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发展是解决中国各种问题的关键。代价与发展密不可分,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要理智对待代价问题,要坚持低代价发展原则。环境问题是发展代价的重要表现之一。关注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和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建设生态文明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两个领域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维度,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处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之中,二者应当协同推进、共同发展,不可偏废。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之所以能够实现协同推进,其基本逻辑在于二者不仅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在态势上相互促进,而且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维系着一种辩证统一关系,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理念和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实现社会公正与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3.
工业文明框架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不能使中国"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革命性的转变。只有实现从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到生态文明发展范式的转型,才能从根本上和深层次解决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问题。选择适合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基于生态文明发展方式范式的要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科学论断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紧密交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本质上体现了注重和保护人民群众由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生态权益交融在一起的"五位一体"的总权益,而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公民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理性人建设则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任务。三个"五位一体"形成的强大合力推动着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正能量是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能量体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创新性、实效性、协同性、永续性等特征。集聚科学发展正能量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努力夯实经济根基、开创清明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和谐、建设生态文明,不断集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能量源泉。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与民族边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马、恩对“统治”、“支配”自然的问题提出了最深刻见解 :“统治”自然的任务应是“控制”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不让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人类本身 ;人对自然的“支配”只意味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有意识的“控制” ,是以对自然的尊重、爱护为前提的利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民族边疆地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地区 ,处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交替的不发达状态。建设生态文明 ,发挥后发优势 ,能够突破“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发展模式 ,实现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跨越式发展。民族边疆地区的生态环境既是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 ,又是该地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物质保证 ,对这一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关键的意义。生态文明理念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其培育工作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基层抓起。领导干部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努力发展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生态产业 ,对实现民族边疆地区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伦理学的使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伦理和道德条件。为应对这一挑战,在进入新时期即将40年之际,伦理学界有必要合理地总结先前的成就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今后应该承担的使命,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寻履行这一使命的有效范式。从新视角、发展的新基点考察中国特色伦理学,当前阶段我国伦理学发展应该采取"文化自信"的新范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过程中,伦理学现在应该着重从文化这个社会子系统出发研究和推进其与经济、政治、生态之间的积极互动,特别强调文化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对人类文明进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和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进一步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美好、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指导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当然也是统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倡导和实行一套低能耗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才能顺利完成由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过渡,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多重价值,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缺失在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表现是人们传统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的日益淡化。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价值首先必须科学辨识与弘扬传统文化精华;努力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现传统文化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10.
发展生态文明,推动江西跨越式发展,是江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江西具备发展生态文明的基础,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应该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治理并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构建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维护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与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作者利用甘肃省359个少数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调查数据,从群体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四个维度对甘肃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较为强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高度统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弱化的趋势;民族认同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为此提出了加快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加强国家认同的教育和培养;完善我国的民族政策等提高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以民族认同促进国家认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民族社会化过程,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扬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民族团结培养学生对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认识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此外,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虽与政治社会化在促进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社会化框架的限制.因此,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应基于政治社会化框架,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民族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一词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少数民族”概念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各有不同的界定,每一个国家根据其自身所要调整的民族关系,来定义其特定的少数民族概念,并进而保障少数民族权利。在中国,少数民族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是民族概念在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宪法体系中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民族古籍与民族古籍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民族古文字创制于不同时期,记录了大量的史实,还有不少用汉字写作的文献,它们都是古代不同民族的智慧结晶。整理与研究民族古籍,其文化财富才会有现实意义,民族古籍学亦在此基础上得以创立。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发生急剧变迁。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关系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民族关系做了分析,旨在为当地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提供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民族心理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应从三对矛盾同与异的关系、变与不变的关系、纯与不纯的关系中 ,来看民族心理对语言文字应用的制约作用 ,所以研究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应用问题 ,必须联系民族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民族文学创作的崛起 ,面对全球化语境的四川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也逐渐改变滞后状态 ,并已硕果骄人。《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的等论著的编撰者们明智地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孤立主义的偏见 ,客观、公正地将全球文化语境定格在多元共生 ,坚持多元文化人生的立场、高屋建瓴。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进行理论检讨、理论建树和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8.
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内,学界对民族地区普通话的普及调查研究有着不同的成果。其中,在教育领 域内,普及调查研究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普通话培训与使用情况;在日常生活领域,普及调查研究包括语言环境因素、社会群体 因素、地理位置因素下的普通话普及调查;此外,也有学者针对少数民族的母语和地方方言对普通话的普及影响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珠江源头的黄泥河右岸,世代生活着一个自称"布依"的族群。他们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族群认同等方面几乎完全相同,但在民族识别中却分别被识别为水族、布依族和壮族。究其原因,这与民族识别标准、民族识别方式以及对族群自称和族群认同缺乏科学认识有直接的关系。从心理人类学的角度看,族群自称是族群认同的外在标志,而族群认同则是族群自称的内在依据,因此,族群认同可以替代"共同心理素质"并成为民族识别的一项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2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并于民族村寨旅游行为意向的研究日益增多。文章基于民族村寨旅游特点,以西南地区桃坪羌寨、甲居藏寨、泸沽湖作为案例调查地,以"目的地形象"为中介变量,从求真体验、旅游怀旧、外界信息刺激、目的地信任4个方面,研究其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及影响机理。通过问卷调查与人员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运用SPSS20.0和AMOS20.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民族村寨旅游行为意向的4个前因变量均以目的地形象为中介变量,影响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意向;旅游怀旧和求真体验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效应最强,其他2个变量影响程度依次减弱;目的地信任直接正向影响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意向,目的地信任感越强,越能提升旅游者的旅游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