是一个句子或一个词了。鲁迅虽然自己这样断读…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对鲁迅的小说《弟兄》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主人公张沛君在其兄弟“病危”之际睡梦里的种种想法,是他丑恶灵魂的暴露;而平日现实中对其兄弟的温良敦厚,则是其假仁假义的表现。由此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揭露了在私有财产制度长期统治下的旧知识分子的虚伪面目”。其实,无论是张沛君在睡梦里的种种想法,还是在现实中焦急地为其兄弟四处求医,对他来说,都是相当自然的事,即是说,都是他内在心灵真实的反映。存在于张沛君身上的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