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乃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同人刊物,其创办宗旨为倡导"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这一学人群以学者及科学家的身份倡导科学与人文的融通,不仅洞察科学精神的本质,还实践着身为学者及科学家的人文主义关怀。这一学人群与20年代"科玄论战"中的科学派及30年代的全盘西化派有所不同,他们努力调适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立,并积极寻找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根源,寻求科学精神与中国本位的并重。在他们的思想世界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与西方科学精神并行不悖,其最终目标即"谋中西文化之统一,以从事于真正之创造"。他们对于科学的态度,尤凸显与科学主义思潮的迥异。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信仰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史上的难题,一方面信仰通常要高于科学,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又在不断侵蚀着信仰的空间,尤其是在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理论视域中,科学与信仰始终处于复杂性的交织状态,这种复杂性也影响到了科学与信仰在20世纪初中国的出场逻辑。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了更好地发展科学,必须防止科学主义的僭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通融。  相似文献   

3.
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是一场深刻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革命。它的影响远远大于当时的政治、宗教改革,虽然它作用的方式比政治、宗教改革要平和得多。它的产生与发展也从根本上动摇和改变了西方哲学界。从此,哲学低下了高贵的头,科学主义成为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立场。这是哲学的一大变革与进步。中国哲学迄今尚未发生这样的变革与进步。当前哲学“贫困”的出路就在于用科学的精神进行改造。(一)要用科学精神改造中国哲学界,首先必须了解近代科学的产生对  相似文献   

4.
严复有着明确的“科学主义”思想 ,不仅融铸成他的现代文化人格 ,而且内化为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 ,形成了体系化的“科学方法”。严复不仅是现代中国科学思想的开山者 ,而且“经验论科学主义”思想在他那里成熟 ,这一派科学思想在中国的命运 ,部分地代表了自由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命运。为科学贴上“阶级”标签或以政治意识形态标准取代科学标准 ,都是对科学的滥用 ,是打着科学幌子的反科学行为 ,并不是“唯科学主义”。反思“唯科学主义”应当避免走入为政治意识形态开脱历史责任的陷阱。  相似文献   

5.
现在世界上到处都在讲科学 ,大江东去 ,泥沙俱下 ,“科学名义”下也有鱼目混珠的现象。到底科学不科学呢 ?需要分析。为了这种分析 ,就需要培养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精神要学习科学史 ,更要学习哲学辩证法 ,认识科学与迷信的辩证关系 ,认识科学的发展规律。科学创新需要假设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这种认识也需要实践的检验。辩证的科学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为现有的知识和权威的结论就是不容怀疑的永恒不变的金科玉律 ,这种迷信科学的倾向是违背科学的现代迷信。  相似文献   

6.
一、“科学主义”“大教育”的定义及其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意义关于“科学主义”(Scientism)的定义,尚不见于词典,包括一般的哲学词典。科学主义至今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人们一般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科学主义一词:一是指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适于一切的信仰;二是指科技批评史中“为科学而科学”的价值观。就目前而言,第一种意义的使用与影响远胜于第二种意义。英、美等国的大百科全书对科学主义也只作了上述第一种意义的解释①。自五四运动以来,国人多在来自西方的自然科学的意义上理解科学,至于科学主义,似乎还顾及不上。19…  相似文献   

7.
1922年以前,随着历史大潮,徐志摩对科学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认为科学是“近代物质文明的柱子”。从1922年后期开始,他加入“人文”的维度来考察科学,并开始使用“科学主义”的概念,认为机械主义、科学主义奴缚人类心灵的自由。他相信,要解决“纯粹科学”的形而上品格与“运用科学”的功利性沦落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必须用道德、人文的“圣水”洗涤科学的“斑点”,以人文之手握住科学这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8.
李晓燕 《江淮论坛》2009,(6):175-179
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为个人的充分和谐发展服务。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有“科学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这些教育思潮在特定历史阶段顺应了时代需要,但由于科学与人文自身存在的不足,这些思潮呈现出相互更替、妥协和融合的历史轨迹。基于对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审视,文章提出“科学的人文教育”这一理念,指出它既不是“‘科学的人’教育”,也不是“‘科学的并且人文的’教育”,而是“科学的‘人文教育”’,其根基是“人文性”的,其发展方向是“科学性”的,其宗旨是使人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发展,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人文:在渗透中走向融合】赵行良在《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发表题为《论中国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的文章认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观察世界的两个视角,各自有其特色。科学和人文都是人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旨意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洞悉世界,以便改造世界。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更全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更自觉。而在现实中,科学与人文的对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演愈烈。两种精神分裂和对抗的倾向使西方人丧失了整体的文化观。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各…  相似文献   

10.
科学的人文精神或人文的科学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近几年,国内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争日趋激烈,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双方都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该融合,但是双方在此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科学主义一方认为应该以科学精神改造和充实人文精神,提倡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的人文精神;反科学主义认为应该让科学回归人文.在这种状况下,只有建立以人文为基础的科学精神才能真正使科学与人文融合,而不至于流于口号和空谈.  相似文献   

11.
论科学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种分立的人类精神 从19世纪以来,我们似乎走进了科学与人文对峙的时代,其中一方高举着科学主义的大旗,高度褒扬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和科学方法的独特性,否认人文学科的科学性并宣布其在认识上无意义;另一方是人文主义者的队伍,他们指责科学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不仅造成诸多的自然灾害,还使我们生活在人性的荒漠之中,人的主体地位丧失了,在机器的压迫下,人变成了单面人。作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中提升出来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也表现为两种分立的人类精神。 科学源于人们对自然界奥…  相似文献   

12.
当科学成为"主义"时--一种知识社会学的立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关于"科学主义"之争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没有必要追逐外国的时髦.当务之急是寻回科学的真精神,进行能够宽容对方的合作,重建中国的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13.
略论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哲学思想是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起源。古希腊哲学思想中包涵着“科学”与“人文”两种精神追求和体现 ,二者是统一的。只是到了近代 ,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嬗变 ,出现了崇尚“功利”和“无限理性”的倾向 ,成为导致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的思想根源和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传承了欧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精髓 ,是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相统一的学说。我们应当选择和弘扬科学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各执一端以及由此带给人类的一系列全球性危机提出了这样一个迫切问题 ,即 :如何消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现实的分裂状态 ?本文分析了中国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这一过程中的相互碰撞与渗透 ,凸显了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对西方科学文化的参考价值。文章指出 ,在全球化的潮流中 ,中国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将在渗透中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5.
一段时间以来,“科学最佳年龄区”的观点,在人们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中青年人由此领悟了“最佳年龄”的宝贵,振奋精神,雄心勃勃地投身于向科学进军的洪流。这是十分可喜的。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社会上尤其科技界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把五十岁以上的科技工作者列入“老册”,认为他们不再适宜第一线工作了;二是一些老科技工作者也盲目消极起来,认为自己过了“最佳年龄”,是“落山的太阳,没希望了”。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而有害的。为了克服这两种倾向,本文拟从探讨科学创造力发展的一些规律入手,提出开掘后发阶段科学创造力即科技工作者晚年的创造潜力的问题。科学创造力发展的三个阶段何谓科学创造力?概括地说,就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发现与发明的创新能力。它是人的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以下简称为创造力)。任何正常成年人的头脑中都存贮有大量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信息。这些信息与具有智力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人文的矛盾是林语堂文化思想中极为重要的特征,它构成了林语堂通然不同的两个文化世界,同时也回应着20世纪西方哲学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二重变奏。林语堂在科学与人文的双重选择中一方面显示出对西方科学文明的欢呼,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表现与西方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合流,这正是林语堂文化思想的独特之处。林语堂的科学、科学主义观林语堂从小接受西化教育,对西方文明怀着强烈的向往,因此其崇拜科学是不言而喻的。当“五四”思想家高扬“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迷信,林语堂也顺应着这股强大…  相似文献   

17.
自然科学要想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其重要条件之一就是科学研究作为一种体制的诞生。考诸近代科学体制化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清教主义对于推动近代科学体制化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尽管这种促进作用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甚至是有局限的。与近代社会的历史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唯科学主义思潮,尽管在科学体制化形成以后,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在科学体制化形成的过程中,却极大地促进了科学体制化的确立。然而,清教主义和唯科学主义仅仅是科学体制化的外在原因,而近代科学体制化的更为根本和深刻的内在原因则是科学与技术的“联姻”,即科学与技术双向交互作用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自从19世纪后期从哲学母体中独立出来之后,主流心理学一直沿循科学主义的路线。心理学中科学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实证主义是科学主义的哲学基础。实证主义把处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核心问题,并且具有科学至上和科学万能的倾向。实证主义是以强调感觉经验、反对形而上学为基本特征的哲学思潮;第二,价值中立说是科学主义的价值观;第三,方法中心主义是科学主义的方法论。①马斯洛说:“方法中心就是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它的仪器、技术、程序、设备以及方法,而并非它的疑难、问题、功能或目的。”②心理学的科学主义取向对整个…  相似文献   

19.
“救赎真理的衰落和文学文化的兴起”,是一个重要的“现代性”现象。“精神派”和“物质派”的抵牾从深层来说代表着现代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冲突,是“现代性”自身的固有矛盾的体现。“精神派”的精神至上倾向,彰显了人的主观意志,扩大了文学对于历史的影响力,也使社会诸领域的变革带上了“泛文学”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建立以来,鲁迅曾多次被利用,被曲解,被神化,被涂上种种油彩。其结果,是人们对鲁迅的真实面目越来越看不清楚。连最熟悉鲁迅的鲁迅夫人许广平也懵过,以致曾写出把鲁迅与毛泽东生拉活扯连在一起的文章《毛泽东思想的阳光照耀着鲁迅》,说什么“鲁迅的心,向往着毛主席,跟随着毛主席。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是鲁迅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①可见,我们应该科学理性地看待鲁迅,即使是在纪念他的时候,也要如此。那么,怎样才算是“科学理性地看待”? 一、绝不否定鲁迅。此说法不是先入为主的轻率盲从的说法,而是符合科学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