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赫索格》突出体现了索尔·贝娄作品对人性的拷问和对自我的一贯探求。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个疯癫和理性的合体,他不断地与“非我”产生冲突,但又渴望融合入社会,最终重新认识并超越了自我,完成了自我拯救的历程。《赫索格》对知识分子及其所处的社会境遇的关注,折射出贝娄通过小说创作对人性拷问,表明了作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口没遮拦的人》为197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集中反映了小说家对犹太族群和美国主流社会关系的思考。贝娄在小说中借"口没遮拦"的叙事人肖穆特之口,对比并深入分析了三位犹太裔美国人努力实现"美国化"的方式和结果,展示了"美国化"的尴尬,进而揭示出美国主流与边缘社会之间存在的鸿沟。小说中主人公对自我进行了反思,贝娄更是对"美国平等"提出了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对于个人、族群乃至整个美国社会来说都具有深刻的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索尔·贝娄的犹太身份和美国生活的双重背景使得他的作品兼具浓郁的犹太性和美国味。在他6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的犹太性逐渐减少,而美国味逐渐增强。对索尔·贝娄三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中主人公进行分析,探索他写作中的犹太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表现了贝娄的跨文化写作特性和世界作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索尔·贝娄创作的小说表现出了多种文化背景。通过分析索尔·贝娄的生活经历,不难发现他的创作思路与犹太文化、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贝娄小说的文化源头。探讨与研究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的同时,也尝试探究其小说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5.
索尔·贝娄创作的小说表现出了多种文化背景。通过分析索尔·贝娄的生活经历,不难发现他的创作思路与犹太文化、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贝娄小说的文化源头。探讨与研究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的同时,也尝试探究其小说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6.
自我·故我·他人——谈索尔·贝娄的人物塑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索尔·贝娄以“对人类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种理解和分析在人物塑造上则表现为对人的完整认识和对人性的深刻分析。在他的作品中,贝娄将人物的自我作为叙述的中心,在自我、故我与他人的对立统一中塑造自我。本文结合当代哲学的相关理论具体探讨贝娄的人物塑造,和其表现出的对人的本质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美国文坛上,索尔·贝娄是一个特例,那就是他在创作中对知识分子的生存的深切关注.他的几部重要作品,包括他最后的<拉维尔斯坦>,都无一例外地将探寻和审视的目光投向了大学的教授们,而索尔·贝娄所塑造的这几位大学教授,却为我们管窥当代美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本质变迁提供了最好的样本.从某种意义上说,索尔·贝娄以文学创作,印证了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中所作的历史分析.  相似文献   

8.
存在主义是贝娄创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首先来自贝娄对他那个时代现实的深邃洞察和冷峻思索 ,是对那一“存在主义窘境”的艺术反映。其次 ,它是贝娄接受了某些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影响的结果。最后 ,犹太文化中特定的历史境遇、悖论特征、精神探寻意识等则是形成这一思想的潜在要素。  相似文献   

9.
以新历史主义为理论导向,致力于全新解读贝娄的杰作——《洪堡的礼物》。贝娄对大众迷恋物质的描绘以及他对艺术和现代艺术家命运的关注使他与新历史主义的"文本的历史性"不谋而合。这表明贝娄的文本一方面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情境的产物,另一方面,作为历史话语的功能性组成部分,贝娄的文本还在建构现实,唤醒美国大众意识上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于抒情诗中诗人的“自我”问题,已经发表了很多值得重视的意见。不过我总是认为,如果只是抽象地讨论诗究竟应当表现的是“大我”还是“小我”这样的问题,恐怕一时是不容易得出一个公认的标准结论来的。因为每一个诗人都在走着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生活道路和艺术道路,任何人也无法规范出一种亘古不变的诗歌创作模式。与其进行马拉松式的争论,不如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来加以研究,从中探讨诗人的“自我”是怎样体现在他的创作中的?怎样地影响着和决定着他创作的基调的?它是一种凝固不变的存在吗?作这样的研究和分析,就可以把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使  相似文献   

11.
托尔斯泰创作思想的核心张力可归结为自然主义和道德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其创作思想由早期的自然主义占主导地位,到后来的自然主义与道德主义两者并重,再到后来的道德主义占绝对优势。这一嬗变影响了其对长篇小说结构形式的选择,这便是由多线索结构的《战争与和平》到双线索结构的《安娜.卡列尼娜》,再到单线索结构的《复活》;同时,人物性格的塑造也存在一由复杂到简单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富价值的课题是揭示"球形天才"的创造之谜.本文从思维方式角度切入,突破了前人的"泛神论"问题上达成的"共识",认为"泛神论"是一种原逻辑思维,是郭沫若创造性思维运思方式的生长点,并从创造学的角度分析了郭沫若的创造性特征.以期为郭沫若研究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徐悲鸿美术思想、美学观点、教育方法的分析,以及对他所倡导的现实主义绘画原则和创造性思维的理解,进一步阐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美术教学中对技能培养、素质培养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中的创造性思维,是柴科夫斯基把内心精神转化为具体音响形态的最重要的运作轴心。本文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在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皮蓝德娄作为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其戏剧理论和创作实践与象征主义戏剧理论主张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主要体现在其"幻想"的创作思维模式、对"假面"理论的阐释和运用中。同时,其"形象→意念"的创作思路对象征主义戏剧处理"意义和形象"之间关系时的困境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郭沫若研究中最迫切的课题是揭示郭沫若这一“球型天才”的创造之谜。郭沫若的价值在于他的创造。“泛神论”与其说是郭沫若的哲学思想 ,不如说是他的诗性思维方式。原逻辑思维是郭沫若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生长点 ,“返祖”意识与当代意识构成郭沫若创造性思维体系中“叩其两端”的运思方式。从创造学的角度对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分析 ,它呈现出整体性、运动性、开放性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为例,从剧作家的反英雄创作思想、边缘到中心转换的艺术手法和对存在的哲学思考三个方面人手,探讨作者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伍尔夫文学对女性话语权的嫁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先驱。本文分析了伍尔夫如何在生活和文学中争取更多的女性话语权,以及伍尔夫以小说为代表所进行的女性话语权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9.
徐(讠于)小说表现了他由一个人道主义者转变为自由主义者的创作轨迹,记录了作家对人性、爱情、宇宙、宗教、生命等的哲理思索,同时也表现了徐(讠于)在美好理想与悲观现实,善与恶、美与丑之间无法选择,最后走向虚无、走向上帝的感情历程.徐(讠于)的大部分小说是一种阐发哲理的"玄思小说",是现代人的"灵魂之舞".  相似文献   

20.
从研究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入手,分析了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探讨了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以“电法勘探”课程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为例,对开放式实验实施的具体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开放式实验完成的方法、内容与相关事项,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效果,解决开放式实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提出了只有提高本科实验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收到提高学生动手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效果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