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报酬在我国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虽然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波动方向,但总体上是下降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显现出了U型变化趋势。对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已有的解释主要从制度和结构变迁的角度进行分析,忽视了要素收入份额变动背后蕴含的技术进步含义。立足于新古典要素分配理论,从技术进步路径和要素替代弹性的角度对我国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正处于技术进步路径由资本偏向型向人力资本偏向型变迁的关键时期,且劳动要素份额长期可能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模型考察劳动收入份额变化与技术进步偏向性关系,模型显示:(1)劳动收入份额与技术进步作用表现出双向性,技术进步偏向性和要素组合模式决定要素收入分配结构,而技术进步偏向性更是通过要素产出弹性强化对收入分配结构作用,即纯技术进步偏向性对要素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影响有限,而且技术进步偏向性与要素收入呈现相依性和非线性共变特征。(2)劳动收入份额对技术进步偏向性方向的影响并非固定,而是存在临界效应,当劳动收入占比达到这一临界时,企业对技术进步偏向性选择无差异。若劳动收入占比小于或大于这一临界值时,企业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选择将向两个相反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利用内生增长模型,厘清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技能溢价与要素收入分配的逻辑关系,并运用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技能溢价由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决定,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提高,技能溢价上升;技能溢价与要素收入分配的关系受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影响,且因两类要素替代关系的不同,其影响方向也不同;中国的技术进步表现为资本偏向和技能偏向,且两类要素的替代关系不同,提高技能溢价,造成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恶化要素收入分配。因此,应继续推动技术创新,改善两类要素的关系,引导偏向型技术进步方向,有效发挥技能溢价对要素收入分配的作用,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技术进步的偏向性是影响收入分配份额的重要原因,但鲜有文献研究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因素。利用1993—2012年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使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估算了各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要素价格扭曲对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呈现出显著的资本偏向性,而要素市场的价格扭曲对技术进步方向有显著作用;其中,劳动力价格扭曲会致使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同样,资本价格扭曲则会致使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力。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能否借助于技术进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尤为关键。然而,理论前沿普遍关注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而忽视技术进步正非对称影响要素生产率改变要素结构和全要素生产率。现以中等收入阶段工业行业为依托,估计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方向及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正朝不断偏向于资本方向发展,中等收入阶段技术进步偏向性不断强化,资本密集型要素配置结构与技术进步方向相适配共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其中要素配置结构、技术模仿和行政管制会通过技术进步方向作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为此,一国在引进新技术或进行技术创新时应重视技术与要素结构的匹配性,并为其提供相匹配的要素条件保证技术引进发挥效率。  相似文献   

6.
在考察外资进入规模、行业构成的基础上,分析外资对中国要素分配格局和制造业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从三次产业层面来看,外资主要提高了第二产业的相对需求;在第二产业内部,外资主要促进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这两方面的变化均会导致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产值相对上升,进而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另外,制造业扩张和FDI增加具有双向因果关系:FDI对制造业产值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制造业产值对FDI也有促进作用,但是作用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7.
要素合理配置不仅能够提高要素效率,还能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测度城市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和要素再配置效率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技术进步偏向对城市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技术进步表现出资本偏向型的特征,无论是城市的技术进步还是城市要素配置效率均存在空间相关性;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会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而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则会导致要素配置效率的损失;技术进步偏向对城市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还会受城市初始发展水平的影响;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会显著提高富裕城市的要素配置效率,而对贫困城市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小。据此,建议城市在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的过程中应根据自身要素禀赋,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进而形成技术进步与要素效率提升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对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工业行业的分解可以发现,产业结构变动是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之一。同时,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和国有垄断力量下降会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分段回归表明,贸易模式的转变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因。进出口高度相关的珠三角加工贸易时代,进口渗透率促进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出口型加工贸易的长三角时代,进口渗透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同时下降,这是企业降低原料和劳动成本的结果。因此,进口渗透率在不同阶段作用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9.
从一个新的视角解释人力资本积累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通过理论分析表明,由于技能—资本的互补效应,人力资本积累会提升资本产出比,在资本和劳动互为替代的情形下,资本产出比的提升将恶化劳动收入份额.利用1995-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经验研究,确认了人力资本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抑制效应和资本产出比的中介传导作用.导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还包括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国企改制,而第三产业比例的提升和FDI的进入有利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  相似文献   

10.
将资本、劳动和能源作为投入要素,通过构造包含有生产要素三次产业投入结构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三次产业中的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对产业间的要素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从弹性系数比较来看,第三产业的要素产出效率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大于资本和能源的产出弹性系数;从要素投入方向看,在要素总量既定的条件下,要素在三次产业间的重新配置具有增长效应,第三产业资本增长份额来源于第二产业,劳动、能源投入份额全部来源于第一产业有利于实现产出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全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研究。指出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价值在于它能够通过一个简单的一维数据说明经济增长的效率,但当经济增长中出现结构性问题时,全要素生产率概念无法对现实经济问题给出有价值的指引。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回到单要素生产率,通过研究单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规律说明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就收入因素与人口因素关系模型的构建作了探讨,找到了GDP与总人口的无约束的二阶二次多项式分布滞后正负反馈模型.从模型的各项综合评价指标看,无论是GDP关于总人口的正反馈模型,还是其负反馈模型,均是与预测效果拟合相当良好的经济计量模型.  相似文献   

13.
数字式功率因数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测量功率因 数的方法,介绍了它的测量电路,此测量电路可直接得到正比于功率因数的电压值,然后通过ADC变换,直接得到功率因数值。  相似文献   

14.
文章拟运用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面子理论及国外关于话语修正的理论成果作指导,立足于国内已有的研究现实,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围绕内容修正、恰当修正、错误修正和重新措辞修正四种会话自我修正类型,通过实例分析来探讨在社会交往中,面子这种隐性因素对会话自我修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我国正处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以及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提振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分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应从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两个维度展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全要素生产率与我国进行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呈现出很强的相关性,且1993年前和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在于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我国应从治理过剩产能、破解城乡二元化结构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入手,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城市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角色。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使城市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城市更新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明与现实发展、存量财富与增量财富、社会各阶层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围绕我国目前城市更新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从机制因素和文化因素的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主张从公众参与、健全评估机构、推进官员问责制和增强文化意识等方面着手,促进城市更新的健康发展,实现城市治理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8.
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很多,其中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成功与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外语教学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和重视.探讨了几个主要的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及作用,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情感因素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9.
要素配置扭曲被认为是抑制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中背后的机制还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包含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两部门模型可就劳动力配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模型的分析结构表明,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间的配置扭曲会抑制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并阻碍经济从农业向非农业的转型,同时通过这一作用机制也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了检验这一机制,基于1985—2015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使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间的劳动力配置扭曲确实抑制了经济由农业向非农业转型,并通过这一中介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考虑了变量的度量方式和解释变量的内生性之后,该研究结论依然是成立。  相似文献   

20.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给俄罗斯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宗教文化的分析和它在俄罗斯文学中的体现,揭示宗教文化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说明宗教是俄罗斯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