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马克斯·韦伯的“儒家伦理不发生资本主义”的命题和东亚一些学者的“儒家伦理有助于经济发展”的假设的分析,探讨了儒家经济伦理对我国经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全面转变的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作者认为: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些所谓“后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宗法经济伦理被用以救治其种种社会弊端,这反映了儒家文化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某种积极作用。但儒家经济伦理作为自然经济的产物与商品经济观念是根本对立和互相排斥的,我们在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不可盲目照搬资本主义国家对待儒家文化的经验,对儒家经济伦理的痼弊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张瑞泉  王本瑜 《唐都学刊》2011,27(5):127-128
对人生的思索和探讨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也是其研究的核心问题。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和代表,儒家和道家给予人生以不同的解答。儒家注重人生的社会取向,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以社会伦理价值的实现为人生之最高价值,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逐渐将人本身遗忘了。在寻求道德伦理完满的背景下,出现了以道德决断生命存在的伦理专制,使现实的人生不得不服从于抽象的规范,真实的生命存在被遮蔽甚至被扼杀。而道家由于特殊的  相似文献   

3.
儒家伦理与当代职业道德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丹 《社科纵横》2005,20(4):134-135
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儒家伦理的视角出发,探寻其中有益于当代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通过分析指出,儒家伦理对道德人格的培养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起点和切入点,为当代社会提供了职业道德理念,并提出了一些具体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其现代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美德伦理指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学说,在中国则指的是儒家所推崇的心性之学。启蒙运动形成的个人主义已日渐弥漫开来,形形色色的具体的个人主义观念导致了道德价值多元化,情感主义造成了当今道德语言的危机,规范伦理学局限性的日益凸显,美德伦理学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美德伦理学的复兴将会缓解当今时代的道德危机,关键在于找到传承美德伦理的共同体,发扬模范人物的带头作用,并借助于法律的规约,才能复兴美德伦理。  相似文献   

5.
徐宝锋 《阅江学刊》2011,(3):126-129
《礼记》是一部对于中国士人的精神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儒家经典。把《礼记》作为一个系统文本予以整体探究,以一种宏观的诗性视角敞开《礼记》所包蕴的儒家早期伦理世界,而非断章取义、纠缠于单一的伦理或者诗学观念,有助于藉此探寻中国士人的原型精神,进而深入思考出早期中国传统诗学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轨迹,从历史纵深和横向发展的角度透视儒家的精神境界以及诗性人格建构。  相似文献   

6.
程刚 《社科纵横》2007,22(1):119-121
伦理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在儒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伦理思想同其它别的思想一样,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从其中一个方面———伦理标准,论述从先秦到宋明,儒家的伦理标准的变化。先秦儒家以“仁、义”为最高伦理标准,而到宋明儒家以“去欲”为最高伦理原则。从“仁、义”到“去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体现了儒家伦理重心的偏移。  相似文献   

7.
《孔学堂》2015,(1)
当代儒家伦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把儒家传统伦理转化成为一种全球伦理。本文认为,因为儒家伦理有古老和地域的双重特点,所以在当代要发展儒家伦理成为全球伦理就需要在这两个层面上实现突破。那么,如何把儒家伦理从古代伦理转化成为现代性伦理,把它从地域性的伦理有机地生长成为全球伦理?本文认为,孟子心性论在儒家发展的大多数时期是,今天仍然是把古老的儒家地域性伦理发展成为全球性伦理的根本缘发动力,但有必要对孟子心性论做当代哲学与宗教性的双重建构。在哲学上,孟子的心性论需要从一个动态的缘发关系型状态加以重构,从而能够立足当代儒家社会现实与西方哲学对话;在宗教上,孟子心性的宗教性深度和广度需要在西方宗教性维度的对照下得到确定,从而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宗教性重构当中成为根本性的宗教精神原点。通过哲学与宗教的双重建构,使得儒家伦理在通过孟子心性论的重建而转化成为全球伦理。  相似文献   

8.
理学发展了隋唐佛教的心性论,把心性问题与社会秩序、伦理规范结合起来。因而,人们将理学又称作德性命之学或心性之学。在北宋的理学家中,程颢、程颐兄弟所建立的“天理论”已充分呈现心性之学的基本特征。理学是新儒学。为建立理学的心性论,二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研读儒家经典,从中寻找立论的根  相似文献   

9.
传统儒家心性伦理所强调的自觉自律的道德意识、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以及心性修养方法等,在历史上为人寻找心灵的归宿,提供安身立命之基,实现内在的自我超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人的道德选择问题时,儒家心性伦理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阈,彰显出了实践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网络伦理及其技术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莉 《社科纵横》2005,20(4):68
网络伦理是信息伦理的组成部分,网络伦理的发展落后于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导致网络伦理存在巨大的真空,为网络犯罪和网络不道德现象留下了可乘之机,身份认证、网络社区伦理道德监管中心和网络诚信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规范网络伦理,促进网络伦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巩宝平 《唐都学刊》2012,28(6):9-13
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各派学者对孝道有种种论说。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的先秦儒家承礼论孝,认为孝是习先王之道、报本返始之需;同时又积极开拓新的诠释理论资源,纳仁论孝,以孝为仁本和修身之要。通过结合礼仁,较为全面地论证为何行孝,既存续了孝礼本义,又开拓了孝仁新义,大大地充实了孝道伦理的理论依据和内涵,彰显了一种理性和创新精神。藉此,他们使传统孝伦理中"历史"与"自由"两种要素相辅相成、和谐一体,是值得珍视和发扬的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但观过知仁,对儒家孝伦理的潜在弊端,亦需保持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祝菊贤 《唐都学刊》2006,22(6):121-124
以和谐为最高目标的先秦儒家,其政治也追求音乐般和谐有序的状态和境界。其一,他们发现了理想的政治结构与音乐运动形式之间的异质同构;其二,先秦儒家伦理政治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性的中庸、平衡、节律与和谐,这使得先秦儒家实现伦理政治的途径借助于音乐,其目标与音乐相通。其三,他们认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达到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的音乐境界。在21世纪,政治更趋于民生自由和人性化的今天,先秦儒家关于政治音乐化的理想中所包含的哲学智慧和人文关怀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于经济崛起的当代中国来说,亟须扭转在文化"软力量"方面的弱势地位,这就为我们重新思考曾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精神的主要塑造者和承担者的儒家伦理提供了机缘。在面对新的挑战之前,先要对儒家伦理做一番历史的清理工作,尤其需要从近代以来内外夹击所形成的"妖魔化"处境之中脱身出来,变换声誉,以取得起码的"出场"资格。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理上、观念上,乃至于基本的叙事框架上,来重新考量它,并需要对其概念范畴、问题向度、思想脉络和历史情景做更加细致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只有在转换了现行的面对方式以及处理的办法之后,儒家伦理的价值和意义才有可能得以充分地展示,它的合理性也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翁珠琴 《唐都学刊》2007,23(2):53-56
儒家善政伦理为儒者在国家治理中经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一种道德体悟。善政的核心是德治。儒家善政伦理到近代时,由于西方思想的冲击,受到了广泛的现代性批判,并导致了其存在的合法性危机,进而致使其迅速衰落,最终退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地位。在当代,儒家善政伦理要实现复兴,只能走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5.
义利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以孔子、孟子和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义利现则奠定了整个儒学乃至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义利思想的基础。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历史地、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对现时代的正月两方面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挖掘和研究,而且有助于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价值观念,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是由孔子肇始,经盖、苟续成的。其所谓的“义”,是以宗法礼制或宗法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的。其所谓的‘乔心则主要是抬物质利益或个人…  相似文献   

16.
周秦以来,儒家创立了一套完整而缜密的人格学说。它把德化人生与政治规范巧妙地融为一体,作为儒家思想与小农文明相结合的重要标志,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伦理纲常的保证。但是,限于农业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儒家过分地强调人格成因的心理...  相似文献   

17.
目前法学界及法律实务界在某些领域存在一些有偏差的看法,这其中,关于法律与教化的关系就是一例.一般而言,人们总是满足于以下看法:即法律之治与教化是两分的,并强调教化是人治的典型表现.然而,事实上法律与教化并非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相反,它们是一对天然的关系性范畴--当然,这个命题在今日看来,需要进行论证;另一方面,儒家的伦理之治在古中国又取得了相对成功,而伦理之治强调的正是教化的作用.因此,在法治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掘儒家的教化机理进而糅入全球化的法制之中,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当代中国法学界认真关注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周山东 《唐都学刊》2013,29(3):22-26
在儒释道多元文化对话中,道教通过理性与信仰并用,把儒家意识形态化的孝道伦理体系转化为日常道德生活的经验总结,实现道德共识的最大化;通过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孝道之生命关怀意识,并运用神学伦理进行自我约束,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三重伦理关系的贯通;通过注重戒律的构建、信念的支撑和德性的培育,促进孝道伦理的普遍化认同与实践。道教的这些经验,为当前普世伦理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黄瑾宏 《唐都学刊》2008,24(2):27-30
"诚"作为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不仅是道德准则,更体现为天道本体与人性的根源."诚"贯通天人,为儒家伦理道德价值提供了终极依据.内求于心的"诚之"工夫是达致天人合一的理想道德境界的修养途径.梳理"诚"的道德哲学的内涵对于诚信缺失的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道德启示.  相似文献   

20.
儒家伦理教化的一个考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伦理教化的一个考察与分析何隽1儒家的伦理教化既依赖于制度的作用,也依赖于非制度的手段。前者集中体现在政治制度伦理化和伦理的法律化,后者主要包括了文艺创作,蒙童教育和社会教育。伦理观念是人类一种具有自我节制与牺牲特质的理性产物,如何使它为人们心悦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