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作为论述孝道的典范之作的《孝经》,是儒家学派的扛鼎力作,其蕴含的义理亦体现为追求儒家理想道德人格范型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知""情""意"和"行"四个方面。其内容分别是:道德认知——《孝经》中的"孝为德本";道德情感——《孝经》中的"敬亲博爱";道德意志——《孝经》的中"扬名显亲";道德行为——《孝经》中的"不骄、不乱、不争"。  相似文献   

2.
关于《孝经》的成书时代问题,主要有先秦成书说和汉儒伪撰说两种看法,其中"汉儒伪撰说"并不可信。《魏文侯孝经传》应视作魏文侯《孝经》之传,与前人所理解的魏文侯《孝经传》有所不同,《吕氏春秋》所引"《孝经》曰"并非注文误入原文。以《魏文侯孝经传》及《吕氏春秋》为突破点,《孝经》的成书上限当为魏文侯之时,下限当为《吕氏春秋》成书之时。  相似文献   

3.
代天才 《船山学刊》2023,(1):107-117
宋末元初,涌现出一批以羽翼与阐释朱子著作为己任的理学家,董鼎即是其中之一。董鼎以朱熹《孝经刊误》为经,取代《孝经》今文、古文本,模仿朱子解《四书》的体例撰著《孝经大义》。他以理言孝,以孝统摄仁与礼,并以“全人”为孝的最终价值目标,丰富了《孝经》义理,完成了朱子学对《孝经刊误》的理学阐释。《孝经大义》促进了朱子著作的经典化,是我们观察朱子著作经典化的重要实例,在《孝经》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孝经·开宗明义章》义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统治者把它视为"治理天下"的思想政治圭臬,普通民众将其视为"立身行道"的行为准则。《孝经·开宗明义章》是孝经的起始章,蕴含义理有三个:一、"无念尔祖";二、"孝为德本";三、"孝始孝终"。研读《孝经》,发掘其深层智慧,赋予"孝"以现代内涵,运用其义理可以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解决予以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5.
幸福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电影《搜索》揭示和反映了幸福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和基础,幸福是道德的必然结果。杨佳琪、杨守诚因有德而得福,陈若兮、莫小渝因失德而失福。认可幸福与道德的这种正相关关系,在我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有着现实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制度的不断完善,幸福与道德的这种正相关关系将会不断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6.
肖永明  罗山 《云梦学刊》2009,30(3):24-28
自21世纪以来,对《孝经》的研究涉及到成书、版本、历代《孝经》之学、《孝经》思想等方面。希望以后的《孝经》研究不要过于局限于对其“孝道”思想的阐释和翻译上。只有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和学术背景,才能对《孝经》思想以及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李沈阳 《兰州学刊》2012,(11):39-42
汉代《孝经》学获得较大的发展,体现在对《孝经》的注解、传授、引用和神化等方面。在汉代学术史中,《孝经》的地位虽不如五经凸显,但其传播面之广和在汉代社会中的影响,则超过五经。在《孝经》学史中,汉代是《孝经》学的初步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8.
由席书涛主编的《叩响幸福之门——〈大庆幸福谣〉品读》一书,是《大庆幸福谣》系列宣讲活动的延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深入,是大庆社会科学界科普工作的最新成果.这本书,围绕"幸福"的命题,对《大庆幸福谣》运用讲故事、明哲理、开心悟的"品读"方式,对幸福的真谛作了全面剖析,对幸福的内涵作了深入理解,并着重强调对幸福目标最高境界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9.
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孝经》,不仅是对先秦儒家孝文化的总结和升华,而且具有儒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深厚基础。这个基础主要来源于《周易》。《周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上下尊卑的伦理思想和民本主义的政治思想共同构成了《孝经》孝道思想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
中岛敦的《幸福》,是在《列子·周穆王》的一则寓言故事基础上改写而成的。通过一系列互文改写,中岛敦不仅继承了原有的道家思想,还将怀疑主义掺入其中,扩展了文本的哲理意蕴。通过对“幸福”这一主题的哲学性思考,对当时的日本国内情况和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使得文本具有了隐喻性。  相似文献   

11.
史少博 《兰州学刊》2008,(10):152-154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孝经》由于统治者的曲解和利用,其中许多有价值的内涵被冲淡或掩盖了,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重新认识,文章将从“孝之始也”、“孝之终也”、“夫孝,德之本也”、反对“愚孝”、避免“不孝”几个方面对《孝经》进行现代意义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以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马可瓦多》为对象,通过对马可瓦多等人物形象的分析,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与幸福的关系的问题。认为现代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却造成了人的存在与幸福的疏离,形成了一种越努力离幸福越远的悖论。从而指出卡尔维诺理想中改善这种关系的有效途径——回归自然。但是由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对人类生存的桎梏,这条路又显得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3.
李敬峰 《东岳论丛》2019,40(10):177-183
清末是《孝经》研究的又一次高潮,与康有为并称为"南康北刘"的刘古愚在康有为的直接影响下,转向今文经学,作《孝经本义》以显其意,以敷世用,提出诸多创发性观点。刘古愚首先标举《孝经》,指出《孝经》是经,六经为纬,乃六经之先导,蒙养之根本;在《孝经》文本上,刘古愚推崇唐明皇的《孝经注疏》,质疑、反对朱子对《孝经》的删改和编排,提出新的改本模式;在内容上,他反对将"孝"局限于父母一身,而是要扩充其量,创新性地提出"孝必以天下万世为量"。刘古愚的《孝经本义》体现出"拔弃考据训诂、独研微言大义""以四书释《孝经》""理在解语内"的经学特质,在晚清时代激变之际,回向固有传统,提振儒家伦理,以为救世良药,拓展《孝经》的诠释维度,丰富《孝经》的意义世界,开显出学问家而非如康有为政治家的经世方案。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社会,建设"幸福"是人们广泛热议的一个重要话题。准确把握"幸福"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对建设幸福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本文探讨了幸福的科学含义及其对企业的启示,剖析了建设幸福企业的实践成果及其问题,提出了建设幸福企业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孝经》是儒家学派阐述其孝道思想的一部经典文献,它所宣扬的孝道思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具有明显的进步性。本文认为《孝经》的作者为曾参说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6.
在汉代,《孝经》曾作为辅经之书,但在中国经学史上,一直有人将《孝经》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其因大概有三:一是《孝经》所讲儒学道理,简明扼要,容易把握;二是《孝经》容易由理论转化为实践;三是宣传《孝经》,容易收到教化实效。汉唐时期治孝经学者百余家,主要为两大派:一派为今文《孝经》,以郑氏注(并非郑玄注)为主。一派为古文《孝经》,据称孔安国作传。两派互指其伪,难定是非。于是有唐玄宗御撰《孝经》。此御撰《孝经》,乃是玄宗本人亲撰。  相似文献   

17.
《福乐智慧》是通过赋予读者幸福的知识,引导读者获得幸福的生活。优素甫认为知识帮助人们增长能力和获得事业成功,但只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幸福必须通过美德而获得,而美德是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智慧对于幸福的意义更为直接。由知识飞跃到智慧才是通达幸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王玉德 《中州学刊》2002,(2):142-144
《孝经刊误》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重要著作 ,该书对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作了大刀阔斧的删改。对此 ,历代有些争议。本文认为朱熹此举体现了敢破敢立的独创意识和旁征博引的学术功力 ,但确实有些轻率 ,并有护道的嫌疑  相似文献   

19.
孙慧 《阴山学刊》2014,(6):66-69
"返乡"是各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重要情节元素。《圣经》和《尤利西斯》在象征手法下,揭示了更多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返乡"内涵。通过对这种特殊心境的根源探究,为孤独、焦虑的现代生存心境寻求可能存在的精神指引。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作品描绘了一位家庭少妇复杂的身心体验。这种身心体验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表现:一是运用几个重要意象来表现;二是使叙述者的态度与人物的态度基本一致或不一致的办法来表现主人公的"幸福感"与"不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