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北宋河北塘泺的国防与经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河北的塘泺(又称塘泊、塘水),是由众多的河流、沟壕、堤堰连接的湖泊群、草泽地和一些水田所构成的水系,它是北宋的北方国防线。因此,北宋一代对河北的塘泺十分重视。《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武经总要》等重要史籍,都对此有专门章节的记载。这在以前的史籍中是没有的现象,在以后的史籍中也很少见到。足见塘泺在北宋具有特殊意义。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一探讨,请专家教正。  相似文献   

2.
澶渊之盟中宋辽两国就边境城池的修筑达成了一些协议,但是由于辽统治者南下掠夺的本性不会改变,所以北宋时期,双方围绕北宋在河北和河东地区城池的修筑活动,进行了多次的交涉,从这些交涉中可以看出北宋在盟约问题上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澶渊之盟以前,北宋在镇州、易州、沦州、代州雁门砦、定州军域寨、飞狐茭牙、火山军、久良津等地,设立了短时期的榷场贸易。澶渊之盟后,宋辽以易水、白沟河为界,互相开设了榷场。北宋在河北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设置了榷场,称河北四榷场。辽在涿州新城、朔州南也设置了榷场。  相似文献   

4.
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归明人是指投归北宋的辽国人,是宋辽共存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接纳,无时不受宋辽关系所影响,随着宋辽关系的变化,北宋不断调整对契丹归明人的政策,具体表现为:"澶渊之盟"前积极吸纳契丹归明人;"澶渊之盟"后有限地接纳契丹归明人;到北宋末期对契丹归明人加以重用。  相似文献   

5.
北宋防御辽国的榆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防御辽国骑兵突入的防御工程,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塘泊外,还有榆塞,即在塘水所不及的边界地带种植榆柳,使榆柳林带成为阻遏辽国骑兵突入的屏障。北宋在河北路和河东路北部与辽相邻地带设置了榆塞。北宋注重对榆塞的维护。北宋对榆塞的经略与其和辽国对抗的时局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胡传志 《学术研究》2005,(3):133-134
辽金先后与两宋并列对峙, 辽金文学后来又融入元代文学之中, 这是辽金文学独特的外部文学环境。因而, 将宋辽金元四代文学综合在一起研究, 不仅有利于拓展辽金文学研究的领域, 还能揭示宋元文学中的有关问题, 对推动宋元文学研究有突出的建设性意义。一、辽代文学与北宋文学、金代文学辽代文学与北宋文学相隔遥远, 两者之间交流不多。但在有限的交流中, 可以看出两者的联系。由于两者水平颇为悬殊, 引人注目的自然是由高向低———由北宋向辽国———的输入。这种输入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图书、典籍的传播。使辽归来的苏辙曾上书朝廷, …  相似文献   

7.
杨业事迹小考康玉庆杨业是北宋抗辽名将。他的一生经历了由五代分裂割据到北宋统一中原这样动荡纷争的历史时期。杨业研究是五代史和宋辽关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史学界对此非常重视,已有不少论文专著问世。本文仅就杨业生平事迹中有争议的几个问题进行考证辩析。杨业籍贯...  相似文献   

8.
宋代吐蕃就是今天所说的安多藏族,两宋时期,他们居住在“河、秦、邈川、青唐、洮、岷以至阶、利、文、政、绵、威、茂、黎、移州”①及河西凉州等地,其居地大部在西北地区。北宋对这一地区的土地开发有一定成效。一“屯田实边”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经营开拓西北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宋统治者也不例外,自立国之初直至晚期,始终未断对西北地区的土地开发。北宋立国,与辽、西夏鼎足对峙。为了加强边防军事部署,防止辽、夏的不断骚扰,曾在北方及西北地区进行屯田和营田。“自淳化以来,始用何承矩措置北边屯田,开塘泺之利以限北虏,相继西北二边亦广屯田”②。“北边”当指河北路,宋朝在这一地区屯田的目的是阻止辽兵长驱南下的侵  相似文献   

9.
宋辽金俗文学交流若干事实的文学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蓬蓬花》、《异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等辽代歌曲流行于北宋末的汴京,它们是宋辽俗文学交流的缩影。宋辽俗文学交流的历史可溯源于契丹与五代的文学交流。辽代俗文学的发展,为北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宋金俗文学交流始于金灭北宋。金院本在吸收、改造了宋杂剧的艺术成分后,最后发展成元杂剧;而宋杂剧在南方的发展则是融入南戏或自然消亡。因此,元曲和元杂剧的形成,本质上是宋辽、宋金之间俗文学交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相关文献资料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北宋王延德出使高昌的使命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论证。认为王延德此行绝非一次普通意义上的外交活动 ,特定的历史环境决定了其出使自一开始即肩负着明确的军事使命。其不仅是同期北宋对辽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亦预示着新一轮宋辽战争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2021,(2)
使辽诗是宋辽政治生活和民族关系的产物,体现了北宋使臣自觉的政治传播意识和大国情怀,促进了汉族和契丹文化的交流融合。北宋使臣以优越的文化心理去观察辽朝的一切,他们笔下的诗歌恰好能相对客观公正地记录宋辽对峙时期,辽人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人情,符合民族志以某个民族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野调查和信息采集的学科特点,因此,使辽诗是一种民族志书写形式。以民族志视野重新审视这些诗歌,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辽朝社会历史和民俗文化,对于新时代的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也是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2.
宋金富平之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平之战为宋金战争重要战役,今作介绍于下。 北宋初至宋真宗时,因长期抵禦辽军,“河北最号劲兵之处”。澶渊之盟后,宋辽长期和平相处,而宋与西夏却时战时和,在长期战争坏境中,陕西各路取代河北东、西路,成为精兵的集中地,至北宋末,人称“独西兵可用”。宋军的马匹,也主要仰仗于陕西与沿边少数民族的贸易。宋徽宗任用宦官童贯主持陕西军务,“握兵二十年,权倾一时”,无论是征辽或镇压方腊,都是动用童贯所率的陕西军。金军攻击北宋时,“陕右诸路兵亦无几,种师道将兵入援,止得万五千而已”。但陕西军救援开封,也迫使金二太子斡离不暂时退师。此后,陕西军在两次救援太原的战斗中损折殆尽,太原陷落,北宋灭亡遂成定局。  相似文献   

13.
宋辽交聘制度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玉英 《中州学刊》2005,(6):169-172
宋辽交聘制度体制完备、职能广泛,使节名称虽多,但类别划分线索清晰;"国信使俗称泛使"的传统解释不准确.在宋辽交聘中,辽朝多采用攻击性策略,得到的经济利益颇多;宋朝常以钱财或土地换取和平,保证了交聘制度的正常运作.北宋时期经济文化科技的高度发展,与宋辽交聘制度的正常运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北宋年间,虽然北宋与辽发生三次关于联姻的讨论,但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宋辽联姻并未实施。自此汉民族国家与周边民族政权无联姻的现象被诸多学者归因于民族偏见,所得结论有失偏颇。北宋开始无联姻是出于汉民族对于联姻政策的反思以及国家利益的考量,其本质是汉民族国家以实际利益交换而维持与周边民族政权的稳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北宋时期,中央加强了对辽边防建设中的立法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严格保密制度,严防奸细,同时制定了禁越法和严密的沿边捕盗法。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北宋的国防安全,使得沿边防务有法可循、有令可依。而随着宋辽关系的变化,北宋对维护边防安全的措施也作了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宋代河北路便籴地域考略·袁一堂·关于宋代和籴制度的性质问题,漆侠先生认为是北宋时收购粮草以供应边境军队需要的一项制度和措施①。这一认识,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宋代和籴的基本特征:首先,和籴不同于二税,是官府在二税之外于民间收购粮草的一种商业行为,虽然后期演...  相似文献   

17.
燕云十六州是宋初宋辽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明清以来,学者们一直认为宋初宋辽双方皆持互相吞并之心:辽国盘踞燕云旨在南下灭宋,而宋朝几次北伐燕云则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恢复汉庸旧疆。 笔者认为,宋初宋辽奉行的都是一种割据自守的策略,皆无吞并对方的意图。宋初三代君主并没有收复燕云的雄心。只不过辽是积极的防守,宋是消极的自守。有宋太祖,太宗  相似文献   

18.
薛向是王安石变法时期的重要人物、均输法的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实施人,但他的主要贡献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前的宋仁宗时期,对陕西、河北边疆的治理整顿,特别是对河北边籴和陕西盐政、马政中的弊端进行改革,对巩固北宋西、北部国防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薛向是北宋一代边疆大吏中的佼佼者,是一位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9.
林继中 《东南学术》2004,(5):155-161
本文旨在提出问题与思路.中唐至北宋是文化转型期,文学与之作同构运动.许多著名学者已注意到这一问题,但尚未作深入的系统研究.作者提出研究该文学运动的二条线索:一是在世俗地主知识化运动中,考察文学趋向由雅入俗再转入化俗为雅的回旋运动;一是由反思转入内省的过程中,伦理入主文学,士大夫形成相应的审美情趣,从而影响宋文学自立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安史之乱的平定是唐朝军队强大军事实力作用下的结果。代宗因担心当时手握重兵的仆固怀恩勾结河北叛镇而再生战事,遂同意其令叛将分帅河北的奏请。战后,为阻止此种可能性的发生,代宗着意削减河北诸藩的土地,形成初步的军事战略格局以期消灭河北于无形之中,这体现了代宗的魄力、谋略及其初期强硬的藩镇政策。虽然这一格局终因时陷怀恩及吐蕃威胁的朝廷与趁机要挟朝廷的河北的妥协而解体,但是解决河北问题一直是代宗的计划。而河北则在得到朝廷归还的土地之后逐渐恢复了实力,并在永泰之后走上了割据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