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章晓英 《国际论坛》2012,(1):38-42,80
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国际角色也在转换。中国国际角色的定位问题由此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从叙事学视角揭示了西方重要政治经济周刊《经济学家》自1985年来有关全球化新闻故事中的中国叙事和自1980年来有关气候变化新闻故事中的中国叙事,并对该刊在两个语境中对中国国际角色的建构进行了分析,以考察中国对国际角色的自我定位和他者建构的中国国际角色是否一致,以及对中国对外战略的启示。研究发现,《经济学家》对中国国际角色认知与中国的自我定位有一致的地方,但也存在角色紧张。本文认为,中国应该在国际角色定位上改善话语方式,强调宏大的全球叙事策略,以缩小中西文化的认知差距,扩大全球人类理想的共核部分。  相似文献   

2.
章晓英 《国际论坛》2013,(3):19-25,79
过去30年来,西方通过对全球化的讨论描绘了其全球愿景。西方主流媒体的重要代表《经济学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刊近30年来的全球化报道可被视为一个西方版本的全球故事。本文选取了该刊1985—2010年间有关全球化主题的新闻文本,并通过分析其全球化报道,揭示了该刊的全球叙事及其策略。研究表明,《经济学家》全球化报道的主题突出鲜明,从西方视角建构了一个全球故事,即实现全球市场经济,进而在全球推广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和价值理念。前者是显性目标,后者是隐性目标。该刊采用单向的思辨策略,以极具张力的"俄罗斯套娃式"的叙事手段,对全球化的八个方面进行一系列报道,形成八个叙事圆圈,最后合力烘托出主题。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华裔女作家拉丽莎·赖凭借作品《千年狐》重写中国有关狐狸的传说故事,以独特的双线并行的叙事特点和散发浓厚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意象的选取,描绘出一条华裔在异域文化中的自我身份寻求之旅.本文从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出发,分析作品的叙述特点、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以及狐狸、鱼玄机等中国文化意象,挖掘图形之后的主题信息.  相似文献   

4.
对外新闻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其编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我国国际形象,乃至国际话语权的确立。对外新闻是国家对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行为,其编译本质上是新闻再叙事行为。通过尝试在对外新闻编译研究中引入叙事理论视角,以环球时报中英文网的新闻语料为例,从时空建构、选择性采用、标示性建构以及参与者重新定位等角度探讨对外新闻编译中叙事建构策略的具体运用,为提高我国对外新闻编译传播效果探索新的策略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左婷婷  赵云梅 《国际公关》2023,(18):133-136
国家形象的塑造分为自塑和他塑,既包括自我认知、宣传的形象,也包含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折射出的他者形象。在中国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和提升他者视角下国家形象的建构。新闻话语可通过公众的认知建构他国的国家形象。从他者角度,可以分析和判断国家形象建构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有利于国家和社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本文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以泰国主流英文报刊《曼谷邮报》2020—2021年的300篇新闻报道为例,自建新闻话语语料库,分析泰国主流英文媒体视角下构建的国家形象,同时也发现一些不利因素,并找出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加强国际话语权建设、改变报道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等建议,旨在促进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6.
叙事学理论作为一种方法对于民间故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立足于笔者已完成的关于中国虎故事类型的研究,探讨中国虎故事化身型故事《师道宣》的叙事性,对其叙述者、角色模式及叙事结构作了解读,从叙事的层面上揭示其《师道宣》文本由“  相似文献   

7.
在人文社会科学“叙事转向”影响下,叙事政策分析已发展为政策分析的重要方法,叙事被看作是影响政策过程与结果的核心手段。本文将这一方法引入德国绿党的对华政策分析,可梳理出该党十六年来的五类中国叙事:自由主义价值叙事、欧洲一体化叙事、落后国家叙事、全球挑战叙事和全球公平叙事。其中,前三类叙事占比51.1%,把中国建构为“竞争对手”;后两类叙事占比48.9%,把中国建构为“平等伙伴”与“合作对象”。两极分化的叙事分布充分反映了德国绿党的对华认知分裂。绿党以第二大党身份进入德国内阁,将直接影响德国新政府的对华决策。我国可依据德国绿党的“叙事分裂”有针对性地发出叙事声音,一方面运用叙事多元化策略与其展开国际叙事竞争,另一方面借助“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和共同价值叙事进行话语联盟,推动该党从“价值观外交”转向“务实外交”。此外,德国绿党的执政党身份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中德叙事合作资源,提升中德之间实现话语联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纽约时报》在对中国环境形象建构中投射了传播者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通过互文、隐喻、过度词汇化等手法,建构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下的人与环境失调、放任技术盲目发展的环境弗兰肯斯坦、政治管控背景下的环境积极分子抗争、崛起政治大国的国际环境话语权争夺等不实中国环境镜像。应用费尔克拉夫的批评话语研究理论,从言语描述、话语实践解释、社会实践阐释三个维度对《纽约时报》环境新闻语料库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该报话语实践背后的社会化权力和污名化中国环境与中国形象的铺垫效果。在中国主动发声的形象“自塑”建构进程中,需要提升中国形象话语建构与传播的“科学性”与“跨文化性”,以强化中国形象建构的认知范式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对全球治理的议程和走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欧美学界从角色界定、行为认知、政策因应等维度对中国全球治理观展开了深入分析。一方面,欧美学界认为中国是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规则的挑战者,以选择性的方式从国际社会受益并拓展话语权;另一方面,作为国际格局中的新型角色,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和规则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但同时中国自身也受到国际规则的制约,并不会对现行国际秩序形成冲击。总体来看,欧美学界对中国全球治理观的认知既充斥着负面评价,也蕴含着理性分析,更有服务于欧美对华竞争的价值导向。积极应对欧美学界对中国全球治理观的认知,是未来中国提升外交影响力、推进全球治理变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叙事的历史起源和它的当代外观之间的策略矛盾演化为历史叙事与当代叙事的连续性问题。如何在跨越历史叙事和当代叙事的场域中平衡叙事的仪式属性和传递属性,关系到一种可持续的国家叙事母体的建构。国宝之为国宝,其合法性在于对国家叙事的承诺。讲述文物的故事,是为了寻找真正的宝藏。《国家宝藏》以戏剧结构集传播者、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于一体,完成了文物仪式化传播的闭环。《国家宝藏》以鲜明的叙事指向性致力于对每一件文物做主题化的探索。从前世传奇到今生故事,在文物的在场性和历史的戏剧性中破解创造文明的密码。通过对其中三种重要主题的分析,能看到文物叙事在构建中国叙事体系方面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1.
在跨文化的中国形象研究中,从中国的自我想象人手来反思形象背后的文化问题是核心课题.中国的自我想象,无论是乌托邦式的想象还是意识形态式的想象,都与西方的中国形象存在差异.中西方的中国形象之间不是对应关系,而是错位关系.导致这种错位与重塑的原因在于中国为回应西方的挑战而建构的现代性叙事中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中国现代性叙事纠缠于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性之间的冲突,这种植根于中西二元对立的矛盾,在跨文化的全球叙事中有可能被化解.  相似文献   

12.
身份研究经历了从先验先知、主体内省到社会论的裂变与转型。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建构过程,多重自我表征身份构建的理论有多种,其中类化、认同与比较是身份构建的基本环节。一体化叙事行为缩短了自我认知与自我身份构建之间的距离。自我身份构建的基本途径是叙事,自我叙事是自我身份构建的核心。从自我主观印象到形式化的描述不仅对叙事是必需的,而且是自我认知阐释的方式。基于社会互构论,采用质性分析的方法,从叙事、自我、身份进行三维重构,探索叙事在自我身份建构与认知过程中的效用。研究发现:社会认同影响自我身份认知,自我认知通过自我叙事、心理叙事和伦理叙事得以展现;离散的事件通过自我叙事构建完整的生活;自我身份建构通过有效的叙事系统完成。叙事视角的语言学概念将叙事的事件、行为、人物和相关情况与叙事者观点联系起来,叙事视角对深度分析事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封面故事是新闻周刊的标志性栏目,也是最能凸显深度报道水准的纸质媒介载体之一。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为例,解读其叙事方式,分析了深度报道叙事模式构建的途径,即用事实成就深度、用逻辑建构深度、用视野驾驭深度。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霸王别姬》虽是其早期作品,却在中国女性主义叙事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张爱玲在小说的故事层面采用"对抗式"方式发出女性独特的"声音",在话语层面则采用作者型叙述声音模式、全知叙述者叙述视角、女性人物主要视角、男性人物视角和女性人物视角对比,以及女性认知叙事视角等叙事策略,在话语层面为叙述声音建立了权威性,从而委婉含蓄但却清晰地发出了女性的声音。作者以女性视角对中国经典故事《霸王别姬》进行的新的塑造和建构,使得女主人公虞姬成为故事中的主角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相似文献   

15.
在讨论会话叙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的基础上提出社会认知叙事分析模式。会话叙事是日常会话中自发性的故事讲述行为,兼具叙事和会话交际特征;作为会话交际中的叙事活动,又具有语境内嵌性。社会知叙事分析模式强调会话叙事包含四个层次上的意义空间:经验、故事、叙事和会话;故事世界的建构和理解以经验世界为基础,以叙事世界为框架,而叙事互动又以话语世界的人际交往为框架;在会话叙事活动中社会人际工作、以真实经验为基础的叙事建构和认知理解同时在进行,叙事双方通过会话叙事完成经验、故事、叙事和会话四个层次上的意义建构与交流。  相似文献   

16.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和《我不是药神》通过互文叙事和循环叙事分别讲述了主人公李雪莲和程勇对自我存在的求证故事,其聚焦底层小人物,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况和社会现实问题,塑造了李雪莲、程勇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揭示、批判和反思了当下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扩大了电影的叙事容量,具有多元阐释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蝴蝶君》是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代表作,剧中不可能的事件、渗透型叙述者、倒退的时间线及流动的戏剧空间等非自然叙事策略直指作品自身的“虚构性”和角色的“操演性”。文章基于非自然叙事理论,分别从故事事件、叙述者、时间和戏剧空间四个参数来深刻剖析这部作品的非自然性,从而指出黄哲伦通过运用该叙事策略构建了一个不可能的世界,交错层叠的叙事安排凸显并强调人物的建构性及流动性,进一步挑战了人们对身份和时空的固有认知,彰显了作家超越本质主义的多元身份诉求。  相似文献   

18.
网络主体建构的研究在近年全球建制化权力都在不断强化互联网控制的背景下,受到学界愈加密切的关注。 文章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野出发,试图通过对百度贴吧“李毅吧”自 2004 年建吧以来的主体叙事和自我构建的历时性分析,来勾划李毅吧吧友聚合群体的身份政治史,并以此来揭示中国互联网身份政治与媒介技术、社会权力关系变迁之间的复杂关联。 文章认为,李毅吧的从粉丝、反粉丝、“屌丝”到“小粉红”的聚合群组变迁过程,展现了中国网络用户聚合群体主体性建构从赋权主题的网络主体性自我构建向治理术主导的主体塑造的转变过程。 这种转变过程可被视为中国网络主体建构的一个典型转变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转变的关键时期,1930年代集中出现了诸多中国叙事,折射出有关中国出路、民族复兴的不同思考路径。其中,在所谓“一九三六年危机”时刻,受到苏联《世界的一日》启发而编辑的《中国的一日》,以左翼视野下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经验,有力地回应了其他政治与文化力量规划的中国阐释。茅盾等人以“一日史”方式书写充满危机的“当下”,通过将“极平常的一日”同步为“革命的一日”,打破了同质的、空洞的线性历史观,为“中国的一日”创造了必要的叙事时间和空间,并将左翼革命进一步渗透进有关日常生活的书写之中。通过《中国的一日》,左翼文化人不仅在危机时刻捕捉到新的历史动力,继而打造出有关中国叙事的有效方式,而且为实现国族建构和现实认同进行了一次广泛性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20.
新闻生产研究表明,媒介会试图发展出一定的样式来组织、构建及展示讯息并形成常规。对样式常规的认识有助于人们反思固定样式所带来的认知局限与偏见。而正在兴起的数据新闻实践中,故事作为传统新闻样式常规之一,在众多数据新闻生产者的话语里频繁出现。数据新闻是依然在讲述传统价值与假设下的故事,还是已经形成了新的结构样式?如果是后者,这种样式体现出哪些特征?蕴含着何种价值观及潜在意义?通过分析数据新闻生产者的认知经验性文本及其建构的文本--数据新闻作品,既可以看到新技术条件下重组后的新闻编辑室对传统新闻价值与样式的继承,也可以看到新闻采集、呈现及其理念的变革。数据新闻依然以叙事为中心,但这种叙事已经建立在新的技术与理念的基础上,并且是讲述一个由数据驱动的、可视化的新闻故事,一个关乎读者且可以自己讲述的故事,一个更能把握真实、抵达真相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