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东 《领导文萃》2012,(5):124-126
一直到中共八大前,中央政治局委员都是男性,没有女性。到了1967年春,政治局委员一部分在"文革"初期被打倒,一部分因"二月逆流"受批判,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机构是中央"文革"碰头会。碰头会虽然由周恩来召集,身为中央"文革"第一副  相似文献   

2.
正周恩来一向温文尔雅,"硬话"很少。一般来说,"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算是周恩来说得很厉害的话。"文革"中,周恩来说过不少硬话。造反派一万多人要冲中南海揪刘少奇,周打电话批评造反派头目说:"你们如要冲进中南海,就是错误的,错误的,错误的。"一连三个"错误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成都破"四旧",有人欲捣毁武侯祠,周恩来说:"谁敢损毁武侯祠,就杀谁的头。"武侯祠遂完好无损。造反派欲冲击  相似文献   

3.
水静 《领导科学》2001,(12):50-51
江西老表是很好客的,主要由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江西籍老干部组成的江西省委领导班子,同样有好客之风."文革"以前,除了三年困难时期之外,中央部委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首次来赣的,省委一定要宴请一次,聊表地主之谊.这差不多已是一种不成文的制度了.  相似文献   

4.
1959年,金庸在香港创立《明报》。“文革”期间,邓小平被流放到江西农村。金庸在《明报》上为邓小平打抱不平,强烈抨击“文革”的不合理,并且不断地支持彭德怀等人,赞扬周恩来倡导的“四个现代化”。由此,他成了林彪、“四人帮”眼中香港的头号“反动文人”。  相似文献   

5.
水新营 《领导文萃》2013,(17):56-58
刘邓手下军政兼优的将才杨勇,1913年生,湖南浏阳人。在解放战争时期,杨勇战功突出,被誉为"刘邓手下军政兼优的将才"。1966年5月,"文革"爆发,杨勇受林彪、江青一伙的诬陷和迫害,被揪斗批判并入狱达6年之久。1972年5月,杨勇重新工作,出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73年6月,杨勇赴新疆工作,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二书记。  相似文献   

6.
正李立三被批判3次过关1930年,李立三(1899-1967年,湖南人)犯了"左"倾冒险错误,就把他调来莫斯科进行检查。在共产国际里批判他,我(口述者,黄药眠)也参加了。李立三初到莫斯科时,曾对东方部领导人说,希望对他保护过关,那就是说要求参加的人少点,小规模地批一下。但共产国际不同意,认为他的错误太严重,必须召集大会公开批判,以教育群众、教育以后的领导者。东方大学的部分  相似文献   

7.
杨明伟 《领导科学》2001,(11):36-38
由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发展到"大跃进"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历史演绎了一场场令人难以捉摸的风云.所幸的是,经过"大跃进"的阵痛,系铃的人出来解铃了 1960年6月18日,毛泽东在上海召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写了一篇名为《十年总结》的文章.在讲到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炼钢铁中出现的"乱子"时,毛泽东讲了这样几句话:看来,错误不可能不犯.如列宁所说,不犯错误的人从来没有.  相似文献   

8.
1946年5月,中共代表团从重庆迁到南京,因工作需要购买了两辆小轿车。一辆是"别克",另一辆是"克莱斯勒"。当年周恩来就经常乘坐这两辆轿车外出。当时周恩来在梅园工作,工作人员戏称这两辆轿车为"梅园轿车"。当年跟随周恩来在梅园工作和生活过的人都与"梅园轿车"有着特殊的情结。国  相似文献   

9.
正林彪事件是非常大的事件,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林彪在历史上一贯支持毛泽东我们都知道,林彪在历史上一贯是支持毛泽东的,特别是在1929年关于江西的红四军发展问题上,关于建军路线的这些讨论中,林彪以一个青年将领的身份公开地批判他的老上级朱德,在朱毛争执中旗帜鲜明地站在毛的这一边,这是历史上林彪对  相似文献   

10.
丁辉 《领导文萃》2013,(11):77-78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关于"大老粗"干部的笑话。说的是1971年,林彪叛逃,摔死在外蒙古,全国掀起批林高潮。上面传达的文件里有一句:"林彪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生产队开批斗会,队长向大家传达说:"这个林彪很坏,走的时候还偷了马克思的一件大衣。"这个故事是否实有,无从考证,在那个"有文化基本上等于有罪过"的特殊时期,基层政权有许多这样的"大老粗"干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在1975     
毛泽东批判“四人帮”1975年春天。邓小平复出工作一年多,就被毛泽东赋予了党政军大权,而且在周恩来的支持下,大张旗鼓地开展整顿,这实在让以江青为首的“文革”势力感到嫉妒、恼怒,甚至恐慌。他们深知由邓小平发起的这一场整顿,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威胁。从邓小平复出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在密切  相似文献   

12.
一顿便饭 我17岁念高中时参加了地下组织"民联", 1949年初即在北京市公安系统工作,1949年10月 入党,直到"文革"。 "文革"中,北京市公安局被打成了"反对毛主 席"的"大特务集团"。眼见好多领导同志莫名其妙 地变成了"蓄谋陷害毛主席"的"反革命分子",我想 不通,于是给毛主席写了封信,谈了对北京市公安  相似文献   

13.
季雨 《决策探索》2004,(7):91-91
“遵义会议”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邓小平是当年的参加者之一。他清楚地记得当年会议在哪个房间里召开,自己坐在什么位置.讨论的什么问题。但“文革”期间,这一历史事实却被林彪、“四人帮”否定,林彪、“四人帮”诬蔑他“篡改历史.硬将自己塞进遵义会议”,“是捞取政治资本”。邓小平的照片也被人从遵义会议纪念馆的墙上取了下来。面对林彪、“四人帮”  相似文献   

14.
林彪事件     
1970年8月18日下午,毛泽东乘坐专列从杭州出发,赴江西庐山出席中共九届二中全会。第二天下午,毛泽东登上庐山。这是他在建国后第三次来到这里。到庐山的头几天,毛泽东心情很轻松,一直在自己的住地看书、休息。8月20日前后,林彪、康生、陈伯达、周恩来等也陆续到达庐山。21日,周恩来写信向毛泽东、林彪报告:"全会议程,原定为:修改宪法、讨论计划和战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历来讲究"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对达官贵人、芸芸众生的称呼是有着不可逾越的明显规定的,一不留神,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在"文革"时期,称呼问题是个令人头疼而又不得不挖空心思对待的问题,称呼不当会被认为丧失立场并有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开 始编纂,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对待 林彪这个人物。首先是林彪能不能列条目上书?经过 反复讨论,我们认为,林彪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 有严重罪行,在历史上也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在我 国军事历史上他毕竟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1983 年2月,经中央批准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民解放军 军事人物名单中列入了林彪的名字,但不是以元帅的 身份对待。因为军衔是军官的光荣称号,1955年经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一些社会问题开始凸显,再加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社会形态"自然更迭论"重新抬头。本文通过对这些错误思潮的分析,引用马列原著对其进行了有力的驳斥,充分论证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并指出了反对这些错误思潮肯定科学的社会发展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裹挟下,政治问题上形成了一股错误社会思潮即政治虚无主义,并且在中国呈现出党外政治虚无主义、党内政治虚无主义、网络政治虚无主义等不同的表现形态,其对公序良俗、政治稳定、社会发展和党内政治生活均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因此,须辨识政治虚无主义的理论依附性、实践空想性、理念欺骗性、政治反动性,对其进行整体性的理论批判。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中陆续分化出一批经营困难、业绩很差的企业,这些上市公司因其保有上市资格,被誉为"壳"公司."壳"公司因其拥有上市资格而成为其他意欲跻身证券市场的企业利用的对象,成为证券市场中一种稀缺的资源,"壳"资源问题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十年浩劫曾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致命打击.近年来,西学在我们的社会又有渐成主流之势,在一些国人的眼中,传统国学文化无疑是"糟粕"、"落后"、"过时"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