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海洋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夏文明灿烂辉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的海洋文化因而具备深厚的历史底蕴.从海洋文化的自然地理、宗教神话、言语表征和历史事件等维度回溯当代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对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而伦理,从“伦理”而结构,这是当代中国宗教研究范式的三段式演进。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应当把宗教置于国家与社会的架构之中,是宗教的社会学研究与社会学的宗教研究的结合。传统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为世俗权力与精神权利的模糊界限与紧张关系,具体表现为中国古代的公共崇拜与私人信仰的彼此渗透。为此,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首先是要研究宗教所镶嵌在其中的社会关系和政教关系,以能深入中国宗教、信仰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3.
民族民间宗教及其文化生态嵌入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场域之中,既有基于民族民间社会演化传承的信仰形态,也包括“五大宗教”民族化和民间化形成的信仰形态。明代云南民族民间宗教文化重构中有国家力量与社会情境的影响,形成了“国家—社会—民间”三者互动嵌构的动态过程。官方宗教民间化与民间宗教官方化,是解读宗教文化生态的两条主线,从中亦可折射明代云南地方社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思想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是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渗透在毛泽东思想之中的是其无处不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因此,科学分析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正确了解、认识毛泽东思想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5.
菲律宾是亚洲地区最早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国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心之一。从1565年到1946年的381年中,菲律宾经历了西班牙和美国的长期殖民统治,这两个国家的文化得以在菲律宾传播。经过长期的发展与融合。西班牙和美国文化极大地影响了菲律宾的本土文化,并深深植根于菲律宾人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之中。  相似文献   

6.
将维吾尔谚语作为观察视点,剖析维吾尔传统文化对妇女的价值判断与地位确认。维吾尔传统文化中的妇女观植根于本民族的历史土壤,是维吾尔封建宗法社会和宗教意识的产物,它集中表现为男尊女卑、轻视妇女的价值观和束缚妇女的宗教礼法。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文化在5000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思想精华,是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提供了智力支持,给人们提供了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与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植根于有5 000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它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思想精华,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因而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简单地把宗教视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不能解释宗教的曾经和正在国家的经济、政治 ,文化生活中所发生重大和深远影响的宗教与国家世俗政治的分离 ,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超越世俗政治、正如它不能超越世俗生活一样。世俗政治与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在目前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都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9.
一个自称是农村儿子的徐复观,他是从热爱乡土进而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爱国主义者.他对现实充满忧患意识,认为只有推行民主政治才能救中国.但他反对直接引进西方民主制度,而主张通过批判承传,把儒家精神与民主政体融合为一,即将中国的民主改革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我们可以从他的政论文章和大量著述中看出其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0.
道教作为中华大地土生土长的宗教,深深的植根于传统中华文化之中,对于古代中国文明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道教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作用,与其深厚的的民族特色是密不可分的,并且通过道教独特的科仪作为媒介对广大教徒以及信教群众产生深刻的影响。斋醮作为道教科仪的主体与核心,以其独特的方式与宗教形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宗教需求、增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在强化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人生境界、深化社会等级观念、宣扬长生不老的宗教信念等方面,对人们的思想教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间权威与国家权威的相对分离在古代和现代中国法制上均有体现。此种现象深刻植根于社会与国家的相对分离之中,而所谓的“第三域”也是社会与国家之间分离、互动的产物。在当代中国,社会与国家之问的相对分离之必要迫切要求市民社会的生成和壮大。上述命题和事实向人们展示了丰富的习惯法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整体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寄身于民族文化之中。一个民族的文化孕育了它的法和法的精神,法和法的精神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因此法的精神主要应当从其文化中去发现或寻找并获得理解。当代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之中,其文化尚未充分整合并定型,真正现代意义的民族文化也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13.
宗教文化在安抚人心、稳定社会、促进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社会主义发展对宗教的要求,也是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进一步推动宗教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发挥宗教文化对人的道德导向与心理康复作用,推动宗教文化参与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宗教文化对社会共同理想和政治共识的促进,是宗教在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文化”命题,曾对宗教研究起到了解放思想的巨大历史作用,也开拓了宗教研究的广阔视域,对扭转进而深化对宗教的理性态度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宗教研究的深化,该命题自身的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将宗教研究的泛文化化倾向,从而导致对宗教自身的超越维度的遮蔽,削弱了作为一种文化样态的宗教特性的澄明.由此,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仍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事实上,在狭义的文化视域下,人类文化样态植根于宗教之土壤;而从宽泛文化视角看,宗教则显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二者协同渗透、功能互补,宗教在与世俗文化样式互照中展现自身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桃源"是中国历代文人的一个共同情结,它经历了一个萌芽、定型、衍化、固化的过程,并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无数文人的精神追求,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为不同思想倾向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国家的关系是宗教问题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宗教观的核心。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国情具有"五性"的特点;宗教问题关系到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新中国的各种宗教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尊重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一律平等;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必须在法律政策范围内活动;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的渗透;宗教应辅助社会进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和谐。上述观点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国家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毛泽东文艺思想理论与中外文化具有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它的产生跟中外文化具有渊源关系。而对中外文化的态度又始终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关注中心。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于正确面对中外文化提出许多精辟的观点,对于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艺具有历久不衰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化是由我们党领导和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一种民族新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优秀代表,集中反映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精神风貌和心理品格。经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九十多年的风雨洗礼,红色文化呈现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特征,即政治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统一。这些基本特征是我们在时代高起点上重新审视和更好传扬红色文化的根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19.
西方宗教理论下中国宗教研究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努力使用西方观念、理论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与信仰,于是在理解中国宗教方面就无法避免地出现了各种问题和困扰。首先是宗教研究的基本词汇和概念问题。中国学者不仅接受了"宗教"等西学词汇和概念,而且在以西方的"宗教"视角来分析中国社会时,竭力靠近西方人对宗教的界定。其次是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基本上都是以西方宗教价值观来看待和评价宗教在中国之存在,很多自远古以来形成的中国人世界观和共享性精神遗产都无法进入学术讨论的范畴之中,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中国宗教的主体性解释难以确立、中国宗教研究理论难有突破。因此,摆脱对西方理论的过于依赖已成为中国宗教研究必须突破的瓶颈。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美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所处的时代是蔡元培美学思想产生的现实土壤。国家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如何救国家于危亡之中,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尽相同的方法。蔡元培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用宗教思想来拯救国民和国家的思想,并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思想,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造成完全人格。这一思想的提出有力地打击了宗教封建势力,促进了中国科学、民主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