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这一历史时段,是古代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各种伎艺,大致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歌舞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以歌舞演故事者呈上升趋势;二是各种类型的歌舞戏、参军戏的产生,表明古代戏曲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三是传播的方式与渠道发生了变化,由宫廷、苑囿扩展至民间。这一可喜的文化现象,很值得探究。通过对这一时段各种伎艺的基本形态揆类整理,可以了解当时戏曲雏形的传播态势。  相似文献   

2.
陕北秧歌是陕北地区民间的一种群体性的大型歌舞艺术,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延安时期开展的“新秧歌运动”使陕北秧歌迅速传播到全国。陕北秧歌的歌舞形式孕育出了中国第一部民族新歌剧《白毛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歌舞剧的形式和发展,因而在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山西原平凤秧歌的艺术特色及其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平凤秧歌是山西原平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因其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兴起与原平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淳朴的风土人情等因素息息相关。原平凤秧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表演形式、角色装扮以及动作特征三个方面。对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政府力量的扶持,也需要发挥课堂教学的提升作用,更离不开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4.
拜占庭帝国的绘画艺术是在继承古代希腊罗马及古代东方绘画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基督教文化特色发展而来的。在千余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拜占庭国家绘画艺术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早期拜占庭国家时期、中期拜占庭国家时期和晚期拜占庭国家时期三个历史阶段。历代帝国政府的支持、拜占庭国家的基督教化、古希腊罗马及古代东方丰富的绘画传统以及拜占庭国家强大的经济基础等各种因素,是拜占庭绘画艺术得以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而这一切都构成了拜占庭绘画艺术多样性的基础。拜占庭国家绘画艺术的多样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其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表现手法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建筑上的琉璃装饰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便已产生,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琉璃业相承不衰,历代都留下过大量艺术特色鲜明的琉璃艺术珍品,到明清时期,琉璃的造型艺术更是达到了顶峰。素有中国琉璃艺术之乡美誉的山西,其琉璃装饰更是古代建筑琉璃艺术最高成就的体现,而榆次城隍庙的琉璃艺术,便为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题画诗,既是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审美情趣,也是一种将诗书画合为一体的带有鲜明中国艺术特色的文学创作形式。《中国题画诗发展史》循沿中国古代题画诗发展的历史走向,系统而精要地叙述了中国题画诗艺术的生成与发展的脉络,总结其艺术创作成就,评价其历史审美价值;立足中国文化与艺术史的大视野,深入析解阐释题画诗的美学价值与审美存在,揭示由题画诗所反映的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艺术精神的载体意义。  相似文献   

7.
宋代宫廷花鸟绘画承袭五代余绪,以"富贵"为特色的黄氏绘画流派为宫廷主流,以"野逸"为风格的徐氏绘画流派主要流行于民间,但两种风格的绘画在宫廷绘画实践中已有妥协互动趋势。活动于北宋中期的长沙艺人易元吉,既是一位优秀的民间画师,又曾征召入宫廷绘画,开创了宫廷花鸟绘画与民间花鸟绘画成功互动的典范。北宋时期我国传统绘画艺术达到极高的艺术成就与这种艺术上的不同流派之间的互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根据文献记载,秦汉时期对合唱形式特别重视,从宫廷到民间合唱艺术的发展空前兴盛。宫廷以千人唱,万人和的大型合唱作为主流形式,民间则以一人唱,三人和的小型合唱为主,并作为前者的基础蓬勃发展。究其原因,二者均是秦汉政治统一的大前提下文化空前自信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土地交易频繁,且以"活卖"为其特色。活卖的习俗源于北齐时期的"贴卖",其特点是出卖人暂时让渡土地所有权而保留日后回赎的权利。它是中国古代民间社会里一种常见的土地交易方式,与中国古代漫长的小农经济以及人们与之相适应的财富观念有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雅乐原是我国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和朝贺、宴庆等隆重大典时演奏的音乐。据考证,最早起源于西周,在周代包括社交、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方面音乐,其名称当取“典雅中正”之意,他是周王朝“制礼作乐”的产物,以后历代传承。到了元代,有宫廷乐师散落民间,故而宫廷雅乐也流入民间。赤峰地区演奏雅乐始于清朝光绪初年,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演奏者大都是有学识、有地位的举人、秀才、生员、绅士之类的社会中上层人物。他们演奏起来丝竹管弦融合一体,抑扬顿挫板眼有度,演奏者双目微合,全神贯注,欣赏者平心静气,心领神会,形成一种“乐以合心志”的艺术氛围。雅乐这一民俗的音乐艺术,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民俗民间的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土地交易频繁,且以“活卖”为其特色。活卖的习俗源于北齐时期的“贴卖”,其特点是出卖人暂时让渡土地所有权而保留日后回赎的权利。它是中国古代民间社会里一种常见的土地交易方式,与中国古代漫长的小农经济以及人们与之相适应的财富观念有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传播与通讯日益发达的今天 ,研究中国古代传播方式与传播文化的特色具有历史意义。在中国古代传播方式的历史演进中 ,口头传播、印刷术传播、邮驿传播三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具有鲜明的特色。作为这三种传播方式的具体应用 ,小说、古代印刷广告、急递铺对中国古代社会面貌、统治方式、平民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对建立现代的传播体系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鼓不仅是远古时代宗教祭祀的法器,也是征战沙场传递命令、助威奋进的工具。由于锣鼓敲击时气势磅礴,能够极大地鼓舞士气,所以古代人们将锣鼓广泛用于战事中。山西历史上战事频繁,锣鼓具有特殊的军事价值,战争中的排兵布阵极大地影响了山西锣鼓艺术的表演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中国表演艺术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其传播主体、传播目的和传播路径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政治传统。这一政治传统既有古代的历史表征,也有重要的思想渊源。从古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传播经验,再到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实践,表演艺术的对外传播面临着从政治目的到多元目的、从官方主体到民间主体、从单一路径到多元路径的转向。  相似文献   

15.
龙与凤是中国传统的图案形象。宫廷艺术中的龙凤 ,是封建社会“帝德天威”的标志。民俗、民间艺术中的龙凤是人类自我理解、自我力量的体现。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龙凤这两种“生物”从萌生到定型 ,留下了自己的历史足迹。生物界并没有龙凤 ,但是 ,如果把龙凤放在一个古老而又光辉的民族文化背景上来考察 ,它们的存在又是无可置疑的 ,它们的形象也一直包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16.
历史管理学是以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为研究对象的介于史学与管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的诞生,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学与管理学各自学科发展的需要。历史管理学的要义,可以用“历史与企业家对话”加以概括。它同当代西方管理理论中的经验主义学派,虽然都是以向企业家提供成功的管理经验为目标,但前者所传播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管理智慧与经验,对今天的企业管理却不具备直接应用性,而只能在原理上提供参考借鉴。这一特.久决定了运用历史管理学的企业家必须具有更高的素质。  相似文献   

17.
“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重要特色之一,这一特色是在曲折与漫长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便使得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呈现出艰辛、坎坷的样态,从而在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同时,也留下了深深的历史遗憾  相似文献   

18.
古代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十六国北朝时期集中出现的一批古剧,促进了唐代古剧的繁荣,形成了以参军戏为标志的主流艺术,从而加快了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为古代戏曲的正式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艺术贡献。十六国北朝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古剧艺术的集中兴起,得力于各民族文化融合这一历史契机,仅靠中原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只能限制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  相似文献   

19.
《南都学坛》2021,41(1):15-21
影视、评书等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历史故事的传播与普及,起着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文化的发展,与中国历史上的不朽之作《史记》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有很多,如影视、歌舞、戏剧、评书、有声小说等,它们或选取《史记》中的故事,或以《史记》中故事背景为由头进行加工改造,或故事源头在《史记》,等等,将中国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给普通大众。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它们是相通相融的,要想传播得更为久远,需要高雅与通俗的结合。艺术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地域的变化增入新的内容与形式。当然,艺术传播历史与文化也并非尽善尽美,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如不以史实为基础随意篡改、没有与现实结合起来以及可读性不强等。  相似文献   

20.
南宋民间学校教育传播的发展和兴起,是继春秋之后教育重心再次实现整体下移,推动教育传播主体转向平民化过渡,开创封建社会后期大众教化传播与"精英教育"传播互为层次、共同发展的教育转型时期.南宋民间学校教育传播系统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承载时代变革继往开来的社会使命,其要素组成与社会化特征表现在高素质和职业化特色的教育传播者,教育传播信息开发的丰富多样化,印本书成为主要传播媒体以及受传者的普及化与公平性等几个方面.这些特征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民间学校教育传播高度灵活的发展自觉、丰富多彩的内在生机与引领时代教育潮流的创新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