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南阳汉画像石是我国现存汉代画像石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成就之一。它完整地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绘画表现、艺术审美的追求,是研究汉代艺术文化的重要资料。南阳汉画像石在散点透视、以线造型和意象造型三个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2.
南阳是汉画像石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与山东、苏北、陕北、晋西北、四川等地区的画像石相比,南阳的汉画像石表现内容在共有的生活场景、宗教诉求之外,更多地把当时在天文科学上取得的成就,结合神话传说,以画像石独特的叙述语言呈现出来,这是其楚文化与古代天文学关系的一种外显。南阳汉画像石中的星宿图对研究汉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徐丽娟 《南都学坛》2005,25(2):19-21
南阳汉代画像石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的汉代艺术形式,其中的人物艺术形象,为我们研究两汉人物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南阳汉画像石中人物艺术的审美心理、画面布局、人物形象、造型技法等方面的艺术特征,对更深入地理解传统中国人物画的造型语言及其艺术渊源、今天的人物画创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子强 《南都学坛》2009,29(4):18-19
汉画像石是南阳汉代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独特的造型元素在南阳城市雕塑设计中,通过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以及应用的策略,能够清晰地表达与南阳本土文化相适应的城市雕塑特色,反映南阳城市文化的历史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 南阳汉画像石是公元前后近三百年间东方古典艺术的典型,它是纯粹的汉代灿烂文化的见证。作为汉代封建贵族营造豪华冥宅墓舍的特殊材料,汉画像石保存了丰富的汉代社会历史内容。自东汉末年盗墓之风兴起之后,南阳汉画像石墓几乎十室九空,至今尚未发现一座完整的墓葬。大量的汉画像石被拆出抛弃于荒野,任其风剥雨蚀,或被置于门前任人践踏,或沦为桥基和房基。千百年来,珍贵的艺术瑰宝二直处于无人问津的凄凉境地。  相似文献   

6.
从南阳汉画看汉代的等级制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河南南阳是我国出土汉画像石的主要地区之一。汉画再现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本文试图通过南阳汉画像石资料,来分析汉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一、南阳汉画中的冠饰 在阶级社会中,服饰不仅是为了抵御寒暑、满足人类的装饰需要,而且是等级、身份的标志。统治阶级为不同的等级划定了不同的服饰标准,包括服、冠饰的式样、颜色、质料等,以此来显示统治者的身份。在南阳汉画像石中,服装的差别不很明显,最能显示出等级差异的是汉画中的冠饰。  相似文献   

7.
王四朋 《南都学坛》2010,30(4):24-27
南阳汉画像石的视觉表现语言,利用"通感"来表现听觉的音乐感,利用"频闪"来表现听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常常让人感受到听觉艺术的魅力,并给人以音乐般的独特审美感受,从而表现了汉代艺术的活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8.
<虎吃旱魃>汉画像石数量并不多,只在河南洛阳西汉壁画墓、南阳汉画像石墓及登封中岳汉代石阕发现少量画像,但是极具研究价值.这些汉画像石均以"老虎食女人"为主题,画像中的老虎皆凶猛异常,虎口下的女子则赤裸上身或者全身赤裸,身形羸弱细小.  相似文献   

9.
薄清江 《南都学坛》2008,28(4):35-36
数以千计的南阳汉画像石(南阳汉画)是中华远古本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形象载体,也是汉代社会生活的曲折展示。它是佛教全面影响中国之前的比较纯净的中国本土文化的形象展现。它上承浪漫、强悍的楚秦文化,下启魏晋佛教造像艺术。又处在黄河长江之间文化交汇的中原腹地,在汉代被称做"帝乡",是"商遍天下"富庶的人群聚集地。天时、地利、人和共同构筑了以画像石刻为载体的南阳远古文化的厚重和丰富。  相似文献   

10.
孙照金 《南都学坛》2005,25(5):16-17
南阳汉画像石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列于同类艺术品中,它构图凝练概括,散点透视、置陈布势,意象造型、充实灵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使南阳汉画像石产生了强烈的力量感、运动感和生命感,研究它的构图美学,有助于我们继承发扬祖国的传统艺术。  相似文献   

11.
河南占全国汉画像石四大分区的两个区域。南阳区仅画像石时代分明,每时期有典型墓葬,且题材丰富、雕刻手法多变,并以完美画面高扬线性韵律,表现神秘意境,揭示出汉代艺术精神。苏鲁豫皖区汉画像石在豫之商丘、登封密县两地出现,它们反映了汉墓壁画与画像石刻的形成与结束关系,表明了河南中部汉画像石对中国雕刻艺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南阳汉画像石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在其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画面构图、雕刻技法、古拙的艺术风貌、流畅遒劲的线条等方面.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艺术特征,展示了汉代刻画艺术的风采.  相似文献   

13.
河南南阳汉画与汉代谶纬迷信思想王玉金,李建河南省南阳地区有大量反映汉代谶纬迷信思想的画像石刻,截止1990年,南阳汉画馆共收藏汉代画像石1260多块,画像1700余幅,其中,谶纬迷信类的画像就有410多幅,约占四分之一。一、汉代谶纬迷信思想对南阳汉画...  相似文献   

14.
南阳汉代画像石的发展自成体系,是可追溯的汉代民众自然审美趣味觉醒的系列物证,为中国山水画的发端提供了可信的初始材料。南阳汉画中一些具有欣赏功能的作品,在局部甚至是全部已经具有山水画的基本特征,且一脉相承,源流明晰,基本符合公认的山水画形成的艺术规律,应视为中国山水画史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5.
<正> 神话传说是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主要神灵,我们均可从南阳汉画像石中睹其风采。如开天辟地的盘古,(衤专)士造人、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的女娲;教民打鱼捕鸟、钻木取火,使人得以生存的伏羲。大概是由于女娲和伏羲在创造人类,保护人类方面有空前绝后的贡献吧!汉代人对之非常敬慕,南阳汉画像石中女娲,伏羲的形象很多。按照古人的臆想,天、地、人三者生成之后,又有日月的诞生,羲和生了十个太阳儿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女儿,天地间有了昼夜之分。于是我们在  相似文献   

16.
刘剑丽 《南都学坛》2003,23(6):17-18
南阳汉画像石动物形象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寓意,反映了汉代人的社会文化生活和信仰。  相似文献   

17.
<正> 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成的《张衡》影片摄制组,于三月二十八号参观了南阳汉画馆。南阳,是汉代杰出的科学家张衡的故乡。汉画馆内展出的二百余幅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历史的宝贵文物资料。为了真实地再现汉代人民的生活画卷,《张衡》影片摄制组专程来到南阳,进行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18.
评《南阳汉代天文画像石研究》刘安南阳是我国出土汉代画像石的主要地区之一,而天文图像之多又为南阳画像石的一大特点,至今发现的约50多幅。汉代画像石(砖)作为墓葬建筑材料和艺术品,是汉代丧葬风俗的物化系统,其中物像和星象是科学的,符合当时实际的天象,反映...  相似文献   

19.
《南都学坛》2016,(4):19-20
根据南阳汉画像石《瑶池会》上核心人物的冠饰和所持道具,判断其角色为西王母牵手东王公。西王母右手持青玉质地的阴阳符,左手牵东王公于瑶池叩拜天地,即将进入昆仑山之"洞房"。这是一个汉代戏剧场景的角色表演。  相似文献   

20.
<正> 为了更好地开展对汉代画像石的学术研究工作,经学校研究决定,于1985年10月17日南阳师专汉代画像石研究室正式成立,该室共有12人组成。南阳在西汉时是全国五大都市之一,又是全国出土汉代画像石较多的地区之一。1935年我国第一座汉画馆在这里落成,馆藏118块汉代画像石。1956年,重建南阳汉画馆,郭沫若为之题名,馆藏汉画石达500余块。1978年,在南阳名胜武侯祠内再建新汉画馆,馆藏已达1200余块汉画石。因此,研究南阳汉代画像石,南阳师专有得天独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