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的民族事务是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事务。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肩负着13.7亿人口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重任。同时,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面对着消除民族问题"历史遗产"的复杂形势、面对着解决民族问题现实因素的繁重任务。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际相结合,确立和实行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定了一整套以制度、法律、政策构成的,立足于真正平等基础上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的民族政策体系,有力地维护了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坚持和完善这套民族政策体系,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必须高度重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民族问题,从古到今是困扰许多国家的最头痛的政治问题之一。世界上所谓"单一民族国家"是很少的,绝大多数是多民族国家。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历史是一部充满民族矛盾、斗争、冲突和战争的历史。民族自主是各民族的基本权利,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保障少数民族权利、避免和缓解激烈民族冲突的一个重要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视和采用。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普遍原则。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将"民族区域自治"写进了宪法,从而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被确定下来。在民族问题上,中国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世界政治史上是一个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我国60年来的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汉族和已确认的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2%,其经济文化也比较发达。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居住地域辽阔,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因此,正确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是关系到祖国统一、安定团结、边防巩固和四化建设的全局性重大问题。本文试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问题作一探讨。一、国家结构上的特色,就在于我国采取单一制的多民族国家形式,而没有照搬苏联的联邦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宪法序言作为当代中国人民经过法定程序确认的"中国论",它主要体现为四对范畴:历史与阶级意识,统一国家与统一战线,多民族国家与民族关系,以及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历史与阶级意识揭示了当代中国的根基,"历史"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其实也是中国固有的方法,宪法序言中表达的阶级意识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当代中国的体现。统一战线与统一祖国是传统中国的"大一统"与现代中国的现实格局融会贯通的产物,尤其是统一战线,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多民族国家与民族关系是现代性的产物,也是民族意识觉醒的产物,是置身于世界的中国必须面对的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时代化表达,更是对中国必须面向之世界的直接回应。  相似文献   

5.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我国的基本政策,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不能用族群代替民族,民族是由语言、文化心理素质和经济生活及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划分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尤其是文化心理素质,即民族意识是不容易"淡化"和消失的。民族政策要与时俱进,进行调试,但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不能"去政治化",而必须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靠各个时期国家的民族政策,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去解决。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民族"一词的理解是民族问题、民族发展、民族自治等一系列问题的前提。"民族"一词发源于我国本土,并非外界误传的舶来品。"People""Nation""Ethnic""Nationality"等西方话语与我国的"民族"有着较大不同,应认清"民族"与"种族""族群"等词的区别,中国的"民族"观应回归于我们的历史与实践。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里认同,这六个要素构成了我国"民族"内涵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唐建兵 《南都学坛》2011,31(6):110-112
民族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着力推进民族发展也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民族国情,以历史态度审视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用唯物主义探究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用辩证思维分析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各民族特点的民族发展路子,找到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科学道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新时代解决中国特色民族问题必须坚持历史性方法论,尊重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历史性和规律性,正确看待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历史同一性、历史延续性,坚持实事求是,反对用"异想天开""操之过急"的简单极端方式去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坚持实践性方法论要求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所处历史时期的民族问题,坚持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促进各族人民的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坚持总体性方法论要求正确把握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辩证关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局中统筹推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夯实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制度保障,系统解决中国特色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9.
国家整合是每个民族国家所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东南亚诸国都属于多民族国家,地理上又存在"碎片化"特征,国家整合艰难。印尼的亚齐民族分离问题具有代表性,是研究东南亚民族问题和国家整合问题的一个视窗。从国家整合视角审视印尼亚齐民族分离问题,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地理上的"破碎地带",各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殖民统治的历史隐患等使其国家整合较难实现,产生民族分离。另一方面,独立后的印尼政治权力分配不均,结构性分布不均衡,民族宗教情感强烈,民族意识未得到正确理论的引导和规范,加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民族政策的失误,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消解原本就脆弱的国家认同,阻碍着印尼的国家整合和亚齐民族分离问题的解决。民族分离问题的解决,民族国家整合的实现和巩固都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程,是运用正确的理念、政策与制度团结凝聚中华各民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历史过程。作为这条道路的重要内容与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在不同历史阶段受到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和苏联民族政策的影响,但最终皆服务于中国的整体国家建设,并伴随着民族事务治理实践逐渐被赋予中国特色的制度内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回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理念到实践的探索、确立与发展过程,关注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不断完善的问题,有助于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显著优势,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历来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大问题。历史发展表明,凡是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政策得当,则国家统一、民族和睦、社会繁荣;否则,民族纷争、国家分裂、社会动乱。因此,对执政党、政府、国家来说,民族纲领政策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中国的民族问题,就把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历次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中,都把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列为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制定了一系列解决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概念的提出,突破了多民族国家单纯依靠政策解决民族问题的传统惯性思维限制,转而从社会结构层面为解决多民族之间和谐共处提供了新视角,其目的在于促进不同民族间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并非传统视野下的"杂居",也非多民族之间的简单"混合",而是建立在族际间充分交往、文化深入交流、情感深刻交融基础上的高度融合。积极探索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生成路径,是多民族国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融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在多民族国家的政权建设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从社会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利益出发,总是主张建立集中统一的国家,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国自秦汉统一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统一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历史雄辩证明,我国各民族合则互利,分则俱伤。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民族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元代汉儒民族思想的发展进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朝的统一为多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理学、史学、政治等领域,元代汉儒的民族思想从故国思绪和"夷夏之辨",逐步转向以务实态度承认元朝统治、认识多民族统一的历史意义、平等看待各民族的历史地位和关系。元代进步的民族思想在总结多民族历史、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是众多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唐宋的统一与多民族分治,国家政治地理板块上多民族的对撞与融汇,客观上为民族志的书写带来了更加多元而新鲜的素材。王朝框架下正史"四裔传"的民族志叙事,大型类书或典志相关部类(门类)对民族历史的记载,井喷式涌现的民族志作品以及来自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书写的典籍文献,从多个层面穿缀了唐宋民族志多元书写的斑斓画卷。  相似文献   

16.
“和亲”外交策略对中国古代解决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历史上中原王朝和西北少数游牧民族的“和亲”为民族间的“通贡、互市”提供了政治保障,也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华多民族的大统一创造了条件,也为世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做出了榜样。本文通过简述中国古代和亲外交历史,阐释“和亲”对各民族之间“通贡、互市”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有关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苏联模式"还是"中国特色"的问题,成为观察、评判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焦点。"坚持与完善"、"放弃与取消"的争论,涉及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抉择、制度设计、理论依据和基本法律层面。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进行了阐释,专门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的论述,对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进行了回应。本文就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关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做一析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开创了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历史,确立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指导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党的民族工作实践。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上的观点和贡献,为中国民族问题的成功解决奠定了基础,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新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都把实行“德治”作为协调民族关系的实践策略,成为“以德治国”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内容。这是中国历史上沿着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方向上积累的重要“德治”理论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0.
针对"第二代民族政策"提出者就印度的"民族大熔炉"政策比较牢固地建构起了"印度民族"的身份认同,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全稳定等所谓"成功经验"的举证和观点,对印度解决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所谓的"成功经验"是不符合事实的"假学说",是以讹传讹的"伪经验"。印度在民族国家建构、处理民族问题方面不能为中国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