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劳动二重性决定了价值创造和使用价值生产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结果 ,价值的实体是劳动 ,价值创造的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财富创造的实体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与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内的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 ,是具体劳动生产的。商品生产过程是生产财富过程和创造价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价值分配必须同财富分配结合 ,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具体劳动创造的财富应该由劳动者和其他参与的生产要素分享。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产权与分配的关系理论 ,分配关系是由产权制度而非劳动或价值创造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决定分配关系 ,在产权存在的社会制度中 ,分配有二重性 ,一方面各生产要素有权凭要素所有权获得对财富分配的索取权 ;另一方面 ,有权参与生产中人类劳动凝结的分配 ,这是合法收入 ,不是剥削 ,也不是萨伊要素价值认为的生产要素具有生产性可以创造价值。生产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核范畴 ,要与时俱进地科学拓展形成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概念 ,在此社会主义劳动内核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 ,是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马克思对劳动与价值的经典分析,得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等同于"个人劳动是转化为人类劳动的唯一源泉"这一命题,而后一命题显然是成立的,进而得出只有当劳动同时具有活劳动、参与社会分工的劳动和有效劳动的属性时才能创造出价值。并且,在对要素决定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进行反驳的同时,主张劳动价值论应与时俱进,同时坚持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相似文献   

3.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建才 《东岳论丛》2002,23(1):5-10
当代社会主义在经济、科技和制度体制等方面的发展变革 ,使得劳动价值创造的主体结构、产业构成及具体来源 ,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有巨大差异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收入分配形式及个人财产状况 ,也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有明显区别。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第三产业的劳动绝大多数是能够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 ;科技劳动是一种能够创造倍加价值 ,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高值高效劳动 ;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劳动不仅创造高价值 ,而且能提高企业总体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并实现其价值 ;私营企业主的管理活动具有二重性 ,不可否认其管理劳动有创造价值的一面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在于 ,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劳动创造价值过程中作出了贡献 ,其所有者可以凭借要素所有权取得相应的收益 ;私营企业主的私人财产由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构成以资本积累为主 ,资本积累来源于资本的所有权收益 ,它是国家政策允许的合法收入 ,虽然存在剥削 ,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比较长的阶段上 ,与资本积累相伴的剥削现象仍有其存在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合理历史空间。  相似文献   

4.
钱津 《中州学刊》2001,(5):10-15
人类劳动的常态性表现在社会必要劳动中包含有剥削劳动和军事劳动.剥削劳动主体是不参与价值创造的,只是通过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而占有一部分价值创造成果,其占有的价值是被剥削劳动创造的.但对此必须承认生产资料作为劳动客体是参与价值创造的,剥削劳动主体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作用不同于生产资料作为劳动客体的价值创造作用.军事劳动则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军工生产以及非战斗军事人员的劳动均属于军事劳动,这种军事劳动价值不同于非军事劳动价值,它是由社会给予整体承认的.复杂劳动的复杂程度的提高决定社会的进步,不能将复杂劳动只看作是简单劳动的倍数,社会的发展需要复杂劳动,而不是更多量的简单劳动.我国的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只能依靠发展教育而推动的复杂劳动的复杂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条件下 ,劳动的形式、过程与特点等发生了许多变化 ,但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点未变。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虽不是价值创造的要素 ,但都是财富创造之要素 ,因而现实中生产决定分配的内涵随之有了变化 ,需要对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进行修正。资本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生产要素 ,但毕竟与资本主义条件下有很大不同 ;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创立、发展与资本风险性投入方式的日益增多 ,资本与劳动的雇佣关系发生了部分质变 ,或者即便劳资关系未变但资本的收入属性也出现了自变。这一切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又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放大  相似文献   

6.
“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 ,不能创造价值”是一个理论扭曲 ,它造成了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的逻辑障碍。其实 ,创造价值与增加价值是有区别的 ,一般地讲 ,创造价值只能是创造剩余价值。从这个思路分析下去 ,我们发现 ,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共同创造剩余价值。一方面 ,物化劳动来源于活劳动 ,并且是本期活劳动 ,所以讲物活劳动共同创造相对剩余价值 ;另一方面 ,活劳动肯定是本期的 ,物化劳动 (C)又来自本期的活劳动 ,故归根到底是活劳动创造价值 ,从而坚持了劳动价值一元论。承认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劳动理论的创新 ,包含劳动内涵和外延、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理论的创新。劳动价值论的创新 ,是在坚持价值是活劳动创造的一元论的前提下 ,把价值创造拓展到生产无形产品、精神产品的商业劳动、服务劳动、科学劳动以及管理劳动、经营劳动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研究创造价值的劳动为中心,从抽象劳动、活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总体劳动、有用劳动等方面,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只有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品的有用劳动所对应的抽象劳动才能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实体,并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即只有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品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一结论,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具有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劳动创造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大厦的基石。研究劳动价值理论,要坚持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抽象法,要坚持马克思创造价值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投入的活劳动(抽象劳动)的基本观点;要坚持马克思关于多种新活劳动因素不是创造价值的现实泉源但具有价值增值可能性的观点;要把握好劳动二重性学说。劳动的含义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技劳动体现了人类独具的创造力,管理劳动体现了人类独具的组织力,服务劳动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明君 《兰州学刊》2008,(11):52-55
投资决策也是一种活劳动,其创造的价值包括原材料的时间价值及投资人的投资组合和市场判断价值两个部分。按劳分配规律是普遍存在的,不存在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价值分配方式。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一是社会主义政权由人民掌握;二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体制转变的可控性,对m所占比例的可控性。在社会主义高级阶段,m将等于0,从而消灭剥削。  相似文献   

11.
黄平 《兰州学刊》2003,(4):43-46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的活劳动是创造新价值的惟一源泉 ,物化劳动只是借助于活劳动转移自身的价值 ,它本身不创造价值 ,增加价值量。科学技术是科学劳动的物化 ,属于物化劳动 ,不创造新价值 ,不是价值的源泉 ,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科学工作者的劳动即科技劳动作为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不仅创造新价值 ,而且能创造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的作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回答管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更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3.
价值理论研究是现实赋予的重要课题,本文依据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从当前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争论的焦点入手,对价值决定、与之相伴而生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价值与分配关系等问题,进行翔实地剖析和透视。力图从创新的视角,揭示争论分歧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推动和充实劳动价值理论提供研究框架,寻找出研究的切入点和理论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杨圣明 《学术探索》2005,1(4):19-26
资本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自然形态和社会形态的两重性。从自然性和自然形态来说,资本是一种有用物,是一种财富。价值的源泉是一元的,即劳动;财富的源泉是多元的。不仅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资本、自然资源等非劳动生产要素也是财富的源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产品是财富的主要形式,在一切财富的源泉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创造能力。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富观的基本点。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创造条件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资本的社会性来说,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从资本的社会形态来说,资本是一定量的价值,或者说是一种能够使价值增值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资本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在当代,劳动的外延已经大大拓展,除了直接的生产劳动外,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成为新的重要劳动形态,不仅直接在企业就业的人员属于生产劳动者,那些直接或间接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科研、服务的人员也成为生产劳动者,劳动者群体已经大大扩展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只有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而非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凡是直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而又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否则便是非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的劳动不等于剥削劳动,更不等于无用劳动,只要是符合社会道德、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劳动,都是人类社会的有益劳动,如国防、外交、公共卫生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相比,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自己新的特征。社会主义资本是能够带来“净增价值”的价值。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是无偿占有的剥削收入。我国今天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剥削仍将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5.
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必须正确认识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论述了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需要深入研究和正确认识的若干问题:一是分析劳动价值论与知识价值论,说明知识价值的来源;二是探讨无形产品的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科技劳动和私营企业主的劳动与价值创造的关系;三是讨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阐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四是研究劳动价值论与剥削论的相互关系,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剥削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劳动价值论是近年来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就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理论界主要有以下观点 :体力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活劳动 (包括科技劳动、管理劳动等 )创造价值。在如何发展劳动价值论问题上 ,有生产要素价值论、知识技术价值论、服务劳动价值论等观点  相似文献   

17.
论管理劳动的生产属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强 《齐鲁学刊》2001,23(1):92-96
管理劳动,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考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从人与人关系角度考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所以它是生产性劳动。管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增值主要来源于管理创新所实现的超额利润。管理劳动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自然属性在所有社会形态并无实质上的不同,而其社会属性,则因经济关系不同而有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劳动与商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必然创造商品的价值,形成社会的财富.高等教育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起不起作用?起什么样的作用?如何起作用?人们对此重视不够,研究不多.面对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改革的实际,有必要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实质进行再认识,运用劳动价值理论分析高等教育劳动与商品价值形成、丰富社会财富的关系,这对发展观代高等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 ,今天 ,我们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必须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不但体力劳动创造价值 ,脑力劳动也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研究并对劳动的含义拓展的基础上 ,应肯定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应澄清传统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原意、更脱离现实经济生活的观念 ,应肯定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现实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