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学文先生的批评文章曲解海德格尔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关系,力图把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基础——马克思存在论思想曲解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并力图以唯心主义和存在主义来定位海德格尔学说,以此排斥实践存在论对海德格尔学说的有益吸收,这在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而且董学文先生对存在论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诸多错误,如把存在论归为唯心主义,认为存在论是反认识论的,把存在论与世界观和宇宙观概念相混淆。在对马克思主义解读问题上排斥任何从新的视角上的理论探索,这本身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作为哲学基础,还是以存在论、实践本体论作为哲学基础,这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性质。"实践存在论美学"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作为思想基础,在方法论上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本期导读     
正2011年第4期我们发表了王昌树的《如何准确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思想》,对董学文先生的美学观点提出商榷,本期我们刊发了董学文的回应文章——《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兼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方法》,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作为哲学基础,还是以存在论、实践本体论作为哲学基础,这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性质。"实践存在论美学"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作为思想基础,在方法论上是错误的。"文化创意产业"栏目发表了周熙明的《我国文化建设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文章认为,我国文化建设亟需解决对文化极其功能的狭隘的表象的理解,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至今根深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我国学术界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论争包括三大主题:人性论、异化理论、人道主义理论;这场论争为文学主体性观点的提出作了必要的理论铺垫,是文学主体性观点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基础;文学主体性理论接续和延伸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讨论并将讨论引向了深入和系统,利用和整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资源并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基调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在具有马克思主义基调的同时夸大了精神主体的作用并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实践存在论”是近年出现在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本体观。这种本体观曲解和泛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并将其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相等同,由此组合成“实践存在论”。“实践存在论美学”建立在“实践本体论”或“主体性实践哲学”基础上,与西方“实践派”理论和国内“实践美学”有着内在关联,其本质在于以西方存在主义存在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及其历史观。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具体成果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突破,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6.
“实践存在论”是近年出现在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本体观。这种本体观曲解和泛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并将其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相等同,由此组合成“实践存在论”。“实践存在论美学”建立在“实践本体论”或“主体性实践哲学”基础上,与西方“实践派”理论和国内“实践美学”有着内在关联,其本质在于以西方存在主义存在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及其历史观。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具体成果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突破,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7.
"实践存在论美学"没有把"实践美学"推向前进。"实践存在论美学"借助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论,把本体论存在论化,把马克思人道主义化,并回到了人性论和人本主义的历史观。"实践存在论美学"力图超越传统本体论,实际上陷入更深的形而上学。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是它在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时发生错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仍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作指导。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围绕着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论争引起了学界的热议。作为一直关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动态的学术阵地,本期我们特别组织了一组文章来呼应这场论争。在《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访谈》一文中,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者朱立元先生就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过程及这场论争的相关问题作了简要的回顾与总结,并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特别是实践美学的发展作了前瞻性的展望。其他四篇文章则是几位青年学人对此次论争及其衍生出的理论问题的一种纯学术的思考和表达,其中有对此次论争本身的关注和反思,有对继承前人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的探索,也有对海德格尔思想的阐发和对实践存在论自身的理论基础的说明。我们希望,这些争鸣有益于促进学界对实践存在论美学本身以及这场论争的认识,我们也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包括实践存在论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讨论与研究中来,共同推动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寻找生态美学观的存在论根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中国美学寻求突破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超越认识论,走向存在论。生态美学应当也不例外。生态美学(不是作为学科,而是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在面对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是以追求两者的和谐、协调为最高最终目标的。所以,生态美学观寻找存在论的哲学基础,是必然的。这方面,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特别是后期的存在论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唯物史观本身就包含着存在论维度。在马克思那里,实践与存在不是对立的,而是完全统一的。我们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为基础,批判地借鉴吸收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一些有价值的因素,阐发马克思没有来得及充分展开的存在论思想的内涵,使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实践观得到充分的展开和丰富,作为一种探索和尝试,这不但不会导致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或者把马克思主义海德格尔化,相反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固有的存在论维度的恢复和展开。  相似文献   

10.
实践存在论美学于20世纪90年代从实践美学发展而来.实践美学以本体论为基础,挑战长期占正统地位的认识论美学,主张艺术审美的独特性,但却造成所谓的"本体论之误".为应对批评,实践美学借鉴和吸收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最终形成了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把生存意义的实践提升到本体意义的高度,又把本体扩展为"源域",但其实并未真正走出本质主义,还将属人的实践曲解为最高和最终的范畴.同时它还面临着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联结在一起的难题,它对前者的引用和理解是后现代解构式的阐释,因而无法达到借助其夯实自己基础的目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关键问题,在于它始终把某个特定观念当成"第一原理",再据以探讨美和艺术,而不顾及鲜活的艺术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