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的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特别是农业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从农业本身寻找出路,必须从非农产业当中找到良策。从一这观点出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解决农民问题必须减少农民,把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只有这样,农业机械化、农村现代化、农民文明化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而在这一过程中,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2.
促进农村发展:战略、制度和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所有问题中,人口问题是根源。仅仅依靠农业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要解决乡村人口的转移就必须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劳动力的流动,而与此相关的前提是必须解决好当前的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及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各种体制和政策障碍。一、减少农民从“中原突围”众多的乡村人口无法实现顺利迁移是当前农村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减少乡村人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问题,才能为整个经济体制转型创造条件和提供空间。这几乎成为大多数研究者的共识。但是如何减少乡村人口、从何处着手却存在着各种不同意见。我们…  相似文献   

3.
农民素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需要与其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相适应的劳动力。工业的发展要求劳动力的高质化和劳动者素质多样化,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按受教育程度呈现出“金字塔”型,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呈“倒金字塔”型。这种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非对称性,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人数增加,成为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极为严重的障碍。一、农村劳动力的根本问题是农民的素质问题我国12多亿人口,9亿多农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锐减,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三农”问题突出。理论界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西部“区域情”和农情,坚持三项原则,即“以工哺农”原则、“技术创新”原则、“劳动力资源资本化”原则;必须抓住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优势,着实把握住三个中心,即努力发展壮大畜牧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最终要实现三大目标,即农业生态化与增效稳定化、农村文明化与发展科学化、农民现代化与增收持续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呼唤职业农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不可回避的矛盾 ,它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 ,是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中的关键性环节。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 ,已迫在眉睫。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 ,已势在必然 ,也是首选之策。现代农业的发展 ,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 ,也就是农民应以专业化分工、职业化发展为基础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对农业人才进行优化配置 ,才能从根本意义上有效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农业发展 ,呼唤职业农民。农民专业化分工、职业化发展 ,将是合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农业增效 ,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长期激活农村经济 ,促进广大农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三农”与城市化,是事关我国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按照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构想,我们绝对不可能通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的转移,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的转变。农民人口多,农村土地广,这是我们的现实国情。我们只有在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同时,开辟广大农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建立城乡二元工业化结构体系,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无限转移,并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最终解决二元向一元转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大郑重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并在十五大报告所阐述的党的基本纲领中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必须做到四个“坚持和完善”,其中第一个就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充分表明,在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非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和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十五大还根据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对如何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新时期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加速农民非农化,扩大农民的非农就业。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障碍因素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制度改革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等,以加速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统称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将是实现邓小平提出的农村经济第二次飞跃的关键。政府应做好立法、发展非农经济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受农地供给约束,农业劳动力需求会不断递减;现有农村人口增长一时间难以放慢,农村劳动力供给有无限增加趋势。这二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劳动力过剩性不断增强。如果不寻求到一条有效的转移道路,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以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代价换取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化的状况,提高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农业过剩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拓展农林牧渔就业容量;二是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彻底改变城市一工业,农村一农业传统的城乡经济格局,发展农村“二元经济”,扩展农村就…  相似文献   

11.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现实途径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的问题必须从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创建一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条件等 ,具体说应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增强农村就业劳动力的适应能力 ,二是发展巩固乡镇企业 ,三是推行农业产业化 ,四是加速小城镇建设 ,等等。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在 1.5亿左右 ,能否解决如此庞大的农村就业大军 ,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实现粮食自给,确保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独立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稳定农业生产的主体,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然而,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弱化趋势进一步显现,这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要遏制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弱化的趋势,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提高农民种粮收益,采用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村、农业、农民简称“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最头痛、最亟待解决的工作难题。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已经成为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现在看,无论我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关键的制约点都在农业。这些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其原因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根本性的矛盾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制约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根本性矛盾,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一、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规模化大农业的矛盾;二、扩大内需与农民收入低的矛盾;三、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与谷贱伤农的矛盾;四、加快非农化进程与城乡壁垒重及乡企发展难的矛盾;五、乡镇机构过大与农民减负的矛盾。解决农业问题在于非农业化,农民富裕在于非农民化,农村发展在于非农村化。要跳出从农业看农业,以农业救农业的窠臼,在农业之外寻求改革和突破,用小城镇建设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用非农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这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现有农村人口2 300万人,农业劳动力1 300万人,但其中却有400万富余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既是重庆市农村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是重庆市农民增收的潜在优势。要把这种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只有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农业结构,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小城镇战略,促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并使之充分就业,这对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结构性变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相似文献   

15.
一、乡镇企业的现状和问题:经营机制弱化去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河南考察农业和农村工作时指出:“发展乡银企业,对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带有革命性的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只有把乡镇企业搞起来,才能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富裕问题;才能以工补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业现代化;也才能更好地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巩固农村基层的党政组织,拓宽农村共同致富的道路”。实践证明:乡镇企业是农民致富的重县途径;是剩余劳力的根本出路;是财政收人的中流批柱;是集镇建设的开路先锋;是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是集体经济重要来源;是…  相似文献   

16.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农业技术革命的源泉,是实现科技兴农的重要手段。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只有在农村迅速推广开来,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并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这项科学技术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农业生产才能获得较快的发展。为了加强农技推广工作,促进科技兴农,大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探索出了一条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新路子。一、因地制宜立项,突出重点攻坚,抓好关键项目推广农技推广中心根据省农牧渔业厅每年制定的“农业技术推广和高产攻关项目计划”,坚持以…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及其变迁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存资料和财产,土地制度的变化不仅事关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而且事关治理绩效与乡村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土地制度的“变动”引发了农民、农村社会要素能量的释放和能力的改变,实现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动能转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无论是产业发展、农民富裕,还是有效治理等都需要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做出适应城市化、市场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变革,以赋予农民更充分的发展权和选择权。而承包地的“三权分置”和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将给农村社会发展带来第三次“动能转换”,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合理剩余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存在不合理剩余。农业还很落后这是事实,新的农业生产类型需要开发,需要劳动力。但农民面临各种困境,对农业缺乏积极性。要正确区分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原因,采取适合当前农村形势的措施,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11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农业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问题所在。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九十年代,要实现全国人民奔小康的第二步战略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农村奔小康的薄弱环节是农民收入。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增加农民的收入迫在眉睫。农村信用社,这一国家设在农村最基层的金融组织机构,在当前加快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形势下,千万不可忽视和放松农业,应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建功立业。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就是农民经济商品化、货币化的过程,亦是不断增加农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农村信用社应当着重研究金融工作如何支持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在货币,信贷政策上需要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措施?  相似文献   

20.
19年前,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18颗鲜红的手印”,在全国率先冲破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所有制结构的羁绊,实行了农业“大包干”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该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到1996年底,农业总产值达10.47亿元,是1978年的11.5倍,实现了该县经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凤阳人继续弘扬“大包干”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振兴乡镇企业乃至整个县域经济的突破口,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来抓,政策对头,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