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虚实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艺术辩证法.早在2000多年前的司马迁<史记>历史叙事中就有虚实艺术技法的大量运用,并且达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史记>历史叙事虚实艺术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虚写设置的多样性:通过旁人叙述、议论表现人物或事物而形成的虚写,运用概括叙述所形成的虚写,采用合理想象而形成的虚写等;二是运用虚实结合方法的多样性:以虚写实,以实写虚,虚实相间,虚实互见等.<史记>历史叙事虚实艺术技法的运用和创新,直到今天都还是空前的,值得我们继续挖掘、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所创造的一种叙事方法.从艺术视角观照.司马迁在运用"互见法"的过程中,又创造性地使"互见"内容的双方或多方形成省略艺术、虚实艺术、详略艺术、互补艺术、存疑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坚持历史叙事"实录"性精神和确保历史事实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又使<史记>篇章简洁,结构艺术性强.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作了一系列主题集中、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传记悲剧.并深入挖掘了<史记>人物传记悲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及矛盾冲突的性质.司马迁对上述悲剧人物的推崇,反映了他世界观中的进步因素已经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稀有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在<史记>人物传记悲剧中表现出"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塑造出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悲剧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历史原型的产生是由史书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神话原型的效力。《史记》战争人物系列中分别形成了帝王、军师、战将等历史原型。只有经过时间筛选出的历史典型,才会成为历史原型。历史原型具有极强的时空穿透力,并对后世历史人物与文学形象具有规范作用。原型的美学冲击力是巨大的,我们能从历史原型身上触摸到民族的精魂。  相似文献   

5.
清代乾隆皇帝是古代帝王中史学自觉意识最突出的政治家之一.他下诏刊刻"二十四史",命史臣刊正<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四部正史,突出地反映了他的正统意识和历史文化认同思想.乾隆帝重新认识和评价有关历史人物,适应了清代中期政治统治的客观需要.殿本"二十四史"的广泛流传,为学者、士人研读正史提供了便利,在传播悠久的中华文明、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推动历史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纪祥 《文史哲》2008,10(2):65-90
"史"字在先秦时期本指"史官",并无称"书"之义;"史"之称"书",合称"吏书",也有其复杂之变迁过程.<太史公书>本非"史书",亦无今日<史记>之名."史记"一词在先秦时期原指"吏官之记",后始成为<太史公书>之专称.而<太史公书>转为<史记>专名化之过程,实亦即<太史公书>在属性认知上逐渐史书化之过程.司马迁之<太史公书>亦由私人家言的"子书"而逐渐演变为所谓"史书",并被称之为"史记"与<史记>.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与<史记>有着密切联系,它从互文性的角度对<史记>文本进行了历史诗学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现代作家通过母题的重组,建构了文学性的情节形式,同时还把个体经验融入<史记>人物及事件中,在丰富和发展这些情节形式的同时,也表现了对世界的新的看法.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审美特征在<史记>母题与小说情节形式的互文关系中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史学的杰作,对其后典制体史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学者王圻编纂<续文献通考>,记载了南宋、辽、金、元和明代万历以前的典章制度及其相关言论,并且在门类设置上有所增益.清代乾隆年问,三通馆臣奉旨修成<续文献通考>,其内容完整、考证精细,所作史论也反映出较高的历史见识.从这两部书的内容、编次和价值来看,它们不仅继承了<文献通考>的著述规模,而且对典制体史书的撰述有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彤 《船山学刊》2004,(3):49-50
占卜者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命运预知的愿望.司马迁意识到他们是社会生活的构成部分,所以把他们纳入宏阔的历史画卷中,让我们不时瞥见他们活动的身影.<史记>里刻画着形形色色的占卜者,其形象之鲜明生动,足以作为群像,跻身于文学名著人物画廊中.  相似文献   

10.
<左传·定公六年>突兀提及了一个历史人物"吴大子终累".后,其人在<左传>中再无记载,亦无补记.后世诸多文献,如西汉时的<史记>、东汉时的<吴越春秋>、西晋时的<春秋经传集解>、唐代的<吴地记>、南宋的<吴郡志>、元代的<吴越春秋音注>、明代<东周列国志>、清代<曲园杂纂>等,都对这一历史人物与吴王阖庐(阖闾)、夫差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解析.在梳理与之有关的学术论述后,着重指出:吴地这一历史人物引发历代不绝如缕的评述、争论,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论述链条.其背后,展现的是吴地学术的涓滴成水.同时,它也清晰地构成现代苏州经济生活中某些产业(如旅游等)的丰厚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史记》思想性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史记>是一部有着丰富人民性的著作,并认为司马迁的思想是与封建正统思想相对立的.这种观点的最大缺陷是割离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把司马迁超然于时代之外.<史记>的思想性是丰富的、多层次的,也是矛盾的,司马迁的价值观还是统治阶级的,他的历史观依然是帝王史观,是英雄创造历史,人民群众不过是帝王将相的有益补充,其人民性不过是司马迁正统思想价值的偏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史传文虽然早在商周时代就已出现,但直到司马迁创作的<史记>问世后方臻成熟境界.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战国诸子叙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应该说,无论是在叙事结构安排、人物刻画手法,还是事议兼顾的叙事精神,战国诸子叙事实践都对汉代司马迁的<史记>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契丹国志>是南宋末年叶隆礼所撰写的一部最早以契丹民族所建政权为记述主体的史书,在历史编纂方面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作者通过成熟的编撰技巧,运用纪、传等形式,客观地反映出契丹民族历史的发展大势与各族人物活跃于民族交融历史舞台上的生动事迹.<契丹国志>还客观记录了契丹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和汉化进程,因而在中国史学史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叶隆礼有过人的史识,在史著中大量记载了契丹皇朝盛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具有强烈的历史"资鉴"意识.  相似文献   

14.
<辽史>、<金史>、<元史>是二十四史中颇具民族特色的三部史书.它们集中地反映了十至十四世纪中期中国北方的契丹族、女真族和蒙古族兴起发展并建立多民族北方政权及全国政权的历史进程.然而这三部史书因为成书仓促,存在的问题较多,自元末明初问世以来,多为学者们所诟病.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把中华民族的历史都囊括在不朽的巨著<史记>之中.其"大一统"的政治观,周边民族与中原民族联结一体的民族观,和广采兼容的文化观紧密交织,相得益彰.<史记>是在古代国家实现空前统一和全国范围内各民族的融合达到空前规模的汉代著成的,其政治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正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史记>如此杰出的成就,就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进一步奠定了深厚牢固的基础,在两千年漫长岁月中发挥其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巨大作用,其深远影响一直存在到今日.  相似文献   

16.
陈鑫 《理论界》2005,(10):160-160,180
本文从《史记》从历史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分析了《史记》中人物形象的共性:知恩图报,以德报德;以牙还牙,以怨还怨;为知己者死;富贵还乡等。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选取典型事件来展现人物;运用巧妙的对比突出人物特点;提炼精准的对话语言显现人物形象;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凸现人物;穿插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神韵等。本文还介绍了《史记》在人物刻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史记》,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的力作。它不仅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专著,而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开创了我国以人物为主体的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占全书五分之四以上篇幅的“本纪”、“世家”和“列传”部分,都主要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事件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史记》中列出姓名的历史人物有千余人之多,其中,除一部分无所作为的帝王和诸侯仅在世系赓续中录其姓名外,其余的三五百人,都有专传、合传或附传,记叙他们的事迹、作为、性格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至少有几十个人,成了流传千古几乎达到妇孺皆知的典型人物。如:秦始皇、赵高、刘邦、张良、韩信、萧何、苏秦、张仪、信陵君、蔺相如、扁鹊……。  相似文献   

18.
陈其泰 《学术研究》2015,(2):104-112,160
《史记》创造了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有机结合的编纂形式,其内在依据和成功的奥秘,乃在于多维度、多视角、多方位地观察和叙述历史。司马迁著史的目的是冀图令读者明瞭事件发生、演变的年代先后,了解历史变局的因果关系,睹见人物这一历史创造主体的活动和风采,同时又能知晓治理国家和传承文明所依赖的各种典章制度和复杂的社会情状。司马迁在哲理高度和认识本原上,发现、掌握了如何再现客观历史进程的根本要领和途径,这是其杰出创造才能的体现。正因为避免了单线式、单角度的观察,《史记》才为我们展现了华夏民族有史以来全景式的、丰富生动的画卷。运用"多维历史视野"这一新概括,无疑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史记》何以被称为著史的"极则"。探讨这一课题还具有突出的当下价值,能更加恰当地评价《史记》历史编纂成就对20世纪史家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具有自传性质的书序,开创了我国古代传、序结合的自传创作方式.在人称、叙事等各个方面都对后人的自传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则是隐士自传的开山之作.二者对我国古代自传文学的发展都有"开源启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由于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二元对立 ,司马迁在表现和评价法家人物的悲剧命运时 ,陷入了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的矛盾之中。司马迁过分地强调了法家人物道德人格的缺陷和行为的不足 ,而相对地忽视了他们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因此 ,在《史记》法家人物的传记中 ,他们的悲惨命运并未构成悲剧性的矛盾冲突 ,悲剧色彩很淡。道德评价压倒历史评价是造成法家人物悲剧命运色彩不浓的主要原因。司马迁对法家人物的评价 ,表现出道德评价对历史评价的部分吞并 ;这既是对历史实在的二律背反的正确揭示 ,又深深地打上了他主观思想感情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