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影视艺术的发展,使文学与新的大众传媒结合,使文学的阅读由高雅趋于平常,成为审美日常生活化的重要内容;影视艺术审美意象的营造表现出省略营造的想象空间以及通过时空变异增强抒情色彩等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美国小说叙事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晦涩、难懂为显著特点, 原因在于后现代文学为了表明其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态度,作品在主题、语言和叙事方法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文学,甚至不同于现代主义文学.本文就后现代美国文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以期有助于对后现代文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对现代文学俗体化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众传媒的兴起在传播方式上颠覆了古典文学的传播模式,为文学生态的变革奠定了基础。大众传媒催生了现代文学俗体化变革。从外部讲,大众传媒刺激着文学生态的变化,促成了作家创作群体的变化、文学作品的商品化、化雅从俗读者群的建立。从内部讲,为了能在大众传媒时代求得发展空间,文学内部也适时地与媒体联姻,语言俗化、文体俗化。文学外部生态的变化与文学内部的俗化革新,两股力量的聚合促使了文学俗体化趋势的形成。因而,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现代文学就进入了俗体化时代。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扩展,《三国演义》传播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在小说文本及不同传播形态的传播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同时在传媒形态的演变、融合、发展中,也较为广泛地促进了经典文学的普及.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都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已然成为大学生对文学名著的接受途径和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5.
审美经验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所获得的生理和心理的经验和感受.审美经验是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生动、具体的感知与体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审美经验的当代性就是当今社会的时代性的体现.在现代性、前现代性、后现代性交织的当今社会中,许多新的现象、事物产生了许多新鲜的审美经验.文学的边缘化带来审美经验的世俗化、私人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导致审美经验的感官化、娱乐化;大众传媒多样化带来审美经验平面化、当下化.  相似文献   

6.
196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对当代传播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哲学层面对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的媒介思想进行审视和反思,可以发现,鲍德里亚发展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引人注目、也是最极端的后现代传媒批判理论。鲍德里亚的意义在于,他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透视了后现代社会虚拟代替现实的严峻境况,而在他看来这一切正是大众传媒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文学研究者的研究主体性是影响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从强调"人的文学"到强调"非主体性"再到后现代的多元渗透,在言说与沉默的两难状态下,当代文学研究者不断寻求自身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关于文学生态学批评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生态学批评是后现代批评,因此从后现代视野出发就应重新理解该批评的本质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学生态学批评应该具备的形态,即文学生态学批评的关键在于把握存在于"生态性、文学性、宗教性与政治性"四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二十年来,“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在西方知识界可谓最时髦的用语之一。有所谓后现代艺术、后现代文学、后现代文化、后现代社会、后现代政治、后现代管理、后现代科学、后现代电视,甚至还有所谓后现代爱情等等。同样,在西方哲学界也出现了“后现代哲学”。那么,何谓后现代哲学呢?它与传统现代哲学有什么区别?这些即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洛莉塔》——这部显然称不上典范的后现代文学文本,置于西方近半个世纪文化思潮的大背景中,放在现代派文学与后现代文学的发展演变之中去考察。阐述了它的多意性,主人公之间象征式的结构,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和否定,自我指涉和自我相悖式的情节与结构,机智幽默而多意的语言等等,这些都表现着一种后现代文学的精神特征,独特地实现了后现代的“颠覆”功能,因而可以说它也是后现代文学的开山力作之一。  相似文献   

11.
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中心人物之一,鲍德里亚以"拟像"、"拟真"和"超真实"等概念描述媒介与技术主导下的后现代社会形态。他将媒介阐释为主要的拟真机器,媒介的拟真不仅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同时也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新的社会控制模型。在媒介与技术形成的超真实世界中,作为社会主体的大众被压制、消解而沦落为"沉默的大多数",最终导致了"社会的终结"。鲍德里亚的理论对理解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判理论、阐述媒介的意识形态功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当代爱尔兰小说家罗迪·多伊尔的作品体现了对变幻现实的深切关注.但他不逼真摹写现实,而是把后现代手法注入创作中.同时他避免陷入文字游戏,而是兼顾形式的创新和叙事的清晰,使作品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多伊尔的作品似乎表明,新颖的手法和对现实的关怀可以并行不悖.用新手法表现新现实,体现了爱尔兰乃至西方小说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基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媒介不仅改变了文学传播与媒介的性质,还重新创造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并由外而内地修正了文学的谱系与生态,文学已不再是一个本质性的概念。在媒介时代,从工具理性向功能主体转换的媒介,在消解文学的同时更在建构文学,成了重构现代与后现代文学的“原点”。媒介绝非物性与技术性,它内涵诗性的基因与审美的质素。  相似文献   

14.
对农村青年私人生活的调试与改造是国家重塑乡村社会以期实现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个人主体性建构要素,私人生活在传统农村社会的结构形态及其文化模式下往往隐而不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村社会改造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如何使私人生活从农村青年的传统关系网络剥离,并将其纳入国家管理变得愈加重要。在建构农村青年私人生活的诸多要素中,大众媒介扮演着关键角色。早期大众媒介多以权力中介化的角色与功能而存在,随着大众媒介日渐嵌入农村青年日常生活与交往场景,媒介化成为大众媒介影响青年私人生活的核心机制。正是这个过程使农村青年私人生活实践经验及其意识发生变化,同时改变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关系。  相似文献   

15.
面对现代传媒技术和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和合围,“文学是否因此而终结”逐渐成为了备受文艺学界关注的一个问题。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对文学与传媒的关系做出了一种辩证的阐释,进而给出了文学与传媒“互动而非对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舆论监督要通过媒体才能得以实现。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网络成了舆论监督的重要媒体。文章旨在分析网络传播的特性,通过网络监督与传统媒体监督的比较,阐明网络环境下舆论监督的优势及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文艺产业化的动势主要体现为:收费阅读成为网站盈利的主要模式、全版权运营新形式已然形成,广告收费成为重要来源。实现新媒体产业化,就要正确把握新媒体产业链流程、合理化解技术与人文的冲突以及追求内容精品化。新媒体文艺产业化促进了艺术的多元化、丰富了文艺的选择性、促成了文艺的最大效益化并有助于增强文艺作品的吸引力。产业化的过程应避免市场法则过分操纵文艺,要实现文艺滤选的严谨化,注重文艺的多样性,促进新媒体文艺健康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与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与意识形态关系日益密切,如何看待它们在当今社会的关系,对于意识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日常生活空间日益意识形态化。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导向、政治参与和价值整合功能的发挥,成了重要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与意识形态关系日益密切,如何看待它们在当今社会的关系,对于意识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日常生活空间日益意识形态化。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导向、政治参与和价值整合功能的发挥,成了重要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