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比较基督诸教,提出1.神学人类学不同于宗教人类学。宗教人类学与上帝创世观或神灵信奉并非必然一致,而神学人类学则作上帝或神灵宇宙观的理解。宗教人类学多从宗教外部认识其功能系统;神学人类学由宗教内部认知神界宗旨、神域历史、神圣意义,即研究者与宗教研究内容及其表达融合。宗教人类学内容各异,神学人类学基本据神学形态。2.神职、教徒据上帝意志、教义经典和神教本位,以神启感召或圣灵信仰解说人类学事项,为神学本体的神学人类学;信徒或人类学者据主位神圣信仰、圣事体验和学科理论解章,为人类学本体的神学人类学。3.仪式是神阶与信徒一同抑或分自、乃至个人寻求神学意义之祈祷感验体悟的过程与载体,并非仅如涂尔干所言之集体表征,亦是神圣性、宗教正统性、象征性之表征。4.广义神学包括其教阶体系实践,故宗教修行涵括教会及其神职和信众双主体层面。5.神学人类学关注宗教何以引导认知、过程与结构。审视作为与国家历史并行的宗教历史可以认为,人类世界可分类为宗教和世俗两大界域。6.新教提供了神学人类学的认知基础,其本身即神学人类学化的过程。正教-天主教-新教承载神学人类学之形构。  相似文献   

2.
从文与野、主与客的关系入手,在与人类学的比较中,讨论了口述历史与口述传统的特色所在.认为口述史文本是研究者通过访谈制作的,而民俗学之口头传承文本则是研究者通过田野作业发掘的.  相似文献   

3.
应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之邀,来Asia Trends系列作讲座,我倍感荣幸。亚洲研究所给讲座圈了一个大范围,即当代中国宗教。能来新加坡这座世界宗教的博物馆中谈宗教问题,机会实在难得。不过,高兴之余,我也十分不安。我并非专业的宗教研究者,而只是作为人类学研究者涉及宗教,我是在并无信心的情况下斗胆接受邀请的。之所以如此,是因  相似文献   

4.
跨学科研究是当代学术界的一大特点,历史人类学的出现就是历史学家应对人类学挑战的结果。历史人类学主要用人类学的方法对过去人们的生活场景进行重构,从而反思和确认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由于现存文献对人类社会生活现象很难有较详细的记述,因此历史人类学家只能借助间接材料进行研究,这种做法比常规历史研究要困难得多,它需要研究者具备更多的睿智与机敏,能从常人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大量日常重复出现的生活现象中捕捉其隐含的象征意义。历史人类学的研究为探寻人类过去的生活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进而拓宽了当代人类学和历史学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政治人类学今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政治人类学的崛起与发展历史,并集中讨论了过去七十多年来该领域的几种有影响的范式的形成与发展,尤其对结构功能、行动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等几个主导范式作了较深入的讨论.认为政治人类学的崛起虽然有为殖民主义服务之嫌,但应当看到,这并非当年那些为政治人类学的奠定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类学家的初衷.相反,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是殖民地政治的反对者.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历史文献进行人类学解读和分析正是历史人类学所要求的。历史学与人类学之所以相汇,一是人类学家对历史的关怀,二是历史学家对人类学的兴趣。历史人类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既有人类学家的努力,又有历史学家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有明确的民族同化思想,他希望文化先进的"华夏",能够去同化文化落后的"夷狄"。但是这种同化是自然同化而不是武力强迫同化,所以王船山并不是一位极端民族主义者。船山认为民族同化的实质是民族特性的同化,即"文明较低的征服者"的"粗犷悍厉之气"为文明较高的被征服人民的"膏粱豢养之气"所同化。不仅如此,船山还注意到自然同化是一个长期的"自愿选择"的过程。船山的这些思想体现了文化民族主义的近代性因素,对于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8.
从事唐代吐蕃研究者所参考的基本史料中有不少失实之记载,惜至今仍未见有此方面之专论,仅散见于各类藏学的研究成果之中,且仍有前人时贤所未发现之错误,亟待修正.本文采用史学方法,兼取人类学、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之观点,以记载唐代吐蕃的诸基本史料,就唐代吐蕃社会文化的各个主题,诸如族属、国号、饮食、居住、文字、礼仪、妇女及政问题、宗教信仰及政教相关问题姓氏及身份分类,以及伦理亲情等,先撷录各书记载,再以唐代吐蕃所遗留的第一手史料--吐蕃金石铭刻及敦煌古藏文卷子、后期藏文文献(如<贤者喜宴>等),并参酌当代西藏社会的生活习惯、文化礼俗及民情风俗等,作为考据时之依据,予以辨正.  相似文献   

9.
陆群 《民族论坛》2008,(8):20-21
<正>即使在人的认识水平非常低下的情况下,人们也知道大自然之于人的生存之重要:大自然是孕育万物的生命之源,大自然作为丰饶与富足的象征,是有生命力的,大自然也会"死",冬天的万木萧条就是大自然"死",大自然也会"生",春天的万木初长就是大自然"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特别重视大自然的"生",因为这种"生"关系着人类之"生"。那么,如何促进大自然的"生"?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中国的政治人类学研究取得了明显进步。尽管其学科地位与学术建制存在不少争议,其作为人类学而非政治学的分支学科也已得到了更多认可。但是,这并不妨碍发展中的中国政治学将该学科视作自身的对话伙伴与理论之友。文章梳理了西方人类学的五大范式,并以国家研究与政治文化研究两个领域为例来剖析政治人类学与政治学的区别及联系,揭示学科内在逻辑、演变历程与发展趋势,立足学科之间的互补性,呼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彼此,实现融合创新。有必要将历史的想象力与民族志的精微相结合,在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与生活在地化并存的当代加强政治人类学学科话语,拓宽"中国之治"的问题域并提高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