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青海和硕特蒙古是三百多年前,从新疆迁徙而来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三百多年来,他们与其他蒙古族地区几乎断绝了往来,而与藏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相毗邻、相杂居,交往甚为密切。在他们的相互交往中,语言相互影响,使青海蒙古语在语音、词汇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使之与本民族书面语和其他方言有了一定的差异,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
罗卜藏丹津事件后,为了削弱和硕特蒙古的势力,强化清朝中央对青海蒙藏民族的控制,清朝在政治上实行了蒙藏分治和“扶番抑蒙”的政策,其结果是经历雍正、乾隆、嘉庆到道光元年,青海蒙古族不仅人口锐减、牧地日缩,且民众流离失所,生活极度贫困;而藏族则人口与牲畜数量剧增,蒙藏两族从清初期的“蒙强藏弱”变为“藏强蒙弱”.为了拓宽生存空间,自嘉庆朝开始,居住在黄河以南的藏族各部就不断向黄河以北迁徙.这既冲击着清朝划定的“北蒙南番”的居住格局,也使蒙藏地区社会局势动荡不宁.那彦成基于当时情势,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经济封锁政策以保证青海蒙藏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西北民族民俗剪影──当今青海和硕特蒙古人服饰世居青海的蒙古人1991年有72800人,有两个自治地方: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另有4个自治乡。史称西蒙古--卫拉特部蒙古人中的和硕特人在青藏高原至少已有300多年的活动历史。青藏高原的自...  相似文献   

4.
自十七世纪和硕特蒙古部进居青藏高原后,便一度在充满了神话传说和宗教韵味的西藏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凭借格鲁派势力,建立了统辖整个藏区的政治权。随着藏族社会历史的发展,“政教合一制度”的日臻完备,政治权又被清朝政府取缔。然而,该部在青藏高原的世代定居,对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故本文试图借助于藏族史料将青海和硕特蒙古部中较有影响的黄河南前首旗(俗称河南蒙旗)的历史背景、历代亲王的事迹做一述略,疏  相似文献   

5.
青海蒙古又叫德都蒙古,是指居住于青海的蒙古族,青海蒙古人称自己为“库库诺尔蒙古勒(青海湖蒙古)”或“德都蒙古勒(上蒙古)”,是由历史上的卫拉特和硕特部众为主,以卫拉特其他部众、东蒙古部众的后裔组成,这些蒙古族入居青海在不同的时间,并从不同的地区迁居青海,与各民族长期杂居,过着古老的游牧生活,形成了德都蒙古现在的布局,他们在传承蒙古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民族的交流接触和地域环境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习俗,成为整个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前言藏族是个信仰佛教的民族。元、清两代,蒙古人顺从了藏族的宗教权威。面对这种权威,连清朝都稍逊一筹。当时,外界围绕西藏的政治活动,都是以宗教名义进行的。例如,1642年以后,蒙古和硕特部都拥有西藏宗主权,然而他们也是在保护宗教领袖达赖喇嘛的名义下取得王位的。为了利用达赖喇嘛的宗教权威,北亚各部展开了激烈争夺。18世纪初,在西藏贵族、清朝、青海和硕特、准噶尔等各种势力的夹缝中,达赖喇嘛的职位任人摆布。1705年,在清朝支持下,青海和硕特部拉藏汗废掉原达赖五世的摄政西藏贵族桑结嘉措所立达赖六世,而将自己的人选重新立为达赖六世。但这位活佛毫无人望。据当时在拉藏汗身边的噶举派喇嘛德济德利称:西藏最大教派格鲁派色拉、哲蚌、甘丹等三大寺喇嘛反应尤  相似文献   

7.
自十七世纪和硕特蒙古部进居青藏高原后,便一度在充满了神话传说和宗教韵味的西藏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凭借格鲁派(黄教)势力,建立了统辖整个藏区的政治权。随着藏族社会历史的发展,“政教合一制度”的日臻完备,政治权又被清朝政府取缔。然而,该部在青藏高原的世代定居,对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却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故本文试图借助于藏族史料将青海和硕特蒙古部中较有影响的黄河南前首旗(俗称河南蒙旗)的历史背景,历代亲王的事迹做一述略,疏误之处,谨请识者指教。  相似文献   

8.
学术信息     
贾晞儒在《西藏研究》1992年第一期发表《藏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的关系》一文,谈到蒙古族是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而丰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一个自强不息、富于开拓精神的民族。早在10世纪就开始吸收藏族的先进文化。为了制备一代制度,学习和吸收藏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先进文化。忽必烈曾命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俗称“八思巴字”),为译写、学习藏文经典和其他文学作品提供了方便,藏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当今青海和硕特蒙古人的家庭及其民俗现状的调查研究苏依拉青海和硕特蒙古人的主体是IG36-1640年间从新疆等地驻牧于青海的以固始汗为首和硕特部蒙古人(另有部分杜尔伯特、准噶尔、土尔扈特、喀尔喀部)。1725年清政府将青海蒙古各部划分为5部29旗。其中...  相似文献   

10.
律例 番例     
律例 番例这里说的“津例”,指“蒙古律例”,“番例”指“番例六十八条”。青海牧区蒙古族藏族,长期实行本民族的《卫拉特法典》和习惯法,不执行全国统一的法律,即不执行《大明律》和《大清律》。罗卜藏丹律事件后,清朝全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不想统一法律制度,但...  相似文献   

11.
大酋反清     
清朝雍正元年(1723),岁次癸卯,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发动武装反清斗争,很快失败,藏文史籍称作“癸卯之乱”。 扎什巴图尔死后,其子罗卜藏丹津于康熙五十五年冬袭封亲王爵,为青海蒙古的总管王。次年冬,西藏乱起,清廷决计进军西藏平乱。五十七年皇十四子允禵为大将军驻青海,从青海和康区两路进藏,各部蒙古率部从征。五十九年九月,青海、康区两路清军会师拉萨,西藏底定。清朝改变了以前政治格局,未恢复和硕特汗权,重用藏族官员,组成地方政府。留清兵三千驻拉萨。雍正元年二月封赏青海诸台吉,又晋封察罕丹津为亲王。还晋封一位郡王,改变了原来八台吉中只有一位总管王的体制。罗卜藏丹津等人对此愤怨不已。 康熙帝去世,雍正帝初即位,允禵奔丧回京。朝廷多故,罗卜藏丹津认为有机可乘,于雍正元月五日发动反清。强令各部取消清朝封爵,具呼旧日名号。自称“达赖珲台吉”。各藏  相似文献   

12.
比较全面、基本可靠地反映青海藏族人口的文献记载始于清王朝雍正三年,即和硕特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被平定之后,青海藏族完全纳入清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之时。然而,当时青海藏族居地辽阔,归辖不一,族口之载,零乱错讹。鉴于今日研史修志者不便利用,故撰文考察,以明详实。 一、沿革与分布 今青海省行政区域内的藏族,在雍正三年被分别划定在四大地块内,历史文献称之为“西宁番族”,“河南番族”、“塞外贡马番族”和“郭罗克番族”。  相似文献   

13.
青海是和硕特汗廷的根基之地。和硕特人从1637年到1723年统治青海八十六载。和硕特对青海的统治,是在青海和硕特贵族游收封地的基础上,通过和硕特封建社会制度和行政管理体系来实现的。以游牧封地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和以会盟制度为基本特点的行政管理体系是青海和硕特封建主统治体制的两个方面,而且后者是前者的直接产物和有效的补充。和硕特封  相似文献   

14.
西北民族民俗剪影──青海海西和硕特蒙古人居住民俗青海蒙古人的民居形式目前有三类:传统的“蒙古包”,当地蒙语也称为“mdngr”即“木房”;另一类是“帐房”(maixan);还有定居点上土木结构的平房,当地蒙语又称为“ibargr”即“泥屋”。近几年又...  相似文献   

15.
千百户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政权形式,在青海牧区的藏族社会中存在了几百年,这种制度的实质与土司制度并无大的差异,它的出现有其内在的历史、环境、社会原因。文章利用文献资料对青海藏族千百户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千百户的空间分布、千百户的历史作用作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青海和硕特蒙古间接控制和经营康区是建立在差税基础上的。和硕特蒙古将其属民分为减免差税者、拉德(■)和米德(■)三类,分别进行赋税征收和劳役征派,由此确定康区地方首领、僧众、俗人百姓与和硕特蒙古的关系网络,形成了包括赋税和徭役两大类的差税体系,并将部分差税用于格鲁派寺院的修缮、僧侣的日常开支、塑像等,以此为经济纽带,巩固其与格鲁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明崇祯九年(1636)固汗汗(1582—1654)率部众进入青海,进而统治唐古忒(“或特”)各部,直到清雍正二年(1724)罗卜藏丹津反清失败,厄鲁特蒙古“四部中和硕特部贵族统治青海八十八载。祟祯十五年(1642)固始汗在拉萨建立汗廷,他以青海地广宜牧,喀木(康)人众粮多,征收喀木赋税,以养青海部众。令其诸子分牧各地,分左右两翼,在游牧封地的基础上建立起封建领主制统治体系。在这个封建统治体系中,除固始汗及其十个儿子、若干孙子为首的和硕特部外,尚有土尔扈特、准噶尔即绰罗斯等  相似文献   

18.
牧区社会性质同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尚有争论的一个问题。诸如对于牧区的宗法封建关系、氏族部落制度的作用、雇佣关系中资本主义的萌芽等等问题,都有不同意见的争论。我国牧业地区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有许多少数民族主要或部分从事畜牧业,对于这些牧区在解放前(或民主改革前)的社会情况,近年来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作了深入的调查,某些研究人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作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讨论。我刊本期发表了介绍和论述四川藏族牧区、青海藏族牧区、甘肃裕固族牧区的情况的三篇文章。并将继续发表这方面的文章,以供学术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清代入关后,青海蒙古虽名义上隶属于清廷,实际上却游离于清廷统辖之外,独霸着青藏高原;直到康熙晚期,随着清军入藏驱准的胜利和西藏直接纳入中央王朝的统辖之下,及川藏划界,青海和硕特蒙古对西藏和康区的控制宣告结束,特别是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被平息,清朝通过编旗设盟,将青海蒙古纳入清朝的直接统辖之下,使青海蒙古的社会政治发展经历了由强盛到衰落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20.
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牧区人口13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2%,面积9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6%。由于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主要人口是藏族和蒙古族群众,所以,这里所说的牧区教育,说到底是以青藏高原为背景,对以藏、蒙游牧民族为主体的社会群体所实施的一种教育。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青海的牧区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当前牧区教育不仅与牧区经济发展极不相适应,而且还面临着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