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心灵辩证法问题,是车尔尼雪夫斯基首先提出的。他在评论托尔斯泰的早期作品时指出:“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把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心理描写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指出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完整地展示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已不再是一种附属的、零星的表现手  相似文献   

2.
列夫·托尔斯泰于70岁高龄时写下了不朽代表作——《复活》(1889——1899)。这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不断追求与探索的光辉结晶.《复活》深刻而广泛地表现出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重大社会问题,最集中地宣扬了“托尔斯泰主义”,体现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达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思想。《复活》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的不断忏侮、反省走上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借以表现人性由丧失到复归的过程。它反映了俄国千百万农民推翻沙  相似文献   

3.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活动中创作了许多“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给人类留下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学遗产。革命导师列宁对托尔斯泰十分重视。他在1908—1911年间先后写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等七篇专门评论托尔斯泰的文章。在这些光辉论著中,列宁对托  相似文献   

4.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世界文学的泰斗,生前与东方,特别与中国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他对中国的古典哲学,特别对老子的《道德经》有专门的研究,对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曾寄予关切与同情。但是在十月革命前,即使在俄国知道托尔斯泰的,也只是极少数人,至于在中国,了解他的人则更少了。根据不完全的材科,在托尔斯泰生前,1900年上海广学会《俄国政俗通考》曾介绍过托尔斯泰。1906年《民报》上登过托尔斯泰的照片,并且称池为“俄罗斯的新圣人”。  相似文献   

5.
托尔斯泰对老子思想非常赞服,其思想主张中也有与老子思想相一致的地方,有人甚至认为他是“俄国的老子”。但托尔斯泰与老子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他的思想与老子不可能完全等同。虽然他某些对文明、科学、禁欲的观点等似乎与老子相同,但深究之后则会发现,其出发点与目的地都与老子有所不同。托尔斯泰是以悲天悯人情怀为俄国的民众寻找出路,而老子则更致力于为统治者们探求最有效的治国之道,他们对社会进步的否定和对禁欲的推崇中体现出了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6.
托尔斯泰的城市书写是他对19世纪俄国现代性问题思考的文学表达,有着清晰的叙事策略和固定的隐含结构。在现代性问题日益成为文学研究重要视角的当下,城市书写和现代性思辨应当成为俄罗斯文学和托尔斯泰研究的新视角。以托尔斯泰小说的城市书写策略、隐含结构和关键词为典型文学案例来看,以19世纪俄国思想界对自身现代性建构的思辨与展望,也兼以此“镜像”为中国现代性提供一个观照和借鉴的角度。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小说,指出“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列宁则称赞“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是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文学作品的最大价值,是他们的作品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作为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一生坚持为文学的真实性而斗争,他的几百篇短篇小说和戏剧,构成了俄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社会现实生活的缩影。而其中他后期的代表作之一《装在套子里的人》,  相似文献   

8.
1908年至1911年,列宁发表了7篇专门论述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对托尔斯泰思想的整个演变过程,对他与俄国民主主义文学及社会思想传统的关系,以及他在各种文学派别、政治派别的斗争中的作用与意义等等作了科学分析,其论述的核心问题当然是托尔斯泰与俄国革命的关  相似文献   

9.
如何正确地对待托尔斯泰文学遗产,历史评说不一。早在廿世纪初,俄国的自由派,为欺骗与麻痹人民群众的革命意志,好为他们的妥协投降辩护,曾大肆吹捧托尔斯泰是“公众的良心”、“生活的导师”,极力宣扬他的“勿以暴力抗恶”的反动说教;我国的“四人帮”,出自他们篡党夺权的需要,则以极左的面貌出现,说什么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都是剥削制度的辩护士,要“彻底批判”、“彻底扫荡”。这都是违背了历史辩证法的,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资产阶级观点。当前,在我们的一些研究文章中,也还存在着忽左忽右的观点。一句话,如何正确看待托尔斯泰文学遗产这一老问题,至今未得到彻底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契河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后一位杰出代表。他的一生正处在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代。封建旧秩序的崩溃虽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制的残余在社会上依旧广泛地存在着。到了契河夫开始创作的八十年代,沙皇俄国进人了历史上所谓的“黄昏”时期。由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专制制度更加残暴,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一时间,苟安心理、庸俗习气在全社会泛滥,“小事论”和托尔斯泰主义广为流行。在俄国文坛上.一方面是以托尔斯泰、契河夫为首的现实主义,另一方面又兴起了一股脱离生活、逃避现实的文艺思潮:颓废派鼓…  相似文献   

11.
列夫·托尔斯泰的终身宏愿是拯救人类灵魂,开拓大同世界。他终生不懈地从哲学、政治、经济、宗教、道德方面进行探索。在封建势力强大的俄国,妇女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托尔斯泰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托尔斯泰认为,男女是社会的主体,妇女生来只配当妻子和母亲。妇女只能到育婴堂、厨房、卧室去。托尔斯泰反对妇女解放,反对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研究文化艺术和科学。他对妇女的道德要求高于思想要求,提倡贤妻良母的妇女观。但这并不是托尔斯泰的全部妇女观。同其它问题一样,他的妇女观也是矛盾的。这位“东方不动制度”的思想上的代表者,作为一个“暴虐与奴役的敌人,被压迫者的友人”  相似文献   

12.
一列宁在一九○八年九月写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我国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陷的一面镜子,是宗法式农村的软弱和‘善于经营的农夫’迟钝胆小的反映。”对这句话中的“善于经营的农夫”,如何理解?他们的阶级属性和在俄国革命中的政治倾向如何?  相似文献   

13.
论《复活》     
一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活动,主要是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这一时期。这是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日益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在准备和醞釀的时代。托尔斯泰的晚年,更是列宁所领导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开展的伟大时代。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被列宁称为“臭名昭彩的”改革。农奴主借“解放”农奴的名义,割取农民大量的土地,榨取巨额的人身和土地的贖金,把  相似文献   

14.
托尔斯泰与儒道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托尔斯泰属于俄国作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有研究的一位,从19世纪80年代起经常研读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等人的著作,亲自翻译《道德经》并写了评论孔子、老子的文章。在20年当中所撰写和编辑的有关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思想理论的著作有近十种。他承认所受到的影响,从孔子来的是“很大”,从老子来的则是“巨大”。他的“托尔斯泰主义”就有从儒、道学说中汲取的成分。  相似文献   

15.
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人生波澜壮阔,而他人生路七的最后时光,却很少有人知晓。  相似文献   

16.
在辉煌灿烂的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上,除了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湼克拉索夫、屠格湼失、奥斯特洛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外,还有以其讽刺文学在俄国和世界负有盛名的谢德林。高尔基说:“他是个伟大作家,远较一般人所评论他的更有价值、更能给人敝益。”“不假谢德林之力,要了解十九世纪下半期的俄国历史,一般地是不可能的……”谢德林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怀着革命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激情,用小说、散文和童话等文学形式,无情地揭露了俄国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下的剥削、奴役、愚昧和伪  相似文献   

17.
安·巴·契诃夫是一个社会转变时期的作家,他的一生(1860—1904),正好处在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代,“这时旧的东西无可挽回地在大家眼前崩溃了,新的东西则刚刚开始安排”.1861年废除农奴制开始的封建旧秩序的崩溃,虽然促进了资本主义这个“新的东西”的发展,但农奴制的残余在社会上依旧大量、广泛、严重地存在着.到了契诃夫开始创作的八十年代,俄国进入它历史上的所谓“黄昏”时期.专制制度由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愈形暴虐,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一时间,苟安心理、庸俗习气泛滥,“小事论”和托尔斯泰主义广为流行.在文坛上,一方面是以托尔斯泰、契诃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另一方面又兴起了一股脱离生活、逃避现实的文艺思潮:颓废派鼓吹“纯艺术”,民粹派文人则力图把文学变成他们的传声筒.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将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但写出大量卓越的艺术作品,而且还在其论文、日记、书信中,阐发了他的文艺思想,对现实主义作了很有价值的探讨,给人类文学和文艺理论宝库留下了一笔十分珍贵的遗产。列宁曾把托尔斯泰的创作方法称之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这首先是因为托尔斯泰极其重视真实。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必须面向现实、忠实于生活,真实地描写社会现实。他说:“诗的感情是关于生活并伴随着生活的形象与感情的自觉的回忆。”他在《什么是艺术?》(1898)这一论著中指出:艺术是人们用来交际、相互传达感情的一种手段;艺术的主要特征是用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感染人;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真艺术  相似文献   

19.
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写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这是俄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列宁说:“在这个时期,俄国的整个经济生活(特别是农村经济生活)和整个政治生活中充满着农奴制度的痕迹和它的直接残余。同时,这个时期正好是资本主义从下面蓬勃生长和从上面培植的时期。”俄国历史的这种急剧变化,不能不引起托  相似文献   

20.
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写于1889年到1899年间,这个时期,随着俄国解放运动的高涨和深入发展,随着托尔斯泰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从贵族地主阶级立场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复活》不仅体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思想特点,而且也体现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心灵辩证法”的艺术特点更加娴熟、更加完美了。所以,《复活》既是托尔斯泰一生思想探索的总结,也是艺术探索的总结。这部巨著把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水平推到了高峰,“成为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近一个世纪以来,《复活》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精湛无比的艺术,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并为世界各国文学丰富了自己的文学宝库,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借鉴。本文试图以《复活》为例,把托尔斯泰引起俄国作家乃至世界作家赞叹的“心灵辩证法”这种独具一格的心理描写作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