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共同富裕"的制度设计,从一开始就预设了两种相辅相成的道德补偿机制:一种是基于"道德理想"的道德补偿机制,一种是基于"道德义务"的道德补偿机制.在通往共同富裕的"先富"阶段,后一种道德补偿机制占主导地位,而在"共富"阶段,前一种道德补偿机制则跃居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的贫富收入、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已成为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要求我们建设并完善现阶段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道德补偿机制,以促进我国共同富裕政策的良性运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异化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着力论证的一个范畴。它不仅是马克思要批判的社会状态,更是一种哲学思维和批判的方法,正是借助于这种方法,"道德异化"才得以被认识。作为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道德异化广泛体现在道德规范、道德理想及道德评价等环节和领域中。这种认识在丰富了道德哲学相关理论的同时,也启迪我们科学认识道德的发展过程、积极反思社会的道德建设、重塑道德的现实根基、培养主体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3.
分析当代中国的道德代价,必须看到"经济基础"的作用。要否定离开经济谈道德、离开道德谈经济的割裂经济与道德关系的二元论思维方式,保证道德代价问题讨论的物质现实性;要避免机械地谈论经济决定道德、道德反作用于经济,而是要看到经济与道德的矛盾统一在道德代价生成中的作用;要对"经济基础"进行结构的、立体的全方位分析,考证经济活动、经济利益、经济关系、经济发展、经济形态在道德代价滋生中的具体作用;要以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共同标准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凭一种空想的道德规范和抽象的道德理想来评判人类社会发展,轻率得出经济发展必然导致道德滑坡抑或道德进步的结论,也不能以纯粹客观的经济增长标准来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置道德代价问题于不顾。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个人自觉修炼培养高尚品质与道德智慧,以求取德性人格之充实完美的实践活动。道德修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做人、成人,还可以完善我们的人格,提升我们的人生价值,乃至不朽。道德修养对社会也有重要意义,体现为有利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和社会目的的实现。道德修养的目标是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道德水平。现代理想道德人格应能体现和发挥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活力,并能在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适合形成这种理想道德人格的道德修养方法大致有外求博学、内省改过、自问反思、情绪调适、躬行践履和砥砺磨炼六种。  相似文献   

5.
道德的价值本性和应然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善恶观念为基础的"价值"是伦理生活和道德思维的根本存在特质;道德价值以"应当"为基本的表达形式.道德价值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主观性、动态性相统一的特征,既体现人们对道德生活的自觉和规范,又体现人们的道德理想和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6.
基于道德自律的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秩序的内驱力,是实现法治的基础和归宿,是实现社会认同与整合的重要手段.但规范失灵和规范真空的出现、社会组织结构从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转型、社会流动加快、思想领域由简单向复杂的转型、"熟人社会"向网络社会的转型等等,迫切需要加强基于道德自律的文化建设.其路径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文化社会化的机制建设,在结构平等的草根组织中演练公民文化,文化建设中党要先行.  相似文献   

7.
宋代道德理想主义是士大夫主体以宋代社会经济、政治架构的变化为深层动因,以儒家仁学精神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在摄取佛老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以追求人生理想、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为目的的道德学说,体现了士大夫群体政治主体意识和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它的形成是对儒家道德思想的传承与提升,标志着儒家道德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吕安兴 《学术论坛》2001,3(6):26-29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需要道德信念的支撑和推动;坚定道德信念,是实施"以德治国"的内在保证、力量之源和终极目标.既要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信念;又要坚持道德信念问题上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差异性和共同性的统一,协调性和进取性的统一,确立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适应的内心信念."以德治国"的关键是"以德治党".坚持用先进的共产主义道德信念教育全党,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也是"以德治国"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人类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它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道德不是一般的生存方式,它集中体现着生存方式之"善"。在道德缺失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问题"和"全球问题"的当下,加强道德建设具有迫切的时代意义。要真正实现道德之"善"的生存方式,就必须在社会意义上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变革,同时在个体意义上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自觉加强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三大困惑:一为对道德价值的怀疑、否定,二为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抵触,三为道德准则与道德行为的相悖。破解三大困惑的思路,一是要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深刻认识道德价值被颠覆的威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用一元主导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二是要培育道德情感,从形式内容、方式方法、体制机制上着力创新;三是要努力营造公正公平合理的社会大环境,通过多种社会途径促进道德行为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道德体系公正原则的历史类型与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正一般指“得所应得”;至于“应得”的标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等级主义、平均主义、功利主义、人道主义等公正观反映了公正标准的历史性、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里,立足于条件公正、机会公正并进一步通过矫正公正和补差公正以实现共同富裕的道德理想,体现了公正原则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赵炎才 《天府新论》2007,(5):123-128
民初谷钟秀等人以道德救亡为主旨,围绕理念上肯定道德对于民主共和的价值,理论上诠释道德因时更张与时俱进,目标上努力铸就共和道德精神,内涵上确立国民道德规范,方法上以重塑政治理想人格为要途等方面作了系统的理论诠释。此举与学理清算名实相悖、"官国"与"恶精神"、政治人格卑劣、社会人心颓废、社会思潮隳堕等弊害联系在一起,欲藉反省自爱、外在逼迫、示范作用、政治社会分离等方法以重铸近代政治理想人格,进而达到挽救民国危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美国经济伦理学家里查德@T@德@乔治坚持道德原理多元论的立场,提出了作为理性分析工具的"经济伦理学"观念,其合理之处在于肯定道德生活中的民主和自由,注重伦理学的实际应用;其缺陷在于不利于从比较强的规范定向的意义上组织社会的道德生活,为社会成员提供共同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从而,在当代社会的条件下,就确立一种比较合理的伦理学观念而言,我们既要看到伦理学的"方法"和"工具"性质的突出,反对权威主义和独断论;同时又要强调伦理学的世界观理论性质,反对伦理相对主义和激进的道德多元论,把坚持本民族的道德定向和对其他文明的道德的尊重和宽容结合起来,把各社会成员的道德差异和整个社会的共同道德和理想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理想人格形象突出地体现着该时代人们的文化理想、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今天,我们应该拥有的是道德与智慧、情感与理智、利与欲相统一的理想人格模式。当代中国人要达到这种理想人格的标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也绝非可望不可及,只要我们自觉自愿地朝着理想人格方面不懈地努力,不远的将来每个人都会拥有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5.
道德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是否满足主体(人或社会共同体)的需要、是否同主体相一致、为主体服务的一种关系状态。它具有鲜明的属人性、主体性,体现着主体自身的尺度。道德价值的内涵十分复杂,既包括手段价值,也包括目的价值。道德不仅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承担着规范、约束、塑造和引导社会、人生之重任,而且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度量衡",表征着一个社会、一个人的发展水平和程度。道德具有实践品格,道德价值是人们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生成的。道德价值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道德的"约束"与"服务"功能,使二者实现和谐和统一;特别是如何成人成己,创造性地提升自我,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失范     
蔡志刚 《理论界》2005,(9):102-102
道德失范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道德失范所揭示的是社会精神层面的某种危机或剧烈冲突。本文通过对道德失范的分析,探讨道德失范的原因,认为应从道德创建和道德控制两方面着手提高道德实效,减少道德失灵。  相似文献   

17.
钱广荣 《学术界》2008,3(2):133-144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道德根源于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观点,如果被逻辑地解读为"一个社会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应当提倡什么样的'伦理观念一'",道德文明发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不能在逻辑与历史的层面上取得应有的统一.其实,直接来源于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伦理观念"并不就是一定社会提倡的道德,它只是道德经验形成的逻辑基础.一定社会提倡的道德属于道德假设范畴,它是政治适应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产物,体现的是统治者的道德意志和特定时代的社会理想,通常以文本形式诉诸社会,传承后世.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历史路向,既不是道德经验铺垫的路径,也不是道德假设世俗化的简单结果,而是道德经验和道德假设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发展中,领袖及公务员对社会公共权力的占有和支配具有至高的权威性.因此,对领袖及公务员的道德素质进行伦理性的探索,将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领袖及公务员的政治伦理性质.在当代社会,尽管领袖具有最高的权力,公务员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实际力量,但是领袖和公务员的权力却不可随意滥用,对领袖和公务员的权力必须进行政治监督和道德限制.社会主义中国的公务员.是人民权力的执行者和行为者,他们应该充分地体现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利益.他们所构成的道德理想人格,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仆"人格.  相似文献   

19.
我国道德建设的困惑与对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体制转轨,我国社会道德状况大有进步,但其"滑坡"又是十分严重的.表现为:道德理想淡漠、道德准则失范、道德评价错位、道德心态畸形、道德教育失误等.其原因是:道德变换显双重走向,价值尺度转换含双重效应,社会利益调整人格形象呈多重性,道德教育严重失误.为此提出主要综合治理的设想,即:在经济体制转轨中强化约束机制、对思想文化和人生价值领域加强引导、对传统道德予以批判和继承、道德教育工作须深化高效.  相似文献   

20.
彭松 《兰州学刊》2007,(9):44-47
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位精神巨子,托尔斯泰一生不断探寻全人类共同幸福的理想,以"道德自我完善"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就是他一生探寻的最终结果.由于托尔斯泰深具"道德内省"的东方气质,他的道德理想学说上深受东方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在价值核心、实现途径、理想图景三个方面体现出了托尔斯泰的道德理想与儒家学说的深刻应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