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空间话语表达形式呈现出现实性与虚拟性相融渗、规范性与自由性相割裂、广泛性与碎片性相矛盾、理智性与情绪性相对立的话语特征,消散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宣传的影响力,稀释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阐释力,侵蚀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公信力,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作用力.建构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一方面通过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凝聚各方共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筑网络社会命运共同体和依法管网治网作为根本立足点来加强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通过敢于亮剑、善于表达、深于回应、精于整合、勇于引导等作为发力点来建构具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呈现出话语主体多元化、话语载体多样化、话语内容复杂化的新特点,也面临着国内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国际网络领域西方意识形态话语权渗透交锋不断、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应对乏力等新挑战。掌控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必须提高话语主体素养以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发挥正能量,拓展话语载体多样性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坚持话语议题守正创新以打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推进话语表达方式转换以实现中国话语标准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3.
“:后真相”在网络空间的蔓延给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带来了诸多困境,通过对“后真相”语境的分析与本质探源,不难发现其困境主要表现在: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遭遇减蚀;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监管面临考验;西方社会思潮觊觎我国思想文化主阵地。破解“后真相”语境下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困境需要采取多元化、系统化的措施,以及防、导、控、疏等综合性策略:倾听民众呼声,纾解各方因利益诉求纷争而引发的网络乱象;强化媒体监管,消除弥漫在网络空间中恢诡谲怪的价值观念;提升辨识能力,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批驳各种错误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4.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挥功能的重要基础。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内在生成机制、理论宣传机制、保障与激励机制、成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5.
议题设置是研究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切入口。在网络空间多元意识形态较量的过程中应当明晰"议题设置"的内涵,既要看到议题设置在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过程中的应然价值,也要看到议题设置视域下,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存在着实然博弈,即多元化、具象的议题设置与一元化、抽象的意识形态之间产生隔膜,借助热点、争议的议题传播西方思想造成网民信仰认同的失序的问题,发布"历史虚无主义"的议题破坏网民主流、共识的历史结论。所以需要在把脉网络意识形态中理清议题设置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时代,人们在“网络社会”的自我存在样态、社会关系样态及主体间互动样态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意识形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新样态。“网络空间”作为具有鲜明主权特征的虚拟化“第五空间”,亦已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而话语权的争夺是核心内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正演化为全球性安全议题,成为国家安全的新疆域。我国正面临着由网络社会虚拟化无界性特征而衍生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代挑战: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控制着互联网的“制网权”和“制信息权”,挤压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另一方面,网络负面信息呈放大效应、网络舆论引导力式微,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面临压力。因此,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成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蕴含一定阶级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话语权力和权利系统。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空间已然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主要阵地,要拓展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网络空间,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国家网络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目前学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内涵、功能机制、建设面临的现状以及构建策略等方面,对学界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有利于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深化和完善,进而形成系统全面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8.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近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虽然不断取得进步,但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复杂多样,各种舆论扩散传播,多元社会思潮不断碰撞融合。由于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和虚拟性,多媒体融合发展在给高校带来教育教学便利的同时,也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被削弱,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高高校师生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守好网络空间主战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既有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话语霸权"和"非意识形态化"的挤压,也有市场经济、网络技术发展负面效应所造成的民众思想的复杂化,更有多样化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冲击。因此,为进一步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在我国的主导地位,有必要对这些挑战展开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空间涉中国意识形态问题上,存在中国官方、中国民间与国际社会三个舆论场之间的合流与挑战。为避免在国际意识形态话语权竞争和维护国内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过程中出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消解乃至“失语”的危险,需要在对策和机制两个层面对夹角进行控制。在对策层面,内容建设上要结合中外、融会古今,建立贴近受众需要、声线柔和的自洽体系;载体建设上要注意平台提升、全网联动和形式多样的结合。在机制层面,政府体制建构要实现从科层制向扁平化的转变;现实操作逻辑要注入共赢和沟通的意识;公私关系上要实现“自上而下”的国家主导与“自下而上”的草根力量的结合;网络安全维护上要注意依法治理和技术保障的双层把关。由此,即可增强三个舆论场的共识度,建构中国执政党和政府在意识形态上的网络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风险,表现在网络领导力弱化导致的意识形态引领力缺失、网络多元思潮传播形成的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网络消极文化扩散造成的青年价值观扭曲等,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对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严加防范,建立网络意识形态监测与预警、教育与引导、治理与稳固的安全机制,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网络空间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12.
从转型期社会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全面深化改革面临诸多难点及腐败导致的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降低等方面,分析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时代诉求。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主流文化的与时俱进、多元思想的有效引领、话语表述的融通中外、宣传方式的行之有效、价值取向的准确把握等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因素,进而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提出从坚持以开放的精神建设当代我国主流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坚持服务大众与掌握大众的统一、增强话语底气等方面探讨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极其深远的错误思潮之一,其借助碎片信息为依托,使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五个基本要素呈现以下特征:传播主体隐匿化,难以追溯;传播内容多样化,无奇不有;传播受众广泛化,无处不在;传播媒介多元化,花样百出;传播效果娱乐化,哗众取宠。历史虚无主义以碎片化信息为掩盖,干扰网络社会思潮治理,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扭曲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判断,影响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消解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破坏青年红色记忆。为全面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化传播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危害,必须以清朗网络空间增强历史唯物主义引领力,以网络二次元叙事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以掌握网络图像化叙事话语权来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     
<正>思想领导权在获得政权前是革命的先导,而在掌握政权后则是建立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思想领导权的实现路径就是话语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就是要维护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通过学术话语权消解思想话语权,是今天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重要特点。由于学术话语权的政治性不明显,因而西方这一渗透的企图较为不易觉察。为引起对于这一挑战及其应对的重视,我们特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为题,组织、刊载  相似文献   

15.
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生成与传播的重要场域,科学把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具体内涵,厘清其生成路径,有助于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关涉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触角与研究空间。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治理困境,不仅与其生成路径类型紧密相关,还与其技术结构特征紧密相连。基于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问题凸显,实践中需紧紧扣住建立健全网络立法和规制工作、加强网络社会组织行业自律制度建设、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党员干部的网络素养以及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等基本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以海量的信息量、不受时空局限的信息交互、匿名的平等对话语境及去中心的众声喧哗场景等特征颠覆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主导。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正遭遇多元社会思潮的解构,面临话语主体权威被消解、话语单向传播格局被打破、话语方式面临失效等嬗变。而这一嬗变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优化契机的同时,也打破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动态平衡并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需坚持旗帜鲜明与润物无声相统一、线上互动与线下交流相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等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建构高校意识形态传播体系、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以及高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机制协同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网民自律是重要组成部分。网民自律的内涵表现是网民在网络空间的价值认同与自我建构,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内在层面主要包含网络思想自律、网络道德自律,外在层面主要包含网络语言自律、网络行为自律。实现网民自律需要强化网民自律的动机选择,建构其内在的心理契约,并由此确定培育网民自律的路径选择。培育网民自律的路径主要包括:内外兼修(提升网民群体的网络素养)、以德润网(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明)、依法治网(健全网络空间的法治体系)、利益驱动(强化网络空间的正向激励)以及监督管控(健全网络空间的监督体系)等。  相似文献   

18.
网络空间具有拟生态环境特点,网络意识形态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竞争性、开放性、均衡性和演进性等生态属性。网络安全已成为意识形态风险的重要因素,研究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的一元性与多样化、网上与网下的交织、国内与国际话语权的争夺、隐性渗透与显性教育疏离等现实困境,提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对策举措。从多样性视角看,需要求同存异,实现多元“共治”;从竞争性视角看,要开展话语争夺,实现网络“法治”;从开放性视角看,要做到润物无声,实现网民“德治”;从均衡性视角看,要强调民主参与,实现基层“自治”;从演进性视角看,要推进协商合作,实现政府“善治”。总之,意识形态风险是影响国家政治文化安全的重要因素,需要通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推进我国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论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和新特征,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分为三个阶段,并做相应的机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话语权博弈中理论创新不足、话语传播的内容与形式与教育对象需求存在偏差、话语掌控与引导力不足等,最后论证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路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发展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拓展话语主体范围,培训话语主体能力;打造主流话语传播平台,优化传播渠道;建设话语信息反馈平台,合理调控思想舆论。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网络已经成为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领能力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空间复杂性、引领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客体积极性、引领方式方法缺乏实效性、引领资源整合力有限,不能完全形成引领合力等尚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研究认为,大数据方式契合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大数据精准捕捉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点,二是大数据及时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兴趣点,三是大数据链接整合网络意识形态资源点,四是大数据融入新时代大众"网络"生活圈。因此,应用大数据思维及其方法可以在以下四方面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一是提升引领主体的引领能力,通过树立大数据意识、主动学习大数据技术、善于应用大数据技术来提升引领主体能力;二是激发客体参与引领的动力,通过优化意识形态引领决策机制、提升意识形态引领的动力机制、优化意识形态引领的协同机制来激发客体动力;三是汇聚全面思想引领合力,通过精准捕捉网络燃爆点、精准识别网民兴趣点、精准把握网民诉求点、主动融入网民生活圈等汇聚引领合力;四是增进思想引领过程效力,通过树立共享共治的大数据整合资源理念、开发合作共赢的大数据共享共用平台、实施大数据网格化资源管理整合机制等增强引领效力。通过以上四个方面,以此有效提升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