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解洪祥同志致力于鲁迅研究数十年,他的新著《近代理性·现代孤独·科学理性》(以下简称《近代理性》)是一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现了难点、疑点、缺点而经过自己深思精研有所开拓有所发现的学术理论力作,显示了著者宏阔深邃的学术视野和严谨辩证的理论思维。发现与拓展...  相似文献   

2.
制定政策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行为。从政策科学在西方学界兴起以来,越来越多的政治学者和行政学者开始研究、分析政策的制定,以期改进政策制定的方法,制定出更好的政策指导社会沿着进步的方向发展。一项政策是经过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运用一定的决策方法制定出来的,研究政策制定的模式能帮助我们了解、认识政策制定的全过程,从而科学地进行政策决策。西方政策科学研究开展较早,成果颇丰,而在我国这种  相似文献   

3.
萧何是一个典型的法家能吏型长者,其政治行为与陆贾《新语·辅政》篇所描述的长者形象相吻合。虽然找不到确切的史料来说明萧何的政治行为受到过陆贾的影响,但从陆贾造《新语》,群臣呼“万岁”时萧何亦是其中主要的一员可推测,他对陆贾政治理论是认同的。萧何正是汉初丞相长者政治模式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4.
过去几十年来,社会科学家对马克斯·韦伯的研究兴趣不减。然而,针对韦伯的思想与德国社会政策历史发展二者之间关联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试图从历史社会学视角出发,结合韦伯的主要文本和相关历史素材,讨论在1890-1920年这段动荡的岁月中,韦伯的学术及政治思想与德国社会政策历史发展的联系,进而深入理解韦伯的政治理念如何影响当时德国社会政策发展的辩论与发展方向。在动荡岁月和生命最后阶段的韦伯,一直没有停止对学术与政治主题的思考,也从未放弃作为教师的治学理性和作为政治参与者的热情。但是,韦伯作为一个理性的自由主义者,也充分意识到政治自身的局限性,他明确提出政治的不可能是基于理性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社会政策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价值判断与技术理性之间的张力在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会对公民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考察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全过程,论述美国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对华政策的决策模式。结合美国学术界现有的理论观点和美国政治的实践,提出了一种新的决策模式——多元社会模式。尼克松政府的对华决策符合理性行为体模式,福特政府的决策模式是多元社会模式,而卡特政府的对华政策更符合官僚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政府愈来愈重视对公民社会政策参与的回应性。群众路线的要求、保持政治系统的稳定、提高政策制定的质量和提高政策的可接受性是政府增强对公民社会回应性的重要动因。而政府回应公民社会的主要模式有三种,即“建言-回应”模式、“引导-回应”模式、“维权-回应”模式。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有时需要保持一定的政策自主性。  相似文献   

7.
房玄龄是“贞观之治”的重要人物。目前史学界在评价贞观人物时对他研究较少,本文从几个方面谈谈房玄龄,也许对研究“贞观之治”有所裨益。《旧唐书·房玄龄传》记载,房玄龄名乔,出身于名门宦族,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博通经史,且有极敏感的政治见识。大约在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李渊人关。李世民率部进军渭北,房玄龄投其门下,做过渭北道行军记室,时年39岁。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拜相,到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去世,做了近18年的宰相,“贞观之治”中的许多政策和措施,都是他秉承唐太宗的意志,亲自制定和执行的,…  相似文献   

8.
曹丕和他的《典论·论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文帝曹丕生于公元一八七年,死于公元二二六年,字子恒,曹操次子。公元二二○年代汉即位(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他对豪强贵族实行《九品中正》的政策,对人民效法汉文帝施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他在政治改革方面没有沿着曹操打击豪强的路线向前发展,后来终于走向豪门贵族妥协的道路,但他在文学理论方面却有所贡献,还是当太子时就著有《典论》,可惜现在仅存一篇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极有价值的著述—《典论·论文》。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的出版发行,是我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邓小平文选》(以下简称《文选》)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在同“四人帮”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所进行的巨大努力;反映了他在推动和指导全党进行拨乱反正、实现伟大历史转变过程中发挥的决策作用和做出的卓越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不可磨灭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知识与公共政策制定:影响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国政府日益认识到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更多地依靠社会科学,因而各自调整各国的科学政策,增强社会科学在国民经济以及社会政治过程中的决策作用.如何利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中所含有的知识为政府的政策制定服务,增强其影响力,一直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努力的主要方向.本文评介西方学者对社会科学知识与政策制定关系的理论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运用于政府决策的途径或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行政决策过程中,理性因素的局限性和行政决策发展模式的变迁使得非理性因素介入行政决策成为现实可能。情感、意志、信仰等认知结构和直觉、灵感、顿悟等心理结构的非理性因素影响着地方政府行政决策主体的价值取向、决断能力、工作效能和行为选择,进而影响着行政决策的质量和政府效能的高低。为此,要科学发挥非理性因素在行政决策中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调适作用、创新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卡尔·波普(Karl·Popper,1902~1994)是以科学哲学著称于世的学者,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历史哲学家。他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年)中,把人类社会区分为“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主张通过渐进的改良实现“较合理的社会”即“开放社会”,并系统地阐述了改良主义历史观。他认为抽象的哲学认识论并非远离政治的,恰恰相反,不论自觉不自觉,认识论观点和政治观点是相互影响的,并声称他的认识论观点和他的改良主义历史观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渐进改良”的历史观在波普看来,“开放社会”比之“封闭社会”是…  相似文献   

13.
网络政治参与对公共政策制定影响作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网络作为新型的公共领域为政治参与提供新平台的阐述,说明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民主化提升的重要意义。由于网络政治参与中的非理性、非规范性和网络舆论代表整体民意不足等缺陷,为了保障网络政治参与作用的有效发挥与其健康有序发展,政府需要引导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舆论导向,完善网络政治参与影响政策制定的渠道,把握网络舆论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并理性决策。  相似文献   

14.
中央政府在地方自上而下确立和推行公共行政管理系统的过程 ,实际是中央与地方分割国家权力的过程 ,从“土流并存”到贵州“建省” ,历代中央王朝不断磨合、调适其与地方民族势力的关系。明初奢香事件正是双方互动、较好地调适权力分割关系的一种理性模式。  相似文献   

15.
《符号理论》一书是诺伯特·埃利亚斯生前完成并付诸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他于1990年8月1日在阿姆斯特丹逝世,享年93岁。他的“符号理论导论”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其研究成果最初曾在1989年的《理论·文化·社会》杂志上分三期进行了连载,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研究中,有限理性和满意化模式的理论,得到广泛的介绍和宣传。这些研究未曾关注赫伯特·A·西蒙的理论的另一面:研究理性的限度是为了改变理性的限度,寻找提高决策的理性水平的良方。接受和倡导有限理性的可能后果是,先验地认定理性是有限的,从而合理化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公共决策,并放弃提高决策的理性水平的探索。何况,满意化模式本身存在若干缺陷:人性倾向于追求效用最大化而不是效用满意化,不追求“最好”难以保证不断地获得“更好”,满意的决策标准不容易确定,满意的主体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7.
《查干·图和》在有关翻译资料中称《十善法门白史》或《十福经白史》,简称《白史》.《查干·图和》是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汗崇尚佛教后所制定的政教并行制度的一部典章性著作,系用蒙文撰写的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被国内外学者视为研究蒙古族历史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关于《查干·图和》的作者,古今中外的学者尚有不同的说法和猜测.十六世纪的胡图克图·彻辰·洪台吉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蒙古族学者,是阿拉坦汗手下的名人.他在为《查干·图和》  相似文献   

18.
理性预期:理论、政策及其在中国的适应性分析范王榜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给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罗伯特·卢卡斯(RobertLucas,1937~)教授,获奖的主要理由在于他在发展和运用“理性预期假设(REH)”进行宏观经济分析中所做出的特殊贡献,这标志...  相似文献   

19.
一、合理预期学派的形成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经济行为主体(如作为消费者的家庭和以盈利为目的的工商企业。银行以及其它金融中介机构)在作出它们当前的行动决策时,除了考虑当前有关经济变量(如价格、工资率和收益率等)以外,还要对这些变量的未来情况作出合乎理性的预期。合理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概念最先是由John·FraserMuth1961年在其著名论文《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中提出的,按其见解,“由于预期是对未来事件有根据的预测,所以它们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测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把这种预期叫做‘理性(合理)’预…  相似文献   

20.
冯·赖特(Gerog Henrik von Wright 1916-2003),20世纪著名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于2003年6月4日去世。德国教授乔治·米格尔(Georg Meggle)主持编辑《冯·赖特纪念卷》,邀请我撰写一篇纪念文章,因为从1996年开始,直至冯·赖特去世之前.我与这位伟大人物发生了密切交往,甚至可以说,建立了某种私人友谊。1997年9月至1998年9月,我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冯·赖特那里做访问学者一年;我接到他的最后一封信是2003年2月20日,这距他最后去世仅132天.;我撰写了专著《冯·赖特》,1998年由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我主持编译了他的中文版文选一知识之树》,2002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如此等等。在下面的文章中,我概述了与冯·赖特的交往,披露了他给我的27封信中的11封信,并把下述两者作为附录:一是1997年我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对他的访问记,二是他为我主持编译的他的中文版文选《知识之树》所写的序言。我认为,这些东西具有文献价值。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冯·赖特的思想、学问与人格魅力;就我个人来说,写出这些也是为了寄托我对冯-赖特教授的缅怀与崇敬之情,并留作永远的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