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深邃思考,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对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揭示了加强文化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关系,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2.
金秋十月,神州大地天清气朗、流光溢彩,处处彰显着中国之美、中华文化之美。文化是一种深厚持久的力量。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思想的光辉,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必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动力,引领我们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续写中华文化新篇章,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3.
本刊 《中国民族》2023,(10):8-11
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具体部署。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在全国各族党员干部群众中持续引发热烈反响。国家民委系统及民族地区纷纷召开会议,认真开展学习,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大家一致表示,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围绕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扎实推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相似文献   

4.
潘岳 《中国民族》2023,(12):11-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国家民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着力推动民族文化工作和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综合处处长刘震。  相似文献   

6.
李烨鑫 《民族学刊》2022,13(10):7-13, 129
学界对“共同体”的研究从关注具有某种群体性特征的有形共同体逐步过渡到关注精神层面的无形共同体。无形共同体更为看重的是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要培养中国公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而认同感是联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桥梁。我国早已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设施,它具有公共性,可以营造公共领域,形成培育共同体意识的舆论环境;它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可以彰显中国公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主体性;它具有共享性,可以增强人们对共同体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存量治理设施,并对这些设施进行适当调适,使其形成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文化润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疆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文化润疆的理论要旨,不仅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新疆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铸牢新疆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向往诉求。探赜文化润疆的实践路径,强调文化法治、深化文化浸润、提升文化底蕴、着眼文化认同,将文化润疆融入铸牢新疆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过程各领域,切实推进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论断,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和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联合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与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团结理论和中华民族大家庭思想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因此,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和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联合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理论政策、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大家庭思想,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全面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渊源,对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2024,(2):7-8
<正>编写出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完整准确全面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是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是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迫切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立足中华民族整体视角,超越传统王朝断代史与各族族别史,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维度,展开跨学科论证,宣传阐释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相似文献   

10.
覃世艳  董波 《民族学刊》2019,10(5):46-55, 111-114
综合创新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化哲学论战中产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再次亮剑,在新时代又取得新的发展。综合创新论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只能走“马魂中体西用”的融合创新之路,在学理上与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殊途同归,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毫不违背,它从哲学的高度洞察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界性兴盛是必然趋势,对于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一直以来都没有引起理论界的足够重视。综合创新论的发生学、过程论和方法论三重视角,从理论上指明了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方向和路径。在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之基,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动力之源,以“西方文化”为它山之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会中华民族共同理想,系统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民族大家庭》2024,(1):9-11
<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厚的人民情怀、宏阔的世界眼光、强烈的使命担当、深远的战略考量,擘画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开创了基于历史寻根、理论追溯、现实思考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彰显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自立、实践上的自强、精神上的自觉、文化上的自信,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思想灯塔和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2.
王珍 《中国民族》2024,(3):30-31
<正>近日,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材正式出版发行,填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家统编教材的空白。《概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解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梳理了数千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是我国国家层面第一部全面深入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里程碑式教材,  相似文献   

13.
李坤  蒋婷婷 《民族学刊》2022,13(12):32-40, 149
中华民族共同体表达了中国各民族共命运性的联系,彰显了中华民族整体性发展的新境界。民族创造文化,文化凝聚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作用下逐渐生成与发展,经历了从民族自在实体到民族自觉共同体的历史变迁。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交往交融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意涵:中华文化作为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凝结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的文化源泉;文化认同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决定民族发展的长远和根本,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文化基石;“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格局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特质,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包容性与生命力。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成进路与文化发展意涵,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文化遵循与实践方向,对于充分释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以"跨文化沟通教育体系""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为标志,中国人类学者从全球、国家、地方三个层面开始系统探讨学校教育与共同体建设问题.以二十一世纪之后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为标志,国家通过学校教育传承地方知识培育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进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纵观百余年来中国学校教育塑造国家共同体的理论实践,其核心问题就是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选择、整合与传递问题.要构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共同体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民族理论的重大创新。深刻理解该理论创新的基本内涵,需要我们从世界历史发展维度、民族形成过程维度及社会主义建设维度来把握其适时性、紧迫性和先进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深刻领会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庄勤早  李永政 《民族学刊》2022,13(8):24-31, 15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最新发展和理论创新。英雄文化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为主轴,发挥英雄精神的导向作用,培育与提振英雄文化,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意义重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英雄文化新的时代意蕴,基于中华民族精神熔铸的时代精神、以民族复兴为核心凝聚全体成员的时代要义、坚持人民主体性的时代方略构成了新时代英雄文化的时代意蕴。英雄文化的独特内涵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从历史维度上看,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步与发展;从民族维度上看,诠释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从现实维度上看,彰显和汇聚共创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明确新时代英雄文化的培育方向,打造多元立体的文化传播模式,优化文化的时空情境建构,充分汲取英雄文化的教化激励价值,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海军  曹洪滔 《民族学刊》2022,13(9):23-32, 155
新时代推动民族地区祖国观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是强化国家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凝聚发展共识的重要方略,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助力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民族地区丰厚的历史底蕴、文化资源以及全方位发展成就为强化民族地区祖国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素材。新时代以祖国观教育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遵循“理论导引——资源利用——合力培育——实践转化”的内在逻辑。要坚定习近平民族观的理论指导,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导引;推动祖国观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营造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生态;充分发挥祖国观教育各主体作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合力;推动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的教育转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18.
扎西  曲姿璇 《西藏研究》2023,(6):8-15+152
习近平文化思想源自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新时代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来源、深刻内涵及重大意义,对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征程的历史凝结,补钙壮骨,通今溯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严密的耦合逻辑。在政治上,红色文化有利于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前提;在经济上,红色文化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族互惠指向,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在文化上,红色文化标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国底色,聚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动力;在社会上,红色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认知;在生态上,红色文化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交响协奏的生命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生态底线。  相似文献   

20.
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统一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又具有相互促进的逻辑关联。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提供主体保障与环境保障,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重点发挥认同凝聚和关系凝聚功能,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政治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可以提供结构和动能两个维度的支持条件,又具有价值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导向作用,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之一。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关联证明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发展人民民主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