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对比“五普”和“六普”中有关族际婚姻的数据,发现10年之间,55个少数民族族际婚姻的人口数上升了3.74%,但是平均每个民族的通婚民族个数下降了3%。多数少数民族通婚中的族际婚姻性别比有所上升,同时,族际通婚的少数民族女性户主率也都有所提升。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少数民族人口状况自身变动、人口流动加剧、教育水平提高以及城镇化水平提高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大学生作为具有特殊民族属性和社会身份的群体,在高校族际交往过程中受到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组织因素和区位因素等综合影响,呈现出总体交往和谐,部分交往隔离的特征。高校应积极采取各种对策措施,开设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课程、扩大蒙古族大学生族际交际圈、调整班级和宿舍划分方式等,引导各族群大学生和谐相处,充分发挥高校增加族际交往,增进民族融合,实现不同民族文化和谐共存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3.
试论城市少数民族的社会交往与族际交流--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些年来,随着大批少数民族成员进入城市,我国城市的少数民族呈现出多元化、杂散居化的新格局.由于个人条件、进入渠道等的差别,进入都市的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社会交往网络,族际交流的内容和深度也有差别.在城市高度的社会分工和单位制下,城市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合作有序,以各民族的平等融合为主流.在城市民族融合过程中,风俗习惯、民族性格、语言等文化方面的差异仍是影响民族关系的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4.
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产生的基础,心态是影响民族交往的重要因素。西北少数民族交往心态具有多元性与包容性统一、优越感与危机感并从、宗教性与政治性牵连、地区性和国际性结合等特色,反映出西北少数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侧重从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角度解释社会现象,认为族际婚姻作为民族交往的一种形式,其变迁是生产和经济交往发展的结果。研究以明代、清代民国、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阶段为时序,分时期梳理和探讨在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迁中,屯堡族际婚姻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并对新经济形态下屯堡族际婚姻的现状和变迁趋势作了分析,以服务于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谐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6.
族际交往、或民族交往、抑或族际接触关系到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基础平台。作为"知识分子亚群体"的大学生,他们间的族际交往对其学校生活有强烈的影响,应该得到关注。本文旨在从背景出发,通过梳理和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和展现其中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并从大学生族际交往特殊性、具体性和发展性给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裕固族的婚姻习俗、婚姻圈和择偶标准都发生了变化,族际通婚比例逐年增加;族际通婚是多种因素综合互动的结果,是一种动态的社会现象;在当前社会中,裕固族族际通婚还受到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人口分布格局、人口流动和外来移民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口大流动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机会和空间,也使城市变成影响民族关系的敏感地区。在这一形势下,如何帮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居留、落户,进而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探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与落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高达82.3%,落户意愿为42.3%,可见他们向往城市美好生活的愿望比较强烈,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着积极的期待。居留和落户两类决策的比例迥然不同,说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正在从初步融入逐步走向深度交融。收入、学历、社会心理认同、公共服务等是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和落户意愿的关键因素。居留意愿主要受到经济融合程度的影响,而落户意愿与公共服务获得、社会心理认同密切相关。顺应形势,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须营造民族和睦的社会氛围,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心理认同;并及时动态了解其境遇和诉求,对接需求实施服务供给侧改革,以减少其对土地和传统地方性、民族性关系的依赖。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都市面对族际交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大都市面对族际交流李苏幸我国630个城市中,每个城市都有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和流动……北京的民族成份最全,有56个;上海民族成份44个;武汉、郑州各43个,西安、南京各42个一定数量的民族流动人口,既是一个国家城市开放程度和内在活力的标志,也是一个国...  相似文献   

10.
在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员加入到了城市“流动人口”的行列中.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自然、资源、经济、制度、社会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不仅意味着人口的城乡流动和空间转移,也意味着城市民族交往的扩展和深化,对现代城市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入对城市民族关系带来了较大影响,致使城市民族关系的发生主体与涉及范围增加.在厘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关系的内在联系基础上,认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出现是对城市民族关系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因素,提出不要忽视他们在城市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两个层面系统解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具体影响,提出应构建应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城市民族关系调控新机制,认为其应该由事前防范预警机制、事中排解应对机制、事后处理弥补机制组成,尤其应重视事前防范预警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族际政治及族际政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族际政治是族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它在族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并在民族国家出现以后发生了重大改变。作为一种族际互动的形态,族际政治有自己的特殊本质和丰富内涵,并对民族关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族际政治并未被作为一种正常的政治形态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经常化、越来越具有影响的族际间政治互动,逐渐把族际政治凸显为一种常态化的政治形态。现实中越来越突出的族际政治现象,也强烈地呼唤着族际政治研究。因此,必须拓展民族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开展族际政治研究。  相似文献   

13.
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少数民族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在此过程中,族际互动的良性运行成为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在此机制中,民族文化是核心影响因素,其中包括语言、宗教、民族习惯、意识形态等多方文化。而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则依赖于族际关系的良性运行机制。本文以民族文化为主线,探讨族际关系的良性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论人口流动与朝鲜族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近年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朝鲜族人口流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指出朝鲜族的人口流动具有从农村向城市、从东北传统居住区向山海关以南各地、从中国大陆向国外流动等特点,其人口流动的频繁程度远送超过国内其他民族,这对于分流农村劳动力、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调整民族经济结构、转变传统落后意识、提高生活水平、加速朝鲜族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重视和解决朝鲜族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对解决今后相当时期少数民族的相关问题,无疑也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不仅仅是城乡流动的反映,还是跨民族交往的反映。①对于张家川回族来说,来到大都市以后,需要面对城乡流动与跨民族交往的双重挑战。只有在技能、价值观念、社会交往、民族心理等方面不断调适,才能在城市里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张家川回族凭借自己独具特色的清真饮食,适应了都市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从民间故事传说、民族工艺建筑、民族禁忌、民族崇拜物、民族鬼怪神灵、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民族饮食这八个方面考察了同伴交往对少数民族儿童民族文化认知的影响。通过对云南丽江纳西族、迪庆藏族、澜沧拉祜族,贵州铜仁苗族、三都水族,四川凉山彝族共1 202名少数民族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同伴交往对少数民族儿童的民族文化认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不同民族之间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文章分析了同伴交往对西南少数民族儿童的民族文化认知产生影响的特征及其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这些特征和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民族文化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试论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以沈阳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沈阳市是我国大城市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沈阳市民族工作值得关注.本文根据沈阳市民族关系的实际状况,分析归纳了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一些主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宗教因素、国际因素.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族是世居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古老民族,是西北古代少数民族乌孙、塞种、月氏、康居、阿兰等许多部落和部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融合而形成的。俄罗斯历史学家阿·列夫申在《吉尔吉斯——哈萨克各部及各草原的叙述》中说,哈萨克是很早就有的古代部族之一,其族名也出现较早。哈萨克族是有1000多万人口的跨国民族,主要活动在地跨欧亚大陆的哈萨克草原上(杭爱山、阿勒泰山、塔尔巴哈台山、天山至乌拉尔山、额尔齐斯河、额敏河、伊犁河至耶底里河一带及加依克河流域。中国的哈萨克族约有120万,多与汉、回、维吾尔、蒙古等族  相似文献   

19.
族群认同与民族的界定——以回族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民族,它的产生发展与民族认同密不可分。又因时代不同。族称、宗教、国家确认等相关因素介入,使其具备民族最本质的特征,即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描述和分析了1990—2010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以及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藏族和蒙古族这六个少数民族人口的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建立了以人口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制度法规和文化观念为核心的影响生育水平及其变化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第一,和全国人口、汉族人口相比,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存在差别,如早育率高、生育率峰值宽、生育率峰值后生育率下降平缓等;第二,少数民族人口内部存在异质性,上述六个少数民族的生育状况可分为维吾尔族—壮族(高于少数民族平均水平)、回族—藏族(少数民族平均水平附近)、蒙古族—满族(明显低于少数民族平均水平)三类;第三,人口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制度法规和文化观念等共同影响了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的现代化转变;第四,影响生育因素的差异和叠加效应造成了不同民族生育状况的表面一致性,但相似的生育水平或生育模式背后有不同的动力因素和作用机制。深入了解少数民族人口的生育状况及其不同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以及边疆地区的人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