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随着批评领域的“空间转向”,文学作品的空间建构、空间叙事和空间隐喻越来越受到重视。网络玄幻小说建构了丰富的空间形式: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游戏空间,这些空间建构具有想象性、奇观性和游戏性的特征。网络玄幻小说对空间的强调与利用使空间承担起更多的叙事效能,网络玄幻小说的空间建构并不是一种乌托邦想象,而是一种“异托邦”隐喻。  相似文献   

2.
海洋科幻作为科幻小说的亚类别在目前的科幻研究中尚未有明确概念与定义。海洋科幻既是一种题材书写、主题书写,更是置于人类、海洋与大陆关系网络中的一种文化书写。中国海洋科幻书写与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同步,具体呈现为海岛叙事、海人叙事和海洋文化叙事三个面向。在海岛叙事中,海岛形象既表征为科技前沿隐喻,同时也是作为现实与想象的交汇点,象征乌托邦或恶托邦场域;在海人叙事中,海人形象表征了人类未来身体形态及其文明发展,表达了创作者对文明未来的忧思并提出其可能路径;在海洋文化叙事中,海洋文化被刻画为与陆地文化相生相伴、相辅相成的存在,创作者还以家园意识重审中国科幻可能的海洋文化发展。总体而言,中国海洋科幻以开放、多元、包容的心态探索未来人类文明与海洋文化,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家园建设,构建了中国海洋科幻文学的世界图景,拓展了中国海洋文学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鉴福柯的权力系谱学方法,区分出莫言小说中畸形、疾病、犯罪和不可改造的人等几种被标记的"异常"。"异常"在莫言提供的各类"异托邦"的场所中安身立命,隐匿自身,凭借强健的生命原力重建主体性,从而获得家族历史叙事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也成为高密东北乡历史纪元的开端。然而,权力机制与人性之间的恶性增值作用最终导致了"异托邦"向"恶托邦"的变异,曾经在"异托邦"中成功重建主体性并开启历史叙事的"异常",在"恶托邦"中渐次丧失重述历史的资格,也无法获得主体性重建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敌托邦小说与生态思想有内在的契合.生态主义重视从思想和文化角度对人类驾驭自然进行批判,试图通过挖掘深层次的根源来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达到平衡.敌托邦文学同样重视思想与文化的批判,它的危机意识涵盖得更广,而这些危机与环境危机叠加在一起,勾勒出一个末日世界.为了更深入地挖掘这二者的深层联系,文章选取了北美敌托邦小说中的一些经典文本,从对自然精神价值的原初体验,循环时间观中的自我和自然,在倾听中存在的“物我合一”,艺术对自然的回应这几方面来探讨这一亚文类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5.
女作家须一瓜的小说创作,因其独特视角与叙事,不仅受到文学界持续增温的关注,同时也随其作品受到影视界青睐而改编的成功,越来越为大众所熟知,其影响力日益扩大。须一瓜小说叙事核心重在对都市家庭“人性”的深刻呈现。其大致可分为三种样态:一是用全知视角呈现中国市场经济状态下家庭空间中被异化的“人性”;二是在固定式内聚焦视角模式中尝试改写家庭内涵以修复“人性”;第三类综合前两类,采用固定式内聚焦追问匮乏的“家庭英雄”,由此敞开“人性”中的“神性”光辉。须一瓜的小说视角与艺术,无疑丰富了文学中关于家庭伦理场域中的“人性”叙事。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海外的英文小说存在自我与"他者"的纠结。林语堂试图在自我与"他者"之间构筑起一个乌托邦与异托邦二元世界,而他也正是在这个二元世界里,寻求着他的跨文化认同。文学文本中所建构的异托邦之所以能够形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之一:一是本土文化心理;二是异域空间;三是异域和本土文化场域中的文化认同危机。林语堂通过对中国与西方(美国)的个性化阐释,使得世界真正地了解了中国和西方。西方世界也正是通过他建构的异托邦世界,还原了"东方主义者"永远也没有表述清楚的中国。  相似文献   

7.
贾丽萍 《东方论坛》2008,4(2):50-55
在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原则的支配下,中国作家的虚构意识相对淡薄,小说的艺术品性未得到充分重视。在小说创作中,“虚构”与“真实”呈现为二元对立的悖论关系:不真实的被看作是虚构的,真实的则不是虚构的。小说由虚构抵达真实的美学特征并没有得到正确认识。从强调小说的反映功能到注重小说的虚构品性,是现代小说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小说突显三大特征:虚构、叙事、真实的生命创造。  相似文献   

8.
小说叙事以虚构为特征,科幻小说叙事是指对科幻意象的虚构。运用西方小说叙事学的理论方法解读中国当代计算机网络题材科幻小说作品,可以分析其科幻叙事与小说叙事互相实现的方式,进而探讨其文学品格。  相似文献   

9.
“纸托邦”(Paper Republic)是中国当代文学域外传播的重要网站和新路径。“纸托邦”自网站创建以来自觉以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为己任,这与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相关,还得益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海外影响力的日益提升。“纸托邦”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特点主要有四,即:偏重译介现实题材作品;选译作品每季以一个标题集中推出但内容多样;作品的民族特色鲜明;译者队伍水平高。“纸托邦”为中国当代文学译介提供了三点启示:要充分发挥译入国熟悉当代中国文学的译者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要注意搭建立体化平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科幻作品因兼具科学性、文学性与人文关怀精神而屡获雨果奖和星云奖等国际科幻文学大奖,并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支新兴力量。该领域的科幻小说以其独特的华裔文化价值观视角,表达出美国华裔科幻作家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忧虑,因而具有鲜明的未来主义倾向。该类型小说的科幻叙事实质上也是华裔作家在科幻文学这一话语场中对自身诉求及其文化价值观的表达。美国华裔作家在该领域构建的话语空间所表达的政治和文化诉求以及后族裔人文关怀,因具有不同文化群体直面现实困境、重新定义自我身份、消解“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憧憬未来和谐社会而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11.
"乌托邦"小说以及与其关联极深的"恶托邦""反乌托邦"小说等,并非不言自明的术语。学界对dystopia、anti-utopia等语的理解、界定各异,而其汉语译名"恶托邦""反乌托邦"等则往往相互混同。细辨之,"恶托邦"对应于dystopia,"反乌托邦"则对应于anti-utopia,"恶托邦"为"反乌托邦"的上级概念。"反乌托邦"小说是以"乌托邦"为潜文本,将对其之"反"作为立足点的一种叙事文学,即"反乌托邦"以"乌托邦"作为其隐而含之的前提,通过推演、戏拟,描绘乌托邦构想进入实践之后可能造就的黑暗世界,并通过对此种世界的渲染,表现了对"乌托邦"的拒绝。  相似文献   

12.
以“后人类”视角观照中国科幻话语,在梳理技术赛博格、文化赛博格的观念发展后进入科幻赛博格叙事。科幻赛博格叙事聚焦赛博格身体感官体验的故事讲述,是基于身体的异质性经验而产生的身体-情感非常规认知,并由此发生思想与精神层面的世界观念变革。中国科幻赛博格叙事兼具身体间性、世界间性与文化间性三个维度,最典型如双翅目作品《精神采样》的赛博格叙事,展示出中国新锐科幻作家正在以赛博格话语重建身心二元观念,以整体性思维重构人与世界、人与宇宙的关系。科幻赛博格话语让我们认识到新世界正在生成,人类正在成为多元与多维的自我。  相似文献   

13.
乔纳森·萨福兰·弗尔小说《特别响,非常近》因其大量插入图像而引发广泛的争议。然而,作为语言或文字外的另一叙事媒介,图像之于小说有其积极的建构意义。小说中的图像呈现单幅图像叙事模式,亦表现出系列图像叙事模式,他们共同构成图像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图像与文本之间形成互文关系,图像与社会历史形成更大的互文关系。故图像叙事具有文字叙事无法比拟的审美效果及深度寓意,成为后“9·11”时代一种特定的基本语言与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艺术角度论述托尔斯泰对现代史诗性小说、开放性小说的贡献,把托翁作品的模式概括为“精神性叙事史诗”,这点前人似未曾道及;本文第一次提出,托翁作品中,与“忏悔的贵族”系列相应,还有“忏悔的农夫”系列,乃至其一切正面人物均具探索性与忏悔性;对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心灵辩证法”中的“戏剧性”一语,也以“反向性”作了进一步补充  相似文献   

15.
一个理想社会既应有富裕的物质生活,也应同时促进人的情感、精神的丰富和自由发展。美国著名小说家洛伊丝·劳瑞的《记忆传授人》展现了一个表面上富裕安宁、人人舒适的乌托邦,但小说中出现的高频词“同一”却暴露出其乌托邦外表之下的敌托邦内里。它以“同一”作为决定一切的标准和目的,无视人类幸福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消除差异,扭曲人性。通过放大富裕社会的深层危机,小说为反思晚期资本主义现代性宏大叙事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警示。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部分湘西题材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抒情小说),是与“叙事的小说”与“描绘的小说”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小说类型,具有鲜明的文本特征。沈从文的诗化小说的叙事特征,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改造与转化、获得现代意义而形成的,对中国小说模式的多样化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变都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机器人叙事史中,德国科幻经典《大都会》中的赫尔-玛莉亚是女性机器人形象的银幕首秀,在概念、定性、形象和功能等方面均独具特点。赫尔-玛莉亚并非“robot”式的反叛奴仆机器人,而是更有早期机器人的类人属性:在女性机器人叙事中,它不仅符合“男性幻想—女性身体”的性别模式,也成为西方文艺中技术与女性负面结合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满足了个体欲望,其影响也拓展社会层面,成为西方早期到当代、小说到影视机器人形象的承转角色。同时,为什么传统机器人多是女性?《大都会》给出了答案。  相似文献   

18.
《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青春成长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是通过一系列的叙事策略实现的:成长者的“接受”仪式和“洗礼”典礼展现了具有宗教修辞色彩的成长的“催生”策略;革命理想配置爱情选择是成长叙事中革命理想占领私人空间的“合一”机制;两次修改版本和规范文本是成长范式的“回补”手段。这种成长叙事是民族国家“合法性”的想像与喻证。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在艾赫玛托夫的小说《断头台》与姜戎的小说《狼图腾》中存在着可比性。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能够为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作为这种比较研究的第一阶段工作,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模式三个方面对小说的叙事策略进行比较研究。由于作家的创作意图不同,决定了它们在叙事上的差异:《断头台》的叙事视角多元化,叙事时间呈圆形以同叙事模式相呼应;《狼图腾》的叙事视角较单一,叙事时间和叙事模式都表现为直线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从叙事聚焦、叙事技巧和叙事语言三个方面进行探析,为其更深刻地理解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和创作特色。叙事聚焦围绕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个角度展开,分别采用不同的小说进行分析;叙事技巧从平民叙事、灰色幽默、反讽三个方面呈现;叙事语言侧重分析“陌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