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原因,西藏时常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西藏在西方人视野中的形象往往影响着他们对中国国家形象和“西藏问题”的认知与判断。目前,西方人视野中的西藏形象与真实的西藏形象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有的是对事实的歪曲。对此,中国应该加大针对西藏的对外传播力度,在西方人中建构真实、全面的西藏形象,主导西方的西藏形象话语权。本文认为,在对外传播中建构西藏形象,需要打破西方的西藏话语权和“想象中的西藏形象”,争取自己的国际话语权,以主动、灵活、多元化的传播策略和方式构建西藏对外新形象。  相似文献   

2.
西藏新闻传播30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一个特殊的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西藏新闻传播事业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完成了传播体系构架的建设和传播模式的塑造,在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大格局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标本。本文的意图在于以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对西藏新闻传播事业进行一个全景式扫描,并试图揭示一个民族区域新闻事业的历史轨迹及其对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西藏的藏文大众传媒体系,实际上是从20世纪初拉开帷幕,并在本世纪以内基本建立起来的。20世纪西藏藏文传媒发展的历史,也就是西藏藏文大众传媒发展的历史。本文从西藏藏文传媒机制的建立和传播品质两个方面作了分析,试图把握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4.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对人们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正面预设的塑造.作为国家政治代表的政府理念、行为以及各种机构团体、社会民众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国家的历史、文化、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以文化传播的方式对外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特别是以英文版《中国文学》为媒介对外翻译介绍中国文学精品,传播中国文化,以展示崭新的国家形象.文章着重分析建国十七年《中国文学》(英文版)对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选取,以及所展示之形象与时代精神,从而展示建国十七年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相似文献   

5.
和谐西藏建构中西藏电影的文化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电影以其独特的民族性特征引人注目,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里,西藏电影却因为边缘化和他者文化身份、民族化的定势显现和后殖民主义的"妖魔化"而陷入困境。本文认为,只有推进产业化和市场意识,强化民族性的深入挖掘,扩展与其他民族和西方电影文化的交流,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西藏电影。  相似文献   

6.
6月29日,旨在推动西藏对外传播研究和平台建设,传播真实西藏,传播中国形象的首届"西藏对外传播高端论坛"在西藏民族学院隆重举行。西藏民族学院院长洛松德青,副院长刘凯出席开幕式。院长洛松德青、中国人民大学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7,(10):161-166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叙事策略发生了从建构到解构的骤变。"十七年"至1980年代初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以宏大叙事、理想化形象塑造和集体记忆的书写为主要内容,建立个体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之间的同构关系,获取政治认同;1980年代中期以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叙事策略上呈现出明显的拆解意图,作家以对重大主题的规避、"反英雄"形象塑造和个人叙事立场确立了解构的叙事策略,体现了当代作家对知识分子身份认知的深化和个体意识的觉醒。1990年代以来,作家对知识分子精神价值过度消解,漠视理想和意义的存在,非但无法获得反思的深刻,也使小说陷入了祛魅的歧途。  相似文献   

8.
西藏当代文学以其与众不同的区域文化为基调,汲取多方文学资源,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70多年来,西藏当代文学在题材、主题、视角、立场、风格、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独特性,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多种面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构成,这不仅对西藏当代文学本身意义深远,对中国文学版图的重构和中国文学多样化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西藏当代文学教程》在历史与文类的双重线索中展现西藏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西藏当代文学的成就。教程结构清晰、通俗易懂,不仅为初学西藏当代文学者提供了便捷,更为西藏当代文学研究和传播开拓了途径,也为中国区域文学和多民族文学教育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9.
汪朝光 《学术研究》2005,2(6):91-100
以抗战为题材的电影,以其直观、形象、感性、生动的特点,在中国人对于抗战的历史记忆中起着独有的作用.在战后拍摄的抗战题材电影中,以反映战时间谍战和社会生活题材的影片为主,基本没有反映抗战军事题材的影片.其中反映抗战前后普通民众生活遭遇的社会生活题材影片,以其浓重的悲情意识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众多观众,在塑造中国人的抗战历史记忆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惨胜"是这类影片给观众留下的抗战历史记忆之定格.但是,这样的历史记忆只是抗战历史的部分而远非全部真实.我们有理由期待描写抗战历史的影片,反映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令人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并以此形成中国人作为胜利者而对抗日战争应有的更为积极、更为光明、更为全面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0.
佛本斗争的内在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传入西藏的具体年代及其与本教斗争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以说佛教在 西藏的传播是历史的选择,佛本斗争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两种不同文化碰撞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国家对外传播战略一部分的西藏对外传播,面临西方政治偏见和意识形态“壁垒”、西方受众的想象心理与现实差异和本质主义与构建主义形象观的对立等现实困境,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客观看待,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调适”,以恰当的方式消除中外、中西对西藏形象呈现和认知的鸿沟,实现西藏对外传播的战略目标,服务于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2.
西方近代体育在西藏的传播始于鸦片战争以后,主要传播时期大约在20世纪初叶,30年代到40年代传播较快。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四种方式,一是帝国主义入侵后的渗透与英、印、尼等国的驻藏机构及来藏商人的带入;二是西藏创办新式学校教育主动引入;三是西藏选派贵族子弟赴国外留学和赴内地学习的学子带入西藏;四是英办学校的影响。近代在西藏传播较广的体育项目以体操、足球最盛,其次为田径(以跑步、跳远为主)、篮球、排球、乒乓球和网球等。  相似文献   

13.
西藏题材的摄影从一开始就涵盖了众多身份的拍摄者,也为其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学界对西藏摄影影像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近十年来,少数国内学者开始注意到了西藏摄影影像,并对其进行整理研究,研究理论也涉及影视人类学、美学、大众传播学、符号学、文化研究等领域,但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随着消费社会的出现,消费者购买商品看重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品牌的符号价值。西藏商品品牌由于其所处的独特的人文环境,因而在品牌的符号价值传播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来审视西藏商品品牌的传播过程,提出了西藏商品品牌传播过程中品牌符号化的途径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西藏商品品牌的塑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程式化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心理过程,它是艺术的基础。自公元7世纪以来,受宗教仪轨和人们心理定势等的影响,作为程式化的形象塑造和技法表现方式业已成为西藏佛教绘画的不拔之基。各种情况都表明了绘画的程式化符号是藏民族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符号密码,其形象具有强烈的可观性和可感性,其手段自身也有着本然的矛盾性。但正是借助于程式化的原理和手段,西藏的艺术家实现了一种本体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6.
李娅菲 《文史哲》2011,(1):116-123
大陆电影的"中国形象"是对中华文化特征的一种想象性建构,是一整套内含话语机制的隐喻符号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后某些重要的中国大陆电影人在异域目光的注视下,在国内电影工业十分脆弱的不利现实下,选择了模式化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段,塑造了一个个具有"他者"指称的"中国镜像"。"旧民俗化的中国形象"、"新都市化的中国形象"、"武侠化的中国形象",从开始的无意暗合到后来的刻意塑造甚至是狂热追求,从猎奇质素的加入到叙事构图的模式化再到发行评奖的国际化策略,西方的话语秩序一步步内化并深深镶嵌在中国民族电影的制作中。由此让我们看到后殖民语境下弱势文化中的电影群体创作和表述自身的尴尬心态和艰难处境,同时也让我们发现了从某个侧面把握整个中国文化在转型期所面临的困境和契机。  相似文献   

17.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0,(2):F0003-F0003
2009年9月,周德仓教授所著《西藏新闻传播史》(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9月)荣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标志着关于西藏新闻传播历史的研究取得国内领先成果。  相似文献   

18.
关于西藏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基本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地方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播也不例外。本文从宏观角度对西藏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做出了整体观照,对西藏新闻传播历史的基本判断,以及尚待解决的诸多课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的中国文化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主流文化的统摄力减弱 ,精英文化急剧衰落 ,而大众文化则借助市场的力量蓬勃发展 ,一跃而成为主导性的文化。处在这种大众文化的语境中 ,90年代的主旋律电影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发生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转型 ,走向世俗、贴近大众成为主旋律电影的自觉追求。革命战争及历史题材影片注重再现壮观的战争场景 ,塑造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 ,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 ;领袖传记和英模人物题材影片尽量使领袖平凡化、英模人物世俗化 ;日常生活题材影片则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际遇 ,努力发掘生活的诗意与温情  相似文献   

20.
传神写照美学思想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人物形象塑造深具影响,深受传统文化濡染与熏陶的电影编创者,在塑造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人物形象时,自觉吸收和借鉴传神写照的传统美学思想,并在创作中巧妙地加以移植和融凝,以开拓创新精神不断丰富着电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技法.编创者采用突出人物个性特征、侧重细节刻画、正反角色对比、重神轻形等艺术创作方法细腻描写人物的容貌秉性、内心情感和精神风貌,彰显人物的气质神韵,在银幕上成功塑造出无数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神完气足的人物形象.传神写照美学思想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艺术表现,大大增强了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从而造就了一大批脍炙人口、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红色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