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从贸易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文献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贸易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而有的学者则认为贸易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现实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贸易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越来越大的现象,也看到了一些地区因贸易而迅速崛起现象.文章研究发现,贸易是提高还是降低区域经济福利,取决于地区之间的相对特点.  相似文献   

2.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一当前的热点问题,文章旨在构建二者之间的统一性互动框架,以便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论文从区域性层面,基于系统性视角,并考虑到区域经济内部的协调发展,构建了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之间的E-C-F互动框架,包括了区域金融子系统、区域经济子系统、二者之间的互动关联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3.
郑峥 《统计与决策》2016,(17):61-63
在区域经济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的最优化是区域经济优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文章将通过投入产出法当中的基本平衡模型和动态平衡模型探讨区域经济平衡的条件,并通过多目标规划的方法和投入产出法相结合的形式,探讨对区域经济进行最优化管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经济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货运周转量、旅客周转量为区域物流能力指标,GDP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选取浙江省1978~2008年有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建立了数学模型,采用该模型对浙江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关系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对浙江物流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采用聚类方法,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现实性.由于科技竞争力集中体现了区域的综合竞争实力,因此本文还特别采用灰色关联的方法,从科技竞争力的视角分析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现实性.最终文章重新审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优劣势,并相应提出促进和优化京津冀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正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消费拉动转变,正确认识与评价区域消费状况、合理引导消费、建立与消费结构变化相匹配的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区域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研究,分析影响区域消费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趋势.在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促进新的产业推动力的形成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利用影响区域消费的积极因素,限制影响区域消费的消极因素,促进我国区域消费结构升级和新的消费增长点的形成,从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区域旅游业收入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Granger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以湖南省为例,对区域旅游收入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区域旅游业收入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在湖南省均存在着显著的长期相关性,表明它们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两者互为Granger成因,入境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与我省的经济增长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推动的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人口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等人口内涵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广东省四大区域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珠三角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活力强,协调度高,东翼、西翼和山区发展弱,协调度低,并且广东省人口与经济的发展都有向珠三角地区集聚的趋势。因而,统筹四大区域的人口合理再布局及产业合理转移,是促进四大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经济现象,适当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区域间竞争的基础和动力,但如果差距过大,则会导致区域问经济、社会矛盾的扩大,从而影响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江苏南北区域发展差异很大,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文章在揭示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剖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态势正在发生变化.文章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和卢卡斯的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跨省人口流入和省内人口流入的主要变量,以中国31省(市)区域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人口流动对我国省(市)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跨省人口流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呈促进作用,省内劳动力流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呈正相关,但后者比前者的影响更大,资本存量、固定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而政府干预却呈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人口的数量、分布、结构等因素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统计数据,对浙江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全省人口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两者间的关系,总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及相关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加强城镇体系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于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借鉴了国外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某些成果,由于研究的理论依据不同,因而对区域竞争力的内涵理解也就存在分歧,评价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也各不相同.文章从发展的角度动态地研究了区域竞争力的评价,分析研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力,构建了一套能够服务于区域竞争力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税收转移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现实因素制约,税收与税源存在背离现象,地区间会发生税收转移.1997-2006年中国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税收转移现象,税收从中、西部地区移入东部地区,而且转移力度逐步加大.从主要税种看,企业所得税是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但其转移力度更强.区域税收分配存在"劫贫济富"现象,税收没有起到缩小区域差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使用TOPSIS方法构建休闲经济竞争力模型,从休闲经济的收益性、安全设施、流动性、发展潜力及社会反映等五个维度设定休闲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我国1990-2014年省域数据对我国区域体闲经济竞争力进行测算.研究显示,我国体闲经济区域发展严重不均,休闲经济收益是休闲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它可为区域社会创造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王丽洁 《统计与决策》2016,(16):142-144
从区域创新能力投入指标和产出两个角度出发,选取2014年国务院提出的“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利用长江经济带所覆盖的11省市2000-2013年的统计数据,对区域创新能力(投入和产出)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关系影响依次为中部区域最明显,西部区域次之,东部区域最小.  相似文献   

16.
区域物流与经济协调性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方法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为基础,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创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层次因子分析评价模型;以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实力为研究视角,建立了二元回归模型并深入研究了区域物流与经济的协调性;以吉林省物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例,对模型具体的构造方法与实用性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7.
杨振 《统计与决策》2017,(7):167-169
作为要素跨区域流动的重要手段和载体,金融一体化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支撑.文章采用京津冀1978-2015年数据实证分析发现,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发展呈阶段性特征.区域金融非一体化表现在金融经营的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及其寡头竞争的产业组织格局.行政权力部门分割、金融体系监管分立、技术服务平台分散等因素制约了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现实经验显示:促进金融一体化发展,需要搭建服务平台、推动模式创新、加强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8.
CEPA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盾  董云 《统计与决策》2005,(16):118-120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属于自由贸易区的形式,但有其独自的特点.香港、澳门CEPA的出台,标志着在制度协调下三地经济合作的开始.随着CEPA的实施,加快了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方差分解和Panel Data固定效应估计发现.技术进步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并且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基于引入控制变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教育投入、研发能力、经济开放度、市场化程度是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也应减少地方政府干预,打破地区条块分割.  相似文献   

20.
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研究——以延安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是区域经济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对该类区域经济差异程度、差异产生机理等内容的研究较为欠缺.因此,对延安市50年来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延安市的区域经济差异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状态;进一步研究发现,区间差异扩大和第二次产业的区域差异扩大是导致延安市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