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9年2月14日,西方情人节,台湾电影<海角七号>正式在大陆各大影院公映.在过去的一年.<海角七号>--这部被引申为象征着台湾人拼搏与奋斗的电影,成为了台湾电影进入21世纪的标志性符号.或许是水土不服,电影中贯穿的日本元素,却在大陆遭遇了观感上的视觉冲突,大陆民众难以理解何以"日本"会让剧中的台湾人迷恋与陶醉?  相似文献   

2.
1992年,台湾老作家叶石涛在《自立晚报》上发表了两篇引人注目的文章,一篇叫《谈退休生活与白色恐怖》,另一篇叫化总是听到老调》。文章的题日迥然不同,但却贯穿着同一意图,那就是否认“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环”,为他的“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台湾文学”论张目。他毫无掩饰地说:“不要常说台湾人是附属于中国人里面,我们台湾人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学”,“我们台湾人一定要建立一个独立于日本、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台湾人的文学,让台湾文学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占一席之地,建立一个可以代表台湾人民、代表这块土地的台湾…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3,(9):71-75
话语批评是一门关于话语的整合性社会科学,它关注话语所体现的差异与不平等。族群语言身份是一个涵盖语言特征与族群特征的复杂概念。话语批评的基本信条是"你说什么样的话就是什么样的人"。话语批评关注边缘话语,终极的目标在于关注边缘话语所代表的边缘社会、边缘人群与边缘文化。本文以台湾文学中的"乡土论战",《1895》、《海角七号》两部电影为例,分析了台湾话语与文化性格中所隐含的种种忧郁与情结。  相似文献   

4.
台湾大选以来 ,曾在《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0 0周年之际 ,跑到日本表示“将台湾割给日本是中国人的大不幸 ,是台湾人的大幸”① 、“幸亏把台湾割让给日本”② 的中华民族败类吕秀莲 ,屡屡向媒体发表谈话 ,她编造谎言、颠倒是非、混淆视听 ,极力企图把宝岛从祖国大家庭中永远分割出去 ,其罪恶行径是对历史史实和国际法的根本违反 ,是绝对不能得逞的。(一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地理因素看。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76条第一款对大陆架所下的定义规定 :“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下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 ,扩…  相似文献   

5.
《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给陈水扁及其民进党划下了红线。胡连会、胡宋会、胡郁会所形成的冲击波更是直冲民进党的后院。向台湾农民送出水果零关税登陆、向台湾旅游业送去开放大陆旅客赴台旅游、向台湾工商界送去客货运包机、比照大陆学生收费标准收取台湾学生学杂费、准备向所有台湾人送去熊猫等一连串大礼,  相似文献   

6.
中元节饱含着中国祭祖与鬼信仰文化的传统,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了中国文化真善美的本质特征。张燕玲的散文作品《此岸,彼岸》将台湾中元节倾城倾家、非凡热闹的祭祀场景与台湾大陆老兵苦海无涯的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描绘,穿过深蕴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台湾中元节,展示出台湾人与台湾大陆老兵深层的文化乡愁以及作者深广的文化乡愁创作情怀、对生命哲学关怀的创作精神和对文学真、善、美的创作追求,《此岸,彼岸》由此获得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更正     
正本刊2011年第6期《论华文文学中的"回归"写作》(作者李诠林)一文中,"台湾客家人作家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横跨台湾被日本占领的五十多年历史。文章从历史主题进入作品,分析了客家人面对历史所表现出来的担当勇气与责任感,进而提炼出客家人品性:隐忍与坚韧。"此处遗漏注释:"李石勇、骆智冕:《浅谈历史的担当意识与人性的  相似文献   

8.
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侵占台湾。《马关条约》是不平等条约,日本窃取台湾是非正义的。中国人民从未放弃收复失地。通过《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美国、英国承认台湾为中国失地并支持中国从日本手中收复台湾。1945年10月,台湾光复,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是在践行《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具有强烈的正义性与合法性。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台湾省实行有效治理。因中国内战导致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美国为干涉中国内政,借《旧金山和约》,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旧金山和约》改变不了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历史事实与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殖民统治台湾20多年后,《台湾民报》作为反抗日本文化“同化”而在当时台湾仅存的中文报刊。它宣扬中国文化,支持祖国大陆民族革命,声援大陆的抗日战争,17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民族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尝云 ,谭嗣同的《仁学》 ,曾“题曰‘台湾人所著书’ ,盖中多讥切清廷 ,假台人抒愤也。”( 1 ) 我认为 ,谭氏这种“假台人抒愤”的作法 ,是与他深沉的台湾情结分不开的。而形成这种台湾情结的原因 ,既有家庭的 ,即他亲爱的哥哥谭嗣襄不幸客死台湾 ;又有国家的 ,即甲午战争中国失败 ,台湾被割让给日本。这两件事都给他以极为深刻的刺激 ,所以不仅将其写作的《仁学》题为“台湾人所著书” ,而且从方法论上为写作《仁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启发。一谭嗣同的仲兄谭嗣襄 (1 857- 1 889) ,长嗣同8岁 ,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有为…  相似文献   

11.
1945年后,美国军事占领琉球、钓鱼岛,依据《旧金山和约》,单独对琉球实行托管,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权益。退据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对美国准备将琉球交给日本管辖,未敢公开抗议。1970年,围绕东海大陆架的划界及石油勘探、钓鱼岛主权争端,蒋介石政权与美国、日本发生争执,动员台湾民众,反对美日的私相授受,维护钓鱼岛的主权和实际使用权,引发了全球华人的保钓运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岛内“台独”势力日益猖獗,他们一方面重新“诠释”了台湾区域文化,声称“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不同,台湾拥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另一方面企图把中国文化与荷兰、日本等殖民文化,福建闽南、客家及台湾高山族等区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同并列起来,削弱、贬低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把中国的区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及在与其他国家交流交往中相互间吸收的某些文化内涵,人为地拔高、扩大“台湾本土文化”等同为主体文化,以此来拼凑所谓的“台湾文化是在台湾产生的文化,是台湾人共享的文化”,“台湾本土文化是属于所有台湾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人类文化差异的研究,求得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解,最大限度地克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流障碍是跨文化研究的出发点.本文借助电影<海角七号>中所表现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分析了不同亚文化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冲突、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在解读电影时的差异以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4.
日据台湾 5 0年 ,实行鸦片渐禁政策 ,这个政策可以使台湾总督府在两个方面赢得赞誉 :日本是所谓“文明国家” ,标榜禁烟 ,可获得国际间的同情 ;出于所谓人道上的考虑 ,禁而不严 ,又可以获得台湾人的认可。殖民地当局将其丑行罩上光环 ,欺世盗名竟达数十年。本文拟通过对此等鸦片专卖制度的论述 ,揭露日据台湾时期鸦片政策的本质 ,即早期为财政服务 ,为开发台湾提供助力 ;晚期在战时体制的支配下 ,将毒手伸至大陆 ,有力地配合了日军的全面侵华。  相似文献   

15.
台湾的金融业近年在国际竞争中前景堪忧。根据麦肯锡最新的研究统计指出,2006年台湾银行业的整体股东报酬率只有4.7%,远低于日本的11.3%、印度的34%、中国大陆的21.6%、韩国的20.3%。当前台湾的金融形势如何?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6.
浅论大陆援助台湾抗法战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法战争中,法国侵略者曾制定了“占据台湾作为质押品,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的阴谋,长期骚扰台湾海陆和侵占基隆和澎湖,给台湾人民带来极大的危害。台湾军民与法国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艰苦战争,在大陆军民的无私援助下,终于挫败了法军的侵略,共奏了一曲两岸合作、共抗外敌的凯歌。台湾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位于东南海中,北临东海,东向太平洋,东北与日本的琉球群岛为邻,南与菲律宾群岛相望,西北与大陆相隔一条台湾海峡,战略地位重要,从来就被誉为“东南锁钥”、粤闽浙苏鲁直辽“七省门户”;台湾的气候适宜,盛…  相似文献   

17.
大陆行政复议制度与台湾诉愿制度之比较杨海坤台湾现行诉愿制度的历史可追溯到1930年3月24日当时南京政府公布的《诉愿法》,其后经1935、1937、1960、1979年四度修正。现行《诉愿法》是1979年修正公布的,共28条条文。大陆统一的行政复仪制...  相似文献   

18.
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全体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并由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4号主席令公布实施。这部法律把大陆与台湾以后的发展方向问题,通过全国人大立法的方式,上升成为国家的意志、13亿中国人民的意志,将两岸关系正式纳入了法制化的新页。  相似文献   

19.
爱国志士连横发愤著《台湾通史》,讴歌先民开拓台湾,传承台湾历史与台湾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于不坠,以笔为剑,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国学大师张继、章太炎、徐炳昶等人阅读《台湾通史》,对连横的史才、史学、史识颇为推崇,撰写文字,大力揄扬《台湾通史》.经过连震东的多方奔走,商务版《台湾通史》面世,使这部史学名著为中国大陆学术界所知晓.  相似文献   

20.
发生于1721年的朱一贵事件是清政府收复台湾后第一次台湾民众反叛活动,虽很快被平定,但使得清廷对台政策有了很大转变,全面加强了对台湾的军政管理。这次民众起事被平定后不久,厦门民间士人黄耀炯依据所见所闻撰成第一本记载此事件的单行史书《靖台实录》,而被誉为“筹台宗匠”的蓝鼎元正是受到此书启发而作成《平台纪略》,后被编入《四库全书》,历来被作为研究朱一贵事件的重要史料。其后,《靖台实录》在中国大陆失传,直到近几年方在日本被“重新发现”,但尚未引起学界重视。对比上述两书,可知在对事件的记录上两书各有特色,尤其对平台功臣的评价上大不相同,借此可探知蓝鼎元为堂兄蓝廷珍争功的深层写作动机,或能对《平台纪略》部分史实有所修正。朱一贵事件的消息传入日本后,反响强烈,短时间内出现了大量的相关戏曲,而《靖台实录》一书在传入日本后为之提供了更为详实的材料,传抄甚广。小说家上坂兼胜更是在其基础上翻译改编为《通俗台湾军谈》,将朱一贵讴歌为像郑成功一样的“反清复明”英雄人物,其中所流露出的日本崇明鄙清的“华夷”心态颇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