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管亚男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402-405
为了展现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美学,运用福柯的生存美学原理,对小人物的生存环境和各自的出路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规训化的社会里,小人物生活得悲惨无助;然而通过奉行隐忍型和普罗米修斯式的生存美学,仍有人在军规中寻求自由、在无助中寻求自救、在绝望中寻求生路,成为反抗权威、捍卫自由的英雄.该解读有助于引导现代人选择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郝桂莲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4):116-118
复调小说展示的是一个多声部的世界,其中对话又是这个多元、互动世界的基础,它源于对现实人的存在的深刻思考。巴赫金认为,思想不是一种主观的个人心理产物,而是存在于与他人另一种思想的积极交往中。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正是这样一场大型的对话。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之间的对话,人物内心的对话,情节结构的对话,以及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对话。通过这些对话,海勒不无诙谐地对貌似坚不可摧的传统权威进行了解构,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人人都能平等对话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孙欣欣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4)
黑色幽默文学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风行于美国文坛的一个文学流派。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以其鲜明的特点、泼辣的语言和淋漓尽致的嘲讽堪称是"黑色幽默"的经典性作品。在海勒的这部作品中,世界的荒诞集中体现在社会存在与个体存在的矛盾之中。本文试图通过对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第二十二条军规》进行分析来展现黑色幽默文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潘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本文通过对美国当代作家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简析,论述了“黑色幽默”派反叛传统主义小说之“常”而皈依后现代主义之道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约瑟夫·海勒和库尔特·冯内古特同为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二人在人生经历、创作题材、人物塑造和艺术特色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位作家都在二战中饱受战争创伤,战后又不约而同地在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和《五号屠场》中塑造了同样受到战争摧残的主人公约塞连和毕利·皮尔格里姆。通过回忆,约塞连和毕利平复了创伤,两位作家也通过写作走出了阴霾,为自己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郑晓梅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33-35
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本文从海勒运用的奇特写作手法来表现小说反映的那个“有组织的混乱,制度化了的疯狂”的荒诞世界,碎片似地记录了主人公绞尽脑汁逃离战争的经过。 相似文献
7.
8.
《第二十二条军规》结构特色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结构出发,论述了这部小说在结构上呈现出的两大特色:意识流特色和迷宫特色。 相似文献
9.
骆近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5):78-80
约瑟夫·海勒在其成名巨著《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借助非逻辑性语言,运用循环式论证、自相矛盾论证等论证方式,成功地向读者展现出一个矛盾的、不合逻辑的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10.
杨雁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2)
美国著名的黑色幽默小说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评论家们纷纷从它的主题、创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对它进行研究。人物的精神信仰是该作品的一个重点,本文从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入手,分析了他们的精神信仰状况,从而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该作品。 相似文献
11.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黑色幽默的语言表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浩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115-118
文章旨在探讨约瑟夫·海勒最具代表性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运用黑色幽默手法来服务其荒诞的非理性主题的诸种语言表征.基于对文本中大量的黑色幽默语言的实例分析,分别从悖论、平行对仗、重复、比照和并置等修辞层面,揭示了作者运用黑色幽默深化小说的非理性主题的手段,并指出黑色幽默的语言特色正是其展示的非理性世界的超现实表征. 相似文献
12.
王子铭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
“黑色幽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西方文学流派,对现当代世界文学有着深远影响。“黑色幽默”的作家重视描写人物生存世界的荒谬和环境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地嘲讽态度反映环境和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夸张地加以放大、扭曲、畸变,让它们看起来更加荒诞、滑稽、可笑,同时又让人感到压抑和苦闷。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文学的典范之作,小说创造了一个名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逻辑困境,运用了荒诞夸张的表现手法和零感情的写作态度,反映了当时的美国社会,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态度,充分展现了“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景虹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48-160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对战争题材情有独钟。基于作家特有的人生经验、现实感受、思想观念和美学倾向,他们对于战争的描绘与开掘别开生面。和现实主义小说对战争的表现不同,在黑色幽默小说的世界里,战争被赋予了更为荒诞的色彩和更接近存在本质的寓意。《第二十二条军规》作为其中的典范之作,从小说内容与形式的处理手法和主题立意的表达上,均凸现出这一流派独特的风格、观念。战争在该小说中通过作战部队里形形色色癫狂古怪的人物以及各种匪夷所思的离奇事件,呈现出遍布混乱与疯狂的奇异景象 而透过对掩盖在谎言与制度之下的恐怖与荒谬的揭示,战争的无理性与无意义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4.
柏云彩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2-96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瑟夫·海勒的成名作,《等待戈多》是英国后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作。在这两部著作中,海勒和贝克特都采用“黑色幽默”的创作手法,以诙谐讽刺的语调,深刻反映了人生的痛苦和世界的荒诞,探究了人类存在的意义。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创作形式解读了文本中黑色幽默的后现代艺术创作手法,揭示了作品中黑色幽默所反映的西方后现代社会人孤独、焦虑和无助的心理,并阐述了黑色幽默的警世意义。这两位作家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问题的深刻洞察及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忧虑,对解决现代人精神领域出现的问题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柏云彩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92-96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瑟夫.海勒的成名作,《等待戈多》是英国后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作。在这两部著作中,海勒和贝克特都采用黑色幽默的创作手法,以诙谐讽刺的语调,深刻反映了人生的痛苦和世界的荒诞,探究了人类存在的意义。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创作形式解读了文本中黑色幽默的后现代艺术创作手法,揭示了作品中黑色幽默所反映的西方后现代社会人孤独、焦虑和无助的心理,并阐述了黑色幽默的警世意义。这两位作家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问题的深刻洞察及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忧虑,对解决现代人精神领域出现的问题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崔雅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尤索林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作者刻意描写的人物,他是“黑色幽默”文学艺术形象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嘲笑死亡,但又对死亡充满恐惧。他怀疑和否定当局所宣传的一切传统的价值观念,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孤独感,但他又有自己的追求。他敢于反抗当权的大人物,与他们的自私、贪婪、专横、残暴和毫无信义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使自己在“反英雄”的过程中变成一个真正值得称颂的英雄。作者通过尤索林死里逃生的斗争过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与荒谬,反映了当时人民反战的心声,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7.
周宜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3):16-18
约瑟夫·海勒作为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在黑色幽默文学中影响最大,成为这一流派的支柱。书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妻子、护士和妓女三类,她们的形象都受到了严重扭曲:或是被侮辱、或是被损害、或是被妖魔化。 相似文献
18.
19.
丁芸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3(4):34-36,73
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当属20世纪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精品和典范。从反映论看,它是权力法则的象征;从表现论看,它是演示现代荒诞意识绝妙的艺术载体。从反映论与表现论的不同角度进行双重解读,更能彰显出小说的精品价值和经典意义。 相似文献
20.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4)
约瑟夫·海勒的黑色幽默小说《第22条军规》颠覆了传统美学对幽默的理论界定,它将正与反、悲与喜等因素完美地统一在一起,使两种含意在语义上造成强烈的碰撞效果,以形成荒诞性。小说人物形象的碎片化、去庄严化、去中心化等使其与西方传统小说拉开了距离;作品中没有了那种高大威猛、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而是一群猥琐的、胆小的、变态的、荒诞的侏儒式人物。在叙事模式上它打破西方传统线性叙事模式和时空顺序来安排情节,以跳跃式的,非自然的方法来变幻时空。小说的叙事语言具有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风格,句子之间缺少因果联系的基本要素,使得小说的句子和段落在意群上具有一种碎片性、散乱性的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