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雄伟壮美的青藏高原孕育着世界上最迷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古老而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令世人惊叹不已。其中精美绝伦的藏密曼荼罗艺术,就是藏族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藏族艺术家们所绘制的曼荼罗造型艺术,无论是在气魄或规模上,还是在取材、形象的刻画上,表现力高超,想象力丰富,堪称人间绘画、工艺技术之精华。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地位,是十分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散布尼泊尔加德满都盆地的大量的石制佛塔,除了斯瓦扬布等大型佛塔之外,在街头巷尾和佛寺内的石制还愿塔通常在塔身四方雕刻四方佛,按照右旋顺序,从东方起雕造阿"佛、宝生佛、阿弥陀佛和不空成就佛,以佛塔自身作为大日佛的象征,共同形成金刚界曼荼罗五佛信仰系统。部分佛教也雕造了佛母、天王和护法忿怒像。这类佛塔在中国内地多有表现,并可与中国汉译密教佛典相互照应。随着密教的进一步发展,在尼泊尔等地又形成了本初佛的概念,以佛塔自身象征本初佛,原先居于中间主位的大日佛反而退居于阿"佛与宝生佛之间,位于佛塔的东南隅。类似的佛塔曼荼罗起源于印度,而极盛于尼泊尔,在中国西藏也有类似的造作,并出现在唐喀佛画中。尼泊尔的佛塔曼荼罗处于佛教美术从印度向中国传播的中间地带,也兼有中印度两国的某些特色。  相似文献   

3.
庄严美妙的"曼荼罗沙画"是藏传佛教密宗法事活动中的重要仪轨,宗教意蕴是其根本,其以具象的图案形式,建构了"即身成佛"的修行观和"圆觉"的宇宙观,完成了抽象的佛教义理的弘化、传播;其次,"曼荼罗沙画"具有独特的艺术美,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它的主题、陈设、绘画态度都服从于"观念"或"思想"的塑造,具备"观念的视觉化"这个"观念绘画"的本质特征,是宗教文化中的"观念艺术";依密宗修法"四曼为相"而陈设的"曼荼罗沙画"所成就的佛身、佛国的完美宇宙,表现出对佛菩萨"度一切众生"之无量功得、无量智慧、无量神力的人格美的崇拜,对于圆通无碍之"宇宙真相"的追求,对于不断提升精神层次,努力超越一切(生死、轮回、大小、永晢)限定的信念与自由意志的肯定。  相似文献   

4.
亚瑟.韦利英译汉诗颇具诗名,甚有特色。他对汉语诗律有过深入的研究,采用"弹簧韵律"来获取与源诗同样的音韵效果;把重点放在诗歌意象的传译上面,坚持直译而非意译。但是,诗学上和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对《国殇》译文的解读,分析译诗中音韵上和意象上的缺失,探寻造成文化缺失的原因,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韦利翻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细读文本并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的"梦的改装"理论,来阐释萧乾小说中的田园之梦特有的内涵。从成人"移置"为儿童的独特视角,让我们领略到了萧乾小说的单纯之美。诗意意象的创造和感性语言的运用,使萧乾的小说洋溢着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6.
《圣诞颂歌》、《着魔的人》和《发信号的人》是狄更斯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具代表性的鬼故事。狄式鬼故事中,幽灵意象作为人的镜像式他者映射了小说主人公的局限和缺失。幽灵以震撼和提醒的方式促使主人公实现了美好人性的回归,构成了狄氏鬼故事的共同主题。狄更斯将圣诞节因素和鬼故事元素有机结合起来,表达了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和救赎意图。作者规避了"鬼之存在与否"的问题,用"神奇"的文体创作出了更具人文价值的超自然小说。  相似文献   

7.
散布尼泊尔加德满都盆地的大量的石制佛塔,通常在塔身四方雕刻四方佛,按照右旋顺序,从东方起雕造阿閦佛、宝生佛、阿弥陀佛和不空成就佛,以佛塔自身作为大日佛的象征,共同形成金刚界曼荼罗五佛信仰系统.部分佛教也雕造了佛母、天王和护法忿怒像.这类佛塔在中国内地也多有表现,并可与中国汉译密教佛典相互照应.随着密教的进一步发展,在尼泊尔等地又形成了本初佛的概念,以佛塔自身象征本初佛,原先居于中间主位的大日佛反而退居于阿閦佛与宝生佛之间,位于佛塔的东南隅.类似的佛塔曼荼罗起源于印度,而极盛于尼泊尔,在中国西藏也有类似的造作,并出现在唐喀佛画中.尼泊尔的佛塔曼荼罗介于佛教美术从印度向中国传播的中间地带,也兼有中印两国的某些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苏曼殊和郁达夫的早期小说中悲戚之态遍布,大量的"哭泣"意象是各自文本中特有的言语符号,形成一种既承载悲情怨诉而又独抒个人意识的抒情语言。主人公那喷涌流泻的泪水或是伤感,自伤身世;或是恸哭,前路穷愁;或是怨恨,恨世不争。通过解读"哭泣"意象所勾画的悲情视域,可比较出二人身处离乱之世各异的生命体验以及面对思想困境所抉择的精神出路。  相似文献   

9.
"颓废"倾向和"色情"描写是郁达夫早期作品的主题,自1923年创作《茑萝行》以来,郁达夫小说开始涉及"生的苦闷"的描写,在其小说中出现了"袋里无钱,心头多恨"的"零余者"的哀叹,于是"哭穷"成为他笔下另一类主题。而郁达夫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本人的个性因素则是造成他"哭穷"之根源。  相似文献   

10.
《非色》是有吉佐和子系列社会问题小说的开篇之作。小说以四位日本"战争新娘"在美国的遭遇为主线,揭露了美国社会种族歧视对人性的残害。"战争新娘"既是性别上的"他者",又是美国社会的"他者",同时,在美国社会,黑人又是白人的"他者"。文中从女性主义视角,就黑人阶层的"他者"处境和"他者"的话语权两方面对《非色》中的"他者"形象做探索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在《雪国》中,"雪"和"火"是两个重要的意象。"雪"、"火"与两位女主人公——叶子和驹子的性格、生存状况以及小说的主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川端康成首先追寻了一个雪火共存的生存之境,随后发现雪火不容的现实困境,最后在雪中火事中对失落的理想和现实的困境进行拯救。雪火之境是川端康成这个天涯孤儿对生存的深刻体验。  相似文献   

12.
论莫言小说的红黄色调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充满了各种色彩意象,这些意象成了他小说创作中的独特部分.莫言小说的色彩意象给读者带来了崭新的色彩视觉审美体验.本文选择莫言小说的红黄色彩意象进行探究,寻求红黄色调在其作品的作用.色彩意象的使用不仅具有小说表层的审美结构作用,而且还能体现着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它是那种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世界实相和人生真谛的艺术化境,也就是说意境产生自意象而又超越于意象,旨在追求"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的韵致,最终是心灵的反映。作为一位青年山水画家,刘明有着对"意境"的仔细体味和把握,善于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构造他梦幻般的山水世界,他极为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将宇宙、山川、太空等作为作品的表现题材,追求古朴清新、雅意天成的笔墨形式,并带有明显地经过心灵调节之后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之前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菊花"仅仅是一个一般的文学意象。到了陶渊明这里,"菊"成了一个特立的审美意象。之后,"菊花"逐步形成了习用的文学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之"菊花"意象的建构过程中,陶渊明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一是"菊"的南方诗学意象建构;二是"菊"的田园旨趣美学建构;三是"菊"的隐逸象征系统建构;四是"菊"的重阳话语建构。陶渊明与菊意象形成了一种符号化和被符号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原有"石头记"等几个题名,但最终却由"新制《红楼梦》十二支"这一歌曲意象取而代之,升格为通名。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红楼梦"题名所从出的第五回为全书结构上之枢纽,二是"红楼梦"作为题名确有"石头记"等所不及的优点。从"红楼+梦"所包蕴的意义出发,小说展示了生命的消逝、繁华的褪尽和世事的萧条,即一切红楼事物的梦之宿命。这是小说的核心意涵,也是作者的情志所在,而皆能凝结于"红楼梦"这一题名中。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著名华裔作家布赖恩·卡斯特罗所著长篇小说《上海舞》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作品,以其破碎而复杂的叙事线条和极富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人物塑造受到文学评论界和读者们的赞誉。以解构主义视角,从异质性、线条意象和文本的重复三方面解读《上海舞》中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表征。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详细的民族志材料,呈现出一个安多藏族村落中土地-神-人之间的独特关系,阐述了佛教徒的日常生活如何与山神相关联,如何对村民们维护自身集体记忆、保持栖居环境的良好生态和繁茂兴旺产生实际的作用。文章的理论观点是:佛教作为一种实践宗教,不仅具化(embodied)与置入人们的意识中,还存在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世界里。因而,作者认为佛教不仅仅是一种人类的精神行为,也表征了作者称为生命及其生态间的"互根性",其显现为村落地境的佛教曼荼罗化。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当代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中,"房间"意象具有明显的悖论性:它既可以是现实中监禁的牢笼,又可以是释放自我的自由之所。小说借助"房间"这样一个共通意象将三位处于不同时空的女性连接起来。她们对理想中"房间"的探求其实就是对自我存在和自我实现的追寻。面对悖论式的生存状况,无论是选择自杀、逃离还是享受当下,皆出于人们对生活无尽的信仰和热爱。同时这三种选择也表现出宏观上的进步性,反映出现代人在追寻生命意义的道路上对个人主体价值的强调,以及人们以乐观积极的姿态而实现的对当下社会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指出施蛰存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心理分析见长,因此,以"意象"这样一个与文学和心理学有着双向关联的角度为切人点,不失为理解施蛰存荒诞小说的有效方法,并由此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20.
从《水浒传》、《西游记》到《红楼梦》,看来差异巨大的三书,都以一块"灵石"的意象打头并契合中心人物、隐含主旨以贯穿全书,从而三书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称为"石头记"。"石头记"叙事模式源于中国古人以"天人合一"把握世界的方式和古老的石文化传统。"石头记"叙事模式的生成与存在表明,中国古代小说是一立体网状系统,各代表性作品与流派自其异处而观之各有千秋,自其同处而观之实千部一贯,无非这一巨大立体网络系统中的一个"结",因此古代小说研究不能过重作品个案与类析而忽视旁通。"石头记"叙事模式虽然是所谓"老套情节",但不能仅仅视为后先模拟甚至变相的抄袭,而应该承认其为文学发展演变一个规律性的体现,是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演进中不断自我调节新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