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曾盛行所谓“教育投资论”,对日本经济和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探讨这一理论在日本经济与教育中的作用,将是有意义的。 一 “教育投资论”一词,是1961年前后在日本开始使用的。它把教育支出看作是“人力资本的最大投资”和取得“将来收入的投资”,也就是把人看作资源,把教育视为发展经济的  相似文献   

2.
冯碧莹  宣朝庆 《社会》2023,(4):40-71
“具身化”是近年来身体研究的重要议题,它以超越身心二元论为立论前提,但在推理方向上却又难以消解二元论的痕迹,因而构成该理论的一种内在困境。本文借助汉儒“通国身”思想深入发掘本土“身心一体”观念中的身体理论资源,可以拓宽该理论的发展空间。其中,“通国身”蕴含着“治身”与“治国”之间相通的义理,具有以下两点重要参考价值:就突破理论困境而言,中国文化将“身”作为一个生命体验式的交感系统,能够进一步消解二元论中原本具有的身心界限以及心相对于身的优先性;就开拓本土研究而言,生物—社会融合的本土身体观构成了理解中国社会的基底,它能够从生物演化与社会存在的角度考察生物性的“人”与社会性的“人”,以此丰富“社会”的基本理解方式,是一种扩展社会学传统界限的重要资源,值得被重新发掘。  相似文献   

3.
“意境”的用法在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与建构当中不断调整:王国维用“意境”概念强调文艺应该注重真情实感,而不是辞藻、形式;宗白华则把意境泛化为与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相异的“审美境界”;李泽厚把意境理解为形象与情感在更高层面上的统一,是“最高度的和谐”的美.20世纪80年代以后,“民族性”成为意境理论建构中的一面旗帜,但实际上却使“意境”的内涵不断膨胀.放弃“意境”理论的宏大建构,回归“意境”一词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4.
具有公共性质的自卑心理态势已成为当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瓶颈问题。35年前的“个体自卑”促成了改革开放,现在改革开放又造成了“公共自卑”。这种自卑心理上的螺旋式运行是否是社会的一种常态,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现实是,一方面是人际之间的交往、沟通、理解和支持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则是“私性”的认同、私欲的膨胀、私利的猖獗,进而导致了世风日下甚至人心迷乱。对国家来说,“公共自卑”是“国家意识”的一种毒瘤。既然是毒瘤,其内部就势必蕴涵有一种特别和特殊的势能。用好了,可以把“反能量”转化为“正能量”;用不好,则容易把“正能量”转变为“反能量”。十八大报告的“自信说”不仅提出“公共自卑”管理的“公共自信”的方向、方面和方法的思路,而且还提供了一个克服“公共自卑”的心理学上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贯穿着一个精髓 ,这就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把实事求是列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我们党的传统 ,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蕴 ,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是中华民族求真务实精神的传统美德 ;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和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的党性原则。一我们把实事求是表述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6.
近半个世纪以来,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在西方的历史命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由马克思在世时的“缄默抵制”和马克思逝世后20余年的“非难”与“攻击”,转向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重新研究”,乃至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沟通——融合”。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某些学者——不管是采取褒扬、还是采取贬责态度的——在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沟通一融合”中,一般都是以“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研究”马克思思想为旗号的,并在很大程度上自诩为“发展”了马克思思想。然而,这种所谓的“发展”究竟是把马克思理论推向前进,还是扼杀了马克思理论的生命力?这需要我们作出冷静的思考。一、西方学者“重新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两个阶段纵观近50年来西方经济思想史,人们不难发现,西方学者“重新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沟通”乃至“融合”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思潮,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危机为契机的;当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危机只是西方现实经济危机的结果。一般地说,同起始于  相似文献   

7.
江雪莲 《探求》2002,(1):12-15
“七一”讲话作为建党80周年的重要文献 ,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坚持理论创新而形成的科学体系。“七一”讲话在理论上的新发展、新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 ,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 ;第二 ,提出了“三个代表”的科学理论体系 ,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为“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创新”的思想 ,创造性地提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学说 ;第三 ,对党建学说做了新的发展 ,提出发展党的群众基础、判断先进性和吸收党员的标准 ;第四 ,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当代社会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8.
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多次表达关于“链条──环节”的思想,即关于全部政治生活就是一条无穷无尽的链条,必须在特定时机抓住链条上的特殊环节以掌握整个链条,并切实准备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理论。本文试图对列宁“链条──环节”论的提出和发展、哲学内涵和现实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一、列宁“链条──环节”论的提出和发展 把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转变成革命实践是列宁面临的时代主题,与此紧密联系,列宁提出并具体运用了“链条──环节”论。从理论上讲,“链条──环节”论是列宁提出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以及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读到《社会》1985年第三期刊载的王建胜的《“关系网”正名》一文(以下简称“王文”),有些不同的见解。“王文”中引用了马克思关于人类本质的论述,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说,这就是王文所理解的“关系网”一词的理论根据。以此出发,王文把“关系网”同“社会关系总和”相混淆,把二者等同起来,因此又产生出“关系网”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产物,以及“关系网”永恒存在的必要性等等观点。但是,我认为,作为人的社会本质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与我们目前所说的“关系网”是有根本区别的。第一,“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全人类性和抽象性,“关系网”则具有地域性、个别性和具体性。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类本质的错误看法以后,提出了人类的本质,即“人  相似文献   

10.
索绪尔“符号任意性原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号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中心内容,对于这一点,学术界正在获得越来越高的共识。然而人们忽视或误解这一原则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少学者关注于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这当然是抓住了索绪尔语言学思想的主要特色,但如果把这一区分当做其语言学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忽视符号任意性原则在其语言学理论中的地位,显然是不合适的。另外,还有的学者把符号任意性原则等同于传统语言学上的约定主义①,从而忽视了这一原则的创新意图。如果说,把语言和言语的区分看作索绪尔语言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想法还只是不合适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11.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马尔库塞关于发达工业社会的“单面性”的基本论述。作者认为这一理论的提出,旨在揭露、批判当代资本主义采用新形式对人加强奴役与压抑,具有积极意义。但他站在弗洛伊德主义立场上,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龟缩成人性的压抑与反压抑的矛盾,并把“单面性”看成是超社会制度的。第二部分分析了马尔库塞关于社会“单面性”根源的理论。认为其中提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值得研究的新现象,所论不乏合理因素,具有现实感,但其基本结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相悖。第三部分论述了马尔库塞关于“单面社会”革命前景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然而,自“趋同”思想于40年代产生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极力用“趋同论”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从6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学者从不同方面论证补充、发展了“趋同论”,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趋同论”。“趋同论”的流派很多,而且彼此互有差异。英国肯特大学学者库马在《社会的巨变:从工业社会迈向后工业社会》一书中,把“趋同论”划分为三大类七个派别:(1)所有社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世界历史性个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世界历史性个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曲萌马克思“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思想,内涵着对“个人”的科学把握,即把个人看作是由“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马恩选集》第1卷,第40页)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  相似文献   

14.
郑志红 《探求》2002,(Z1):96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指出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在实现“三个代表”的过程中各有其特殊的功能 ,但它们又相互制约、互为条件 ,作为一个统一整体 ,共同对“三个代表”的实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决定了理论创新是实现“三个代表”的思想前提“理论创新”是实现“三个代表”的思想先导。“理论创新”对于“三个代表”的这种先导作用通过“先进文化”来实现 ,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是通过“理论创新”得到…  相似文献   

15.
曹鉴燎 《探求》2001,(5):27-28
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纲领性文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学习、贯彻“七一”讲话的关键,就是要全面理解、领会“三个代表”的思想,全面贯彻、实践“三个代表”的精神,充分发挥理论创新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积极推进“一 路三区”战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  相似文献   

16.
白朝阳  张伟 《东西南北》2012,(22):46-48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姚明拒食鱼翅的这则公益广告为人们所熟知。“拒食鱼翅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不久前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组织”概念的定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1 0年来 ,社会组织成了严肃理论研究的客体。“组织社会学”和“组织理论”教程获得了教学学科的地位。因为它们还是处于形成阶段的“年轻”学科 ,对各个组成部分和层次的研究还不平衡。尽管目前对组织经验的描述相当充分 ,但研究这种现象的方法论基础、关于组织实质的理论原理却存在一系列矛盾 ,需要进一步论证。本文讨论的对象是社会组织的实质和特点问题。把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系统理解有两种形式 :(1 )把有共同目标的人群理解为组织 ;(2 )把某种社会技术系统理解为社会组织。这两种解释都有缺点 ,彼此也不协调。许多作者对组织作出了完…  相似文献   

18.
张先贤 《探求》2000,(5):62-63
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新年讲话中指出: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五十岁生日。这是中国人民胜利的节日,也是中国发展的历史标志。”这里,他把“新中国成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看作是中国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这是很科学的提法。但是,至今在一些报刊文章和领导人讲话中,经常出现把“新中国成立50周年”简化为“建国50周年”,把“新中国成立以后”简化为“建国后”等提法,这种提法把“新中国成立”和“建国”当成同一概念,笔者认为在理论上这是错误的。 一、“建国”概念有两种不同涵义 …  相似文献   

19.
林树森 《探求》2003,(6):4-10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党全国人民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广州应该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走在全国和全省的前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最富于实践品格的理论,只有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相结合,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才能实现理论的价值。因此,要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20.
刘殿臣 《社科纵横》2009,24(2):11-12
“一个中心”和“和谐社会”一脉相承:在“一个中心”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现象,“和谐社会”理论应运而生。“一个中心”和“和谐社会”相辅相成:经济建设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建设和谐社会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