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德礼政府时期工党与工会总体保持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的和谐关系。工会支持工党的内外政策,在工资等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克制;工党的政策则带有鲜明的工会考虑,重视维护和提高工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工党和工会30年代以来在劳工运动中密切合作、相互确立适宜的政策与态度和英国选民结构的特点。工党与工会之间的这种密切合作关系对工党具有明显的两重效应。它既帮助工党取得巨大的执政绩效,也是工党争取连续执政和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2.
英国工会在工党诞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工会对建立新政党的积极态度就没有工党.工党成立伊始,工会在工党发展和政党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工党也通过议会活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工会的权利,巩固了工会的社会地位.不过由于在某些事务中一味妥协,工会在1910年代也发起声势浩大的摆脱工党的工团主义运动,对工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冲击.工党与工会关系的早期嬗变表明,英国工会是影响工党发展变化的重要变量.工党的发展既离不开工会,又不能过于依赖工会,必须进一步确立适宜的政策主张、主导思想和意识形态才会不至于泡沫化,工党才能逐步崛起于英国政坛.  相似文献   

3.
1970年代的英国工党与工会关系可以分为前期和中后期两个阶段。在工党在野的前期,二者关系逐步改善,相对融洽;在工党执政的中后期,二者关系逐步恶化,矛盾尖锐。二者关系的这种特点既与工党地位不同追求目标不同有关,也与保守党的工会政策和英国经济状况有关。从工党与工会的相互影响看,工会对工党的影响更大,工会是影响工党在1970年代政坛沉浮的重要变量。从二者关系对工党与工会各自的影响看,历经1970年代,工党与工会在关系复好与逆转的轮回中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4.
今年5月1日的英国大选中,执政18年之久的保守党遭到惨败,工党东山再起,以创记录的优势赢得大选。率领工党夺取胜利的托尼·布莱尔,如愿登上首相宝座,成为英国自1812年以来最年轻的首相。布莱尔何许人?他是怎样使工党重振雄风的呢?新政府的内外政策走向如何?最年轻的工党领袖1953年5月6日,托尼·布莱尔出生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律师,参加过保守党。母亲是家庭妇女。布莱尔童年衣食无忧,但11岁那年,父亲突然中风,失去工作能力。家道中落使布莱尔早熟,他开始对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有所了解。如果要追溯…  相似文献   

5.
英国工会是英国工党的主要缔造者,没有工会就没有工党。从1900年工党成立到1945年工党在二战后首次大选中获胜,是工党与工会关系发展的早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二者关系具有总体处于和谐局面、工会居于主导地位、工会推动工党发展、世界大战起促进作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布莱尔"新工党"政府自1997年上台以来以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政治理论为改革指导思想,以建设"第二代福利"为改革目标,对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通过比较发现,无论在改革的指导理念还是具体的政策措施方面,布莱尔"新工党"政府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都与"老工党"政府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更多地遵循与执行了撒切尔保守党政府所开创的社会福利改革思路.两者间的区别在于,布莱尔"新工党"政府修饰了撒切尔保守党政府社会福利改革较为激进的外表,使之更加符合英国人的传统习惯并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麦克唐纳置工会利益于不顾,执意组建国民政府是1930年代职工大会寻求控制工党的直接原因。削弱工党领袖权力的普遍呼声、工党领袖的老化和能力有限、独立工党退出工党和工会强势领导人的出现为职工大会控制工党创造了现实条件。职工大会控制的全国劳工理事会成为工党的最高决策机构,职工大会为工党制定一系列内外政策主张是其控制工党的主要表现。工党入阁后实力与地位的变化、工会领袖贝文身份的变化是导致职工大会控制工党结束的主要因素。从现实和历史两方面看,职工大会在1930年代对工党的控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对工党的复苏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民秀 《21世纪》2000,(1):33-35
青少年时期的由莱尔个性极强,被校刊描绘成“有超凡魅力的反叛者”。保守党领导人撒切尔夫人对布莱尔非常青睐,称其为最杰出的工党领袖。布莱尔提出的“新工党、新英国”的口号,使沉寂的英伦三岛不时掀起波澜。  相似文献   

9.
继续求新——对英国工党的现状、问题与未来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东尼·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理论的主要倡导人。本文写于 2 0 0 1年英国换届大选之际 ,发表于《新政治家》杂志 (newstatesman) 0 6/1 1 /2 0 0 1。作者主要分析了工党政府在上届任期内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其未来发展作一展望。吉登斯认为 ,如果托尼·布莱尔想在他的第二任期有所作为 ,必须对“究竟要建设一个怎样的英国”这一战略问题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如今 ,虽然距离布莱尔连任已有近一年之久 ,但我们再来回顾这篇文章 ,不难发现 ,其中很多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今天的工党政府还是很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0.
布莱尔政府的社会保障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代福利”思想集中反映了布莱尔及其为首的新工党在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基本主张。布莱尔政府社会保障改革的基本目标 ,依然是提高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效果以及个人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责任。布莱尔政府的社会保障改革和撒切尔政府的社会保障改革之间存在一定差别 ,但是 ,它们之间表现出更多的连续性与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试析布莱尔工党政府的成功之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遭受“伊拉克门”事件的重创,布莱尔领导的工党集团仍顺利赢得2005年英国大选,实现了历史性的三连任。工党成功的直接原因是其有效地调整了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工党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改革支撑了英国经济的平稳增长;社会政策改革推动了“福利国家”向“社会投资国家”的转型,增强了社会福利支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种大体上兼顾了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政策是基本成功的,显示出新工党统治集团具有较强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2.
英国工党的转型源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保守党执政时政策的倒逼,从而使其反思自身推行的现行政策和竞选策略。20世纪末以来英国工党的转型经历了三个阶段,简言之就是,始于金(金诺克),继于史(史密斯),成于布(布莱尔)。布莱尔继承前任的改革思路,盘活了工党的政治资源,扩大了选民基础,而且通过修改党章,扫除了政策上的障碍,他积极倡导"第三条道路",有助工党转型并最终赢得大选。英国工党转型的成功经验值得世界上其他政党学习、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追溯了英国工党始于 80年代中期从对欧洲一体化怀有明显敌意转向亲欧政党的历史演变过程 ,进而探讨了 1997年大选后工党欧洲政策的走向 ,着重分析了其欧洲政策的这一重大转变的原因。作者认为工党的亲欧转变是欧共体、英国国内政治和工党自身三个层次互动的结果 ,以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文化因素在这一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首先 ,英国工党内部“第三条道路”的兴起 ,使其能够摆脱旧有教条的束缚 ,接受欧共体 (欧盟 )这一以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原则为主要特征的跨国机构。与此同时 ,80年代中后期欧共体在法国社会党人德洛尔的领导下也开始了带有社会民主主义取向的改革。欧盟和英国工党在政治文化和政策主张上的趋同直接促成了工党的亲欧转变。同时 ,工党的亲欧转变和新工党“第三条道路”是相互促进的 ,亲欧演变也促进了其自身的现代化。我们也应看到尽管工党在主流上已经演变为一个在基本立场上亲欧的政党 ,但由于英国国内政治传统和现实的制约 ,在至关重要的单一货币问题上布莱尔政府仍只能采取观望政策 ,远未实现其大选中提出的“要处于欧洲的中心 ,发挥领导作用”的承诺  相似文献   

14.
从1997年赢得胜利的时刻开始,布莱尔耿耿于怀的就是过去的失败历史,并决心不再重复那种失败。这使得他变得小心,而这种小心又使他感到困惑。他承认工党新政府的第一个阶段应向选民保证不会再犯过去的错误:工会不再能获得特别的支持;不再会有老式的税收和消费总额;企业则将被视为伙伴而受到欢迎。这个宝贵的第二届任期让他得以展现他的真实面目。什么是他的真实面目呢?  相似文献   

15.
北爱尔兰问题是困扰英国历届政府的难题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北爱尔兰两大民族的激烈冲突转为缓慢发展的和平进程。进入90年代,这一和平进程继续向前发展,1997年5月,布莱尔领导的工党执政后,北爱和平进程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6.
现代政党的执政之路永远是在其政治纲领与社会现状之间寻求平衡,英国工党的大选历程为此提供了最佳范例。诞生于工会运动中的英国工党在早期受到劳工主义的影响,一战之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工党的主流指导思想并使其成功赢得1945年的英国大选。但是,50年代以来英国社会阶级构成的演变使得工党的国有化政策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并且导致七八十年代党内的理论分歧和激烈斗争。经过近20年的困顿与调整后工党在1997年重新执政,"新工党"最终形成。工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竞选纲领和选民阶级构成这三者的变化相互交织和影响,构成了工党一个世纪执政道路的起承转合。  相似文献   

17.
布莱尔选择出现在世界各国夹道欢迎的机场上,省得听那些絮絮叨叨的英国人每天算他到底犯了多少错对于大部分英国人来说,真的是一点都没办法忍受那个他们曾寄予厚望却又让他们屡屡失望的首相托尼·布莱尔还在那里悠哉悠哉地从容完成任期,于是布莱尔的政坛"十年纪"就成了"十年祭"。五月中旬,布莱尔不再是工党领袖,7月初,他就将彻底告别唐宁街。  相似文献   

18.
他的上台源于偶然 1994年5月12日,英国政界发生了一件令人惋惜的事:年仅55岁的英国工党领袖约翰·史密斯因严重的心脏病突然去世。 马上有专家预测,史密斯去世可能在工党内引起一场接班人争夺战。但未料3天之后,接班人之争便水落石出,托尼·布莱尔脱颖而出。史密斯去世8天后,民意测验表明,布莱尔获得了32%的支持率,这个比率远  相似文献   

19.
定义英国特性绝非易事,因为这个概念的内涵始终在变化。新工党把英国特性诠释为历史之过去和政治之未来的结合;"历史"指的是英国的文化遗产,"未来"指的是工党推崇的"新英国"和"创意英国"理念。面对新信息时代以及英国自身种族和文化复杂性的挑战,布莱尔所领导的新工党的应对策略是把英国塑造为民主、富有创意、现代和多元文化的"新英国"。现任首相戈登.布朗允诺在发掘个人潜力方面实现公正、公平,以期实现人民的和谐相融。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西欧国家悄然兴起一种新的“第三条道路”思潮。英国自 1 997年工党领袖布莱尔上台之后 ,在多个领域全面实施“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在意识形态、政策、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传统社会民主主义进行创新改造 ,而作为主要倡导者 ,英国工党在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对“第三条道路”进行大胆实践 ,成就斐然 ,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值得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