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主题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锋 《人文杂志》2008,13(1):36-41
本文认为马克思晚年对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所做的笔记,其主题并非探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未来前景问题,而是探索人类原始社会、文明起源问题.笔记既是他在19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中后期对原始社会、文明起源问题所作长期探索的合理延续和深化,又是直接服务于他晚年"根据世界人类学最新成果,系统探索和制定唯物史观的原始社会、文明起源理论"的哲学创新计划的.  相似文献   

2.
林锋 《东岳论丛》2007,28(4):19-31
本文是为促进学术交流,回应叶志坚先生的《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还是人类学笔记——与王东、林锋先生商榷》一文而作的。文章就"确定马克思晚年笔记称谓的方法论问题"、"马克思晚年笔记的主题和思想重心"、"马克思晚年笔记的正确称谓"等三个争论的焦点问题,对叶文的商榷意见做了详细回应。文章强调,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真正主题应是"国家与文明的起源问题",而不是叶文所主张的"东方国家的发展道路问题";笔记的正确称谓应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而不是所谓"人类学笔记"。  相似文献   

3.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主题并非是探索人类原始社会、文明起源问题。若是那样,不仅会造成对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主题的误读,而且会降低对柯瓦列夫斯基笔记重要意义的认识。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主题应是探究东方社会的公社土地所有制和未来发展道路问题。  相似文献   

4.
晚年马克思的"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对印度、阿尔及利亚、美洲的公社及其土地制度、公社土地私有化问题的探讨,属于"原始社会、文明起源研究"的范畴。就其精神实质而言,笔记是服务于马克思对人类原始公社、原始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及其发展轨迹、解体过程,以及文明要素、文明社会的起源、形成问题的学术研究的。探索"原始社会、文明起源问题",是这一笔记的真正主题。  相似文献   

5.
关于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历史地位,国内外学界曾流行多种看法。本文按照"笔记文本的个案研究——笔记间关系的辨析——笔记主题的判定——笔记在马克思同一主题的理论探索活动中的地位的指认——笔记与马克思社会理想、革命实践的关系的辨认——笔记与马克思其他主题的理论探索活动的关系的考察——笔记历史地位的界定"的方法论思路,对"人类学笔记"的历史地位做了重新界定:笔记是为直接配合晚年马克思"根据世界人类学最新科学成果,系统探索和制定唯物史观的原始社会、文明起源理论"的唯物史观创新计划而作的准备性材料,它们实质上是为晚年马克思系统阐明唯物史观的原始社会、文明起源理论、写出一部系统阐明上述理论的历史哲学著作做材料、思想上的充分准备的,而就其终极理论使命、价值目标而言,它们也是为马克思的社会理想、革命实践服务的。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前苏联和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主题是探索所谓"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未来前景问题";笔记与大致写于同一时期的晚年马克思的<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 <给<祖国记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等书信、手稿有共同的理论主题,它们都是晚年马克思思考和探讨东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未来前景问题的重要文献.实际上,通过深入、透彻的文本研究可以发现, "人类学笔记"的真正主题并非探索上述问题,而是探索人类的原始社会及文明时代的起源.澄清这一点,有助于正确评价笔记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恢复马克思思想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79—1882年间留下一批数量很大的鲜为人知的笔记。这批笔记已被整理发表的有《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亨利·萨姆拉·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约·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约·巴·菲尔  相似文献   

8.
叶志坚 《东南学术》2005,(3):112-120
本文认为,探明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是解决马克思晚年笔记称谓问题的关键.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必定源于革命实践而绝非仅仅是理论研究上的需要.马克思晚年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就在于结合俄国的实际状况,充分利用人类学研究的相关成果,揭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道路的辩证统一,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新设想.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学的研究,既应答了来自革命实践方面的挑战;又完善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本文指出,如若用"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这一称谓来取代"人类学笔记",不但有悖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而且对马克思晚年的理论贡献也难以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对于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称谓,还是应该将其称之为"人类学笔记".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笔记》是马克思晚年所作的一部大型史学笔记,具有深远的意义。马克思一生的历史研究与晚年《历史学笔记》的写作具有内在连续性及逻辑共通性。本文通过回溯马克思的历史研究脉络,廓清了与《历史学笔记》写作的内在联系,阐释了《历史学笔记》在唯物史观上的发展,以及在马克思思想史上的理论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笔记”只是马克思晚年众多笔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代表他晚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理论空间。将马克思晚年笔记称为“人类学笔记”掩盖了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真实动机,甚至导致了晚年笔记与《资本论》写作无关乃至对立的论点。实际上,马克思晚年的大量笔记完全是为了从世界市场视角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孕育、萌芽、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建构一种空间上覆盖世界各国、时间上包括世界历史各个时代和各种形态的全球史观,从而完成《资本论》体系的后半部分———“国家-国际贸易-世界市场”。因此,马克思的晚年笔记与《资本论》在逻辑上是完全一致的,那种中断、甚至放弃《资本论》写作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叶志坚 《东南学术》2006,1(4):125-135
本文是为回应王东、林锋先生的《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初答叶志坚先生》(《东南学术》2006年第2期)一文而作的。本文认为,王、林文存在着诸多令人疑虑和困惑的问题;而且所得出的有些结论完全背离历史事实和基本常识;用“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难以准确表达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真实内涵,“人类学笔记”则能够表达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真实内涵。因此,马克思晚年笔记的正确称谓应是“人类学笔记”,而不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  相似文献   

12.
也论马克思晚年的理论贡献──兼与冯景源先生商榷张凌云《学术月刊》编辑部最近,我们先后读到冯景源先生的两篇研究马克思晚年的《历史学笔记》的论文①。──本文拟就冯先生的两篇论文论证的主题──什么是马克思晚年的理论新贡献再作些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冯先生和学...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初答叶志坚先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东  林锋 《东南学术》2006,(2):77-86
本文是为促进学术交流,就叶志坚先生的<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还是"人类学笔记"--与王东、刘军先生商榷>(<东南学术>2005年第3期)一文而作的.叶文对我们之前在<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的<"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为马克思晚年笔记正名>一文中关于为马克思晚年笔记正名,并将"人类学笔记"流行称谓更名为"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的观点及理论根据,提出了他的不同意见.对此,我们将在本文中,就叶文提出的主要问题、主要观点,其中包括叶先生本人的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够妥当的观点和看法,结合我们的观点,作相应的分析和说明,与叶先生及学界同仁进行一次深入的学术探讨.我们主张,为恢复马克思笔记本来面目和马克思晚年思想原貌,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根本超越长期以来流行的"人类学笔记"错误称谓,确立对笔记的科学解释--用"国家和文明起源的历史哲学研究"来解释马克思晚年笔记,并将笔记更名为"国家和文明起源笔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马克思关于社会跨越发展的理论为指针,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及其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并从而进一步阐释了马克思的社会跨越发展理论。作者认为:马克思晚年的两个笔记(《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特别是《历史学笔记》。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此研究不够。本文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来研究,旨在引起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晚年史学研究的重视,并进而深化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界定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历史地位前,首先应解决一个基本的方法论问题:研究者应该如何界定笔记的历史地位?本文提出了一条旨在科学解决笔记历史地位问题的循序渐进的新思路:笔记文本的个案研究——笔记间关系的辨析——笔记主题的判定——笔记在马克思同一主题的理论探索活动中的地位的指认——笔记与马克思社会理想、革命实践的关系的辨认——笔记与马克思其他主题的理论探索活动关系的考察——笔记历史地位的界定。  相似文献   

16.
林锋 《东南学术》2004,(3):9-16
马克思晚年笔记和人类学的关系,是自美国学者劳伦斯·克拉德发表马克思晚年笔记以来,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成果,以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相关文本为依据,既有力地论证了笔记和摩尔根等人的人类学著作之间、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研究和摩尔根等人的人类学实证研究之间的原则区别,具体地说明了笔记的指导思想、哲学思维仍然是唯物史观,也充分肯定了摩尔根等人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对验证和发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推动马克思晚年思想发展的重要意义,肯定了笔记与人类学、民族学等具体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全面说明了笔记与人类学之间的真实关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十年(1873—1883),孜孜不倦地从同时代人的人类学著作中摘录了数量惊人的“人类学笔记”。他通过对人的本质的哲学分析和人类自然进化史的研究,开辟了对人类社会史的研究。为了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准确地评估其理论价值,鲁越、孙麾、江丹林合作推出了他们的力作《马克思晚年的创造性探索——“人类学笔记”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准确、系统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解决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理论问题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该书完整地展现了马克思晚年的思想轨迹 马克思晚年在他曾为之呕心沥血的经济学研究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开始钻研那些似乎和经济学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一生是挖掘不尽的理论宝库。当代马克思学的研究表明,马克思在自己生命的晚年,曾经进行了巨大的理论探索。东方社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前途,就是他努力探索的重大课题。现在刊载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上的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和查苏利奇的信以及第45卷上的四篇人类学笔记等反映了马克思晚年辛勤探索的历程和结晶,是我们研究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经典根据。 可是过去长期以来,出于对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特定理解,这些材料一直被当作不适宜的东西而搁置  相似文献   

19.
晚年人类学笔记是马克思在生命最后时期所进行的一次思想和理论上的伟大长征,是他在贫病交加、伤痛缠身的情况下,为完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勤奋拼搏的光辉记录。这部由五本摘记和评注所构成的人类学笔记,真实地再现了马克思晚年的理论志趣和思想风貌。其中原始社会史问题作为唯物史观的起点,在笔记中占的比重最大,是马克思晚年的思想兴奋区。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就是执行马克思的遗言,是对马克思的《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最好的解说和发挥。因这部分内容已为大家所熟知,就不再赘述了。鉴于理论和现实的需要,在马克思的笔记中,除了原始社会史外,也隆起另外几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下面仅就这几个问题,对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内容作一简要的评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研究的意义──打开“马克思晚年困惑”的钥匙冯景源中国人民大学马列研究所教授一、所谓马克思晚年“困惑”在方法论上的错误我国学界曾认为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的研究,表示着马克思晚年理论上的一种困惑,这即“马克思最终地放弃了灌注他毕生心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